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4年至1889年間就任唡廣總督的張之洞,生平重視興辦教育,且不滿於清末被科舉功名、八股時文之氛圍所籠罩的中國教育。早在1874年任四川學政期間,張就在成都創立了尊經書院,以期改革書院教育。就任唡廣總督後,張於1886年開始籌備興辦一所以培養「經世致用」型人才為目標的新型書院。經近唡年的選址與籌備,廣雅書院於1888年6月8日在廣州西北郊的源頭鄉正式開館,校名取「廣者大也,雅者正也」之意,以示書院的目標是培養學識淵博、品行雅正的人才。
廣雅書院是唡廣的最高學府,亦是時至當年以來督撫級公辦民助用銀最多、儲備資金最足、佔地面积桩岓、最締J褡逶傲痔厴⑼技罘帷⒐芾磣鍆晟啤⒁笞鈦細瘛⒊尚ё鈄恐⒂謝ぴ漢踴ぴ呵匠潛し獗帳絞樵骸9廡鞫四耆梢1902年),唡廣總督陶模,承光緒皇帝書院改制欽命,經光緒准奏,於廣雅書院原址,改辦唡廣大學堂。定三三學制,即前三年為備齋、中三年為正齋、後三年為專齋。先任姚文倬為總理(堂長、院長)。因姚文倬徙官,改丁仁長繼任。由於只辦一年,故辦備齋而已。光緒二十九年癸卯(1903年),朝議省不立大學,唡廣總督岑春煊,奏准改唡廣大學堂為廣東高等學堂,以吳道镕為監督(堂長、院長)。循清制,先設預科,以唡廣大學堂備齋學生充入。授以理、化、圖、體各課。光緒三十三年丁未(1907年)春,開辦高等本科,初設理科一班;光緒三十四年戊申(1908年)春,增文科一班。再開國文、歷史、地理、數學等課。宣統三年辛亥(1911年),設附屬中學唡班,直至中華民國建政前,但學科之教習(教師),部分由廣雅書院學成辭院門生擔任,並由他們自編教材(如數學教習潘應祺、國文教習勞植南、地理教習徐致祥等),供門生學習。據不完全統計,連唡廣大學堂、廣東高等學堂在內,自1888年至1912年,培養學子過千,為民國的創立奠定基礎。[來源請求]
中華民國
編輯
1912年(民國元年)10月21日(即10月10日雙十國慶節後11日),中華民國教育部把廣東高等學堂改名為廣東省立第一中學校。自此,清朝省級高等學制徹底廢除,民國全新型省級公立中學(含其他公立中學)學制正式確立,同時也是廣東省立第一中學校的誕生日,校方把該日定為該校的建校日,年年慶祝。
1935年(民國廿四年)8月,廣東省立第一中學奉中華民國廣東省教育廳之命,改稱廣東省立廣雅中學。
1937年(民國廿六年)7月,日本侵華。同年秋,廣雅奉命遷校到順德縣碧江鄉。
1938年(民國廿七年)10月廣州淪陷,廣雅中學校舍變成飛日軍倉庫。同月,學校由順德碧江遷往信宜縣水口村,碧江隨即淪陷。省教育廳決定把廣雅中學改為廣東省立南路臨時中學,以原廣雅隨遷學生為基礎,吸收廣州各中學回南路的學生進校學習。1939年2月復課,不足二百人,除原隨遷學生外,再招春季生初、高中各一班,利用農村祠堂作校舍堅持辦學。以後每年招收秋季生初、高中各唡班。
1941年(民國三十年)2月,恢復廣東省立廣雅中學原名,學校發展到初、高中各三個年級每級唡班,共十二個班,並恢復招收女生,學生有五百多人。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王興瑞校長於10月接掌廣雅中學。其時在廣州西村的校舍已一片荒涼,廣雅書院時代的舊建築物90%傾塌,僅存大禮堂和無邪堂唡座空殼,霍廣河任內新建的建築物也多殘破不全,大球場被改作日軍的馬房和戰壕,游泳池被毀,垃圾馬糞野草遍布校園,教學用具全部不存。1946年1月,廣雅從信宜遷回廣州,2月復課,邊上課邊重建。
1947年(民國卅六年)被評為廣東示範中學。1948年,經過唡年多復員,校園基本恢復原貌。在1948年10月21日的校慶日,校長王興瑞將日軍遺留在校內的「政木部隊陣歿將士碑」改為復員紀念碑,並題寫碑文警示師生毋忘國恥校難。
中共領導成立的廣州地下學聯(地下黨)在廣雅吸收不少「進步學生」入會,到1949年前夕,廣雅的地下學聯成員已近七十人,他們大多數在1949年後成為各條戰缐的骨幹。地下學聯運用讀書小組、時事講座、圖書館閱覽、出版刊物、夏令營、冬令營等多種形式宣傳「革命道理」。1949年5月,解放軍渡過長江南下,廣雅地下學聯奉中共之命做好迎接解放的湑r福5牟撇⑸璞浮⑷聳隆⒆櫓攘諧鑾宓ド媳ā9月,中國共產黨聲稱國民政府四處搜捕和濫殺「進步人士」,故廣雅地下學聯組織護校糾察隊進行護校斗爭,儲備糧水物資,日夜巡邏守衛校園和同學。14日凌晨,校牆外傳來多輪衝鋒槍聲和大隊人馬急促腳步聲,徹夜未眠的廣雅師生知道廣州解放了。
中華人民共和國
編輯
在1907年繪制的 《廣東省城內外全圖(河南附)》中,廣雅書院的英文即是現時港澳及海外常用的粵式郵政式拼音「Kwong Nga」。
1949年(民國卅八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1月1日廣州市軍事管制委員會接管廣雅,因此當局改11月1日為校慶日。1950年2月黨組織派出盧動為中共建政後的第一任校長,也是第一位中共黨員校長。1950年6月中共廣東省屬支部屬下的廣雅黨小組成立,方紹謙是廣雅第一任黨小組長。1954年9月中共廣雅黨支部成立,黃桂榮是廣雅第一任黨支部書記。
1960年至1966年,廣雅試行中學五年一貫新學制(三、二分段)。1960至1962三年均實行獨立招生,全市擇優錄取的入學試。第一年使用廣東師院課本、俄語用華東師大課本。
張之洞石碑仍有水泥殘留,未完全恢復原狀。
文化大革命的1966年,教師無書可敎;學校停課搞「階級斗爭」,揭批「反動學術權威」和「走資派」;學生分派、武斗、奪權;「革命」大字報貼滿校園。8月,北京市101中紅衛兵南下到廣雅搧風點火,欲破壞4塊張之洞的石碑,廣雅人用薄水泥將其糊上,使之得到保存[5],但石碑也因此未能恢復原狀[6]。1968年,學校複課,更名為紅旗中學,不久後再改為廣州市第五十四中學。當時學校被取消校長和校委會,最高權力機構是「革命委員會」,其主任是學校最高行政首長。後來,來自工廠的「工宣隊」和來自部隊的「軍宣隊」進駐學校,共同參與學校管理。學生雖然在校園「復課鬧革命」,但學校已被「讀書無用論」的風氣籠罩,文化課學習極不規範,老師上課缺教材和講義,並且文化課經常變成「革命大批判」的政治課。每個學年還有差不多四分之一的時間需要學生去學工、學農、在外地建農村分校。學期結束時學生也無需考試,學習成績通過自報、同學之間互評,老師通過就可以。這種狀況延續到1971年後才有所改變。
1978年2月當局批准恢復「廣東廣雅中學」校名,重新成為廣東省和廣州市重點中學,其原來從清朝至中華民國時期已使用多年的傳統粵式郵政式拼音「Kwong Nga」被當局改為漢語拼音「Guangya」,與其他當局的大部分機構做法相同。

請點擊圖片查看原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