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遙 寫道: |
關鍵是這個關稅最後是從誰的口袋裡掏出來的
|
表面上是進口商,但是最後由生產商,進口商,物流,零售還是消費者個別還是共同分攤,要視乎具體情形,在商言商。
關稅不是目的,把制造業,起碼是關鍵制造業回歸美國,才是主要目的。如果這個目的沒有達到,那關稅戰白打了。
本壇第一毒舌 寫道: |
關稅不是目的,把制造業,起碼是關鍵制造業回歸美國,才是主要目的。如果這個目的沒有達到,那關稅戰白打了。
|
舉個具體例子吧,譬如造船業,咋回歸?前幾天有帖子說美國軍艦都要外包了
本壇第一毒舌 寫道: |
關稅不是目的,把制造業,起碼是關鍵制造業回歸美國,才是主要目的。如果這個目的沒有達到,那關稅戰白打了。
|
目標可以設得無限高,路卻是要一步步走。好高騖遠最後一事無成。
這就是正常商人需要來回試錯,找到真實路徑的原因。
如果要全部制造業馬上全部回流美國,是無法實現的路徑。如果能開始由小到大探索,而同時收到大筆關稅,怎麼可以說關稅戰白打?
收關稅由3%到10%以上,同時開始重組供應鏈,你說這是白幹就隨便啦,我相信很多人不這麼看。
本壇第一毒舌 寫道: |
關稅不是目的,把制造業,起碼是關鍵制造業回歸美國,才是主要目的。如果這個目的沒有達到,那關稅戰白打了。
|
估計就算回歸也落得ev這種下場。美國產的美國消費。就像以前的中國產的桑塔納,只有中國賣,別人誰要這種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