清代东南沿海对外贸易十分繁盛,而福州作为对外开放的四大海关之一,继而催生了掌控对外贸易的闽商。乾隆后期,西班牙银元大量流入,几成闽粤等地通货。台伏票是一种名义上可兑换现洋(银元)的纸钞,最早是由福州私营钱庄,主要是台江钱庄,后由官营的福建银行发行的钞票,是一种货币名称。其“台”字是指福州台江,“伏”字是“佛”字的谐音变体。清代,流入我国东南沿海,包括福州在内的外国银元,主要是西班牙的人头像银元。那时人称西班牙为“佛朗基”,称西班牙银元为佛朗基银元,简称“佛洋”、“伏洋”。后来,“伏”就泛指流入福州的外国银元。久而久之,“伏”便成了一般银元的代名词。因此,“台伏票”就是指在福州台江发行流通的、可兑换银元的“福州银元票”。
所见最早的台伏票即是道光年间的,这张道光二十二年的也算比较早期了,后续到民国初年都一直存续。此类钞票虽然年代票号不同,但形制类似,也是福州台伏钞票的特点。
‘就凭这几个字,已经给造假者设置了很高的门槛。现在能写这么好的字的人不多了,连电视剧里面出现的牌匾对联,如果不是实景,那就是电脑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