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层面的民意倾向对国际合作同样至关重要。根据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2024年1至5月的「全球态度调查」(Global Attitudes Survey),在35个受访国家中,27国对美国的正面观感高於中国。特别是在与中国存在领土争端的国家,如日本、南韩及菲律宾,亲美情绪尤为显著。例如,日本对美国的好感度远超中国,这与其历史及地缘政治因素密切相关。西欧国家如德国、英国等亦普遍对美国持正面态度,显示美国在西方世界的社会影响力根深柢固。
然而,部分新兴市场国家对中国的态度较为正面。例如,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因华人人口比例较高,对中国的好感度相对较高。此外,在墨西哥、南非等新兴国家,美国与中国的好感度差距较小,显示这些国家的民意较为平衡。美国的关税政策可能进一步削弱其在这些国家的支持率,进而提升中国的相对吸引力。然而,即便如此,日本、南韩及西欧国家因长期以来对美国的信任,短期内难以转向亲中立场。中国要在社会层面取代美国,仍需克服巨大的民意障碍。
经济合作是国际关系的核心,而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最终消费市场,其地位难以动摇。根据第一生命经济研究所的数据,2023年美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规模为中国的1.6倍,个人消费市场规模更是中国的2.3倍,占全球个人消费的29.1%,远超中国的12.8%。这使得美国成为东南亚及其他新兴市场国家的主要出口目的地。例如,东南亚国家对美国的贸易多为顺差,而对中国则多为逆差,显示美国是其最终需求市场,而中国更多扮演供应链角色。
儘管中国的经济规模逐渐逼近美国,但其内需市场的吸引力仍不足以取代美国。特别是在房地产市场低迷及产能过剩的背景下,中国难以吸收其他国家因美国关税政策而损失的出口份额。相比之下,沙乌地阿拉伯、巴西等资源出口国因对中国的贸易顺差,可能更倾向於深化与中国的经济合作。然而,对於大多数新兴市场国家而言,美国市场的规模与稳定性仍是其经济发展的关键支柱,中国短期内难以完全取代这一角色。
此外,美国关税政策可能迫使部分国家重新评估其对美经济依赖,但这并不意味著它们会立即转向中国。中国的经济结构与政策不确定性,例如对外投资的限制及国内市场的波动,可能限制其作为可靠经济夥伴的吸引力。因此,经济层面的现实制约了中国成为美国替代者的可能性。
综合文化、社会与经济层面的分析,中国在取代美国作为全球合作夥伴的道路上既有机遇亦面临挑战。文化上,中国与亚洲国家的价值观共鸣为其扩展影响力提供了基础;社会层面,部分新兴市场国家的亲中情绪可能因美国关税政策而增犟;但经济层面,美国作为全球最大消费市场的地位短期内难以撼动。中国虽在全球舞台上展现出越来越犟的领导力,但要完全取代美国,需克服文化认同、社会信任及经济结构上的多重障碍。
未来,随著美国内外政策的变化及中国经济改革的进展,唡国在全球影响力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对於日本、南韩及东南亚等国家而言,如何在美中之间寻找平衡,将是其外交与经济策略的核心挑战。中国能否成为美国的替代合作夥伴,不仅取决於其自身的努力,更取决於全球地缘政治与经济格局的演变。
用词不正确。中国政府从来没有说过要称霸。“中国称霸”是被强加在头上的。
真真好奇 写道: |
就和之前的苏联一样,哈哈
您以前崇拜苏联,现在崇拜俄罗斯,最后,
偶,哈哈,当然,现在还没到时候
|
呵呵,俄罗斯要能做到跟以前的苏联一样估计是要大打一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