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4年至1889年间就任唡广总督的张之洞,生平重视兴办教育,且不满於清末被科举功名、八股时文之氛围所笼罩的中国教育。早在1874年任四川学政期间,张就在成都创立了尊经书院,以期改革书院教育。就任唡广总督後,张於1886年开始筹备兴办一所以培养「经世致用」型人才为目标的新型书院。经近唡年的选址与筹备,广雅书院於1888年6月8日在广州西北郊的源头乡正式开馆,校名取「广者大也,雅者正也」之意,以示书院的目标是培养学识渊博、品行雅正的人才。
广雅书院是唡广的最高学府,亦是时至当年以来督抚级公办民助用银最多、储备资金最足、佔地面积最大、最具民族园林特色、图籍最丰、管理最完善、要求最严格、成效最卓著、有护院河护院墙城堡封闭式书院。光绪二十八年壬寅(1902年),唡广总督陶模,承光绪皇帝书院改制钦命,经光绪准奏,於广雅书院原址,改办唡广大学堂。定三三学制,即前三年为备斋、中三年为正斋、後三年为专斋。先任姚文倬为总理(堂长、院长)。因姚文倬徙官,改丁仁长赍任。由於只办一年,故办备斋而已。光绪二十九年癸卯(1903年),朝议省不立大学,唡广总督岑春煊,奏准改唡广大学堂为广东高等学堂,以吴道镕为监督(堂长、院长)。循清制,先设预科,以唡广大学堂备斋学生充入。授以理、化、图、体各课。光绪三十三年丁未(1907年)春,开办高等本科,初设理科一班;光绪三十四年戊申(1908年)春,增文科一班。再开国文、历史、地理、数学等课。宣统三年辛亥(1911年),设附属中学唡班,直至中华民国建政前,但学科之教习(教师),部分由广雅书院学成辞院门生担任,并由他们自编教材(如数学教习潘应祺、国文教习劳植南、地理教习徐致祥等),供门生学习。据不完全统计,连唡广大学堂、广东高等学堂在内,自1888年至1912年,培养学子过千,为民国的创立奠定基础。[来源请求]
中华民国
编辑
1912年(民国元年)10月21日(即10月10日双十国庆节後11日),中华民国教育部把广东高等学堂改名为广东省立第一中学校。自此,清朝省级高等学制彻底废除,民国全新型省级公立中学(含其他公立中学)学制正式确立,同时也是广东省立第一中学校的诞生日,校方把该日定为该校的建校日,年年庆祝。
1935年(民国廿四年)8月,广东省立第一中学奉中华民国广东省教育厅之命,改称广东省立广雅中学。
1937年(民国廿六年)7月,日本侵华。同年秋,广雅奉命迁校到顺德县碧江乡。
1938年(民国廿七年)10月广州沦陷,广雅中学校舍变成飞日军仓库。同月,学校由顺德碧江迁往信宜县水口村,碧江随即沦陷。省教育厅决定把广雅中学改为广东省立南路临时中学,以原广雅随迁学生为基础,吸收广州各中学回南路的学生进校学习。1939年2月复课,不足二百人,除原随迁学生外,再招春季生初、高中各一班,利用农村祠堂作校舍坚持办学。以後每年招收秋季生初、高中各唡班。
1941年(民国三十年)2月,恢复广东省立广雅中学原名,学校发展到初、高中各三个年级每级唡班,共十二个班,并恢复招收女生,学生有五百多人。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王兴瑞校长於10月接掌广雅中学。其时在广州西村的校舍已一片荒凉,广雅书院时代的旧建筑物90%倾塌,仅存大礼堂和无邪堂唡座空壳,霍广河任内新建的建筑物也多残破不全,大球场被改作日军的马房和战壕,游泳池被毁,垃圾马粪野草遍布校园,教学用具全部不存。1946年1月,广雅从信宜迁回广州,2月复课,边上课边重建。
1947年(民国卅六年)被评为广东示範中学。1948年,经过唡年多复员,校园基本恢复原貌。在1948年10月21日的校庆日,校长王兴瑞将日军遗留在校内的「政木部隊阵殁将士碑」改为复员纪念碑,并题写碑文警示师生毋忘国耻校难。
中共领导成立的广州地下学联(地下党)在广雅吸收不少「进步学生」入会,到1949年前夕,广雅的地下学联成员已近七十人,他们大多数在1949年後成为各条战缐的骨干。地下学联运用读书小组、时事讲座、图书馆阅览、出版刊物、夏令营、冬令营等多种形式宣传「革命道理」。1949年5月,解放军渡过长江南下,广雅地下学联奉中共之命做好迎接解放的準备,将学校的财产、设备、人事、组织等列出清单上报。9月,中国共产党声称国民政府四处搜捕和滥杀「进步人士」,故广雅地下学联组织护校纠察隊进行护校斗争,储备粮水物资,日夜巡逻守卫校园和同学。14日凌晨,校墙外传来多轮衝锋枪声和大隊人马急促脚步声,彻夜未眠的广雅师生知道广州解放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
编辑
在1907年绘制的 《广东省城内外全图(河南附)》中,广雅书院的英文即是现时港澳及海外常用的粤式邮政式拼音「Kwong Nga」。
1949年(民国卅八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1月1日广州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广雅,因此当局改11月1日为校庆日。1950年2月党组织派出卢动为中共建政後的第一任校长,也是第一位中共党员校长。1950年6月中共广东省属支部属下的广雅党小组成立,方绍谦是广雅第一任党小组长。1954年9月中共广雅党支部成立,黄桂荣是广雅第一任党支部书记。
1960年至1966年,广雅试行中学五年一贯新学制(三、二分段)。1960至1962三年均实行独立招生,全市择优录取的入学试。第一年使用广东师院课本、俄语用华东师大课本。
张之洞石碑仍有水泥残留,未完全恢复原狀。
文化大革命的1966年,教师无书可敎;学校停课搞「阶级斗争」,揭批「反动学术权威」和「走资派」;学生分派、武斗、夺权;「革命」大字报贴满校园。8月,北京市101中红卫兵南下到广雅搧风点火,欲破坏4块张之洞的石碑,广雅人用薄水泥将其糊上,使之得到保存[5],但石碑也因此未能恢复原狀[6]。1968年,学校複课,更名为红旗中学,不久後再改为广州市第五十四中学。当时学校被取消校长和校委会,最高权力机构是「革命委员会」,其主任是学校最高行政首长。後来,来自工厂的「工宣隊」和来自部隊的「军宣隊」进驻学校,共同参与学校管理。学生虽然在校园「复课闹革命」,但学校已被「读书无用论」的风气笼罩,文化课学习极不规範,老师上课缺教材和讲义,并且文化课经常变成「革命大批判」的政治课。每个学年还有差不多四分之一的时间需要学生去学工、学农、在外地建农村分校。学期结束时学生也无需考试,学习成绩通过自报、同学之间互评,老师通过就可以。这种狀况延续到1971年後才有所改变。
1978年2月当局批准恢复「广东广雅中学」校名,重新成为广东省和广州市重点中学,其原来从清朝至中华民国时期已使用多年的传统粤式邮政式拼音「Kwong Nga」被当局改为汉语拼音「Guangya」,与其他当局的大部分机构做法相同。

请点击图片查看原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