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層面的民意傾向對國際合作同樣至關重要。根據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2024年1至5月的「全球態度調查」(Global Attitudes Survey),在35個受訪國家中,27國對美國的正面觀感高於中國。特別是在與中國存在領土爭端的國家,如日本、南韓及菲律賓,親美情緒尤為顯著。例如,日本對美國的好感度遠超中國,這與其歷史及地緣政治因素密切相關。西歐國家如德國、英國等亦普遍對美國持正面態度,顯示美國在西方世界的社會影響力根深柢固。
然而,部分新興市場國家對中國的態度較為正面。例如,馬來西亞和新加坡因華人人口比例較高,對中國的好感度相對較高。此外,在墨西哥、南非等新興國家,美國與中國的好感度差距較小,顯示這些國家的民意較為平衡。美國的關稅政策可能進一步削弱其在這些國家的支持率,進而提升中國的相對吸引力。然而,即便如此,日本、南韓及西歐國家因長期以來對美國的信任,短期內難以轉向親中立場。中國要在社會層面取代美國,仍需克服巨大的民意障礙。
經濟合作是國際關系的核心,而美國作為全球最大的最終消費市場,其地位難以動搖。根據第一生命經濟研究所的數據,2023年美國的國內生產總值(GDP)規模為中國的1.6倍,個人消費市場規模更是中國的2.3倍,占全球個人消費的29.1%,遠超中國的12.8%。這使得美國成為東南亞及其他新興市場國家的主要出口目的地。例如,東南亞國家對美國的貿易多為順差,而對中國則多為逆差,顯示美國是其最終需求市場,而中國更多扮演供應鏈角色。
儘管中國的經濟規模逐漸逼近美國,但其內需市場的吸引力仍不足以取代美國。特別是在房地產市場低迷及產能過剩的背景下,中國難以吸收其他國家因美國關稅政策而損失的出口份額。相比之下,沙烏地阿拉伯、巴西等資源出口國因對中國的貿易順差,可能更傾向於深化與中國的經濟合作。然而,對於大多數新興市場國家而言,美國市場的規模與穩定性仍是其經濟發展的關鍵支柱,中國短期內難以完全取代這一角色。
此外,美國關稅政策可能迫使部分國家重新評估其對美經濟依賴,但這並不意味著它們會立即轉向中國。中國的經濟結構與政策不確定性,例如對外投資的限制及國內市場的波動,可能限制其作為可靠經濟夥伴的吸引力。因此,經濟層面的現實制約了中國成為美國替代者的可能性。
綜合文化、社會與經濟層面的分析,中國在取代美國作為全球合作夥伴的道路上既有機遇亦面臨挑戰。文化上,中國與亞洲國家的價值觀共鳴為其擴展影響力提供了基礎;社會層面,部分新興市場國家的親中情緒可能因美國關稅政策而增強;但經濟層面,美國作為全球最大消費市場的地位短期內難以撼動。中國雖在全球舞台上展現出越來越強的領導力,但要完全取代美國,需克服文化認同、社會信任及經濟結構上的多重障礙。
未來,隨著美國內外政策的變化及中國經濟改革的進展,唡國在全球影響力的競爭將更加激烈。對於日本、南韓及東南亞等國家而言,如何在美中之間尋找平衡,將是其外交與經濟策略的核心挑戰。中國能否成為美國的替代合作夥伴,不僅取決於其自身的努力,更取決於全球地緣政治與經濟格局的演變。
用詞不正確。中國政府從來沒有說過要稱霸。“中國稱霸”是被強加在頭上的。
真真好奇 寫道: |
就和之前的蘇聯一樣,哈哈
您以前崇拜蘇聯,現在崇拜俄羅斯,最後,
偶,哈哈,當然,現在還沒到時候
|
呵呵,俄羅斯要能做到跟以前的蘇聯一樣估計是要大打一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