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ze=30.00]八宝山革命公墓,地处石景山区八宝山南山脚下,占地面积150余亩。[/size]
[size=30.00]八宝山因盛产八种非金属矿而得名。西汉及元、明、清时代,曾称之为韩家山、罕山、洪炉山。在这座山上,有一座护国禅林寺。[/size]
[size=30.00]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北京市人民政府接管了护国禅林寺,改建成革命公墓。1970年,经周恩来总理批准改称为“八宝山革命公墓”。[/size]
[size=30.00]八宝山革命公墓是安放我国党和国家已故领导人、民主党派领导人、爱国民主人士,著名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国际友人,以及县团级以上党、政、军各级领导干部和革命烈士遗体和骨灰的一座陵园。[/size]
[size=30.00]现在,八宝山革命公墓已列为北京市的三级文物保护单位。经过30多年的修建,保持了它的古代建筑风格,墓区环境也得到了很好的改善。在那参天古柏,百年柿树,朵朵鲜花,簇簇灌木的映衬下,公墓更显得雅静、庄严、肃穆。[/size]
[size=30.00]每年来这里瞻仰已故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各界群众、国际友人和海外侨胞很多。特别是清明时节,前来扫墓、缅怀先烈、寄托哀思的群众达几万人次。现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不仅是安放先烈遗体、安放先烈骨灰的一座陵园,而且也是对广大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场所。[/size]
[size=30.00]选址建墓[/size]
[size=30.00]1949年北京解放后,社会上一时出现乱设坟茔现象,旧的封建迷信的丧葬习俗也很猖狂;解放前在北京地区被反动派杀害的革命志士的遗骨仍在荒山野圹掩埋着;有的高级领导干部逝世后也无墓地安葬。故此,周恩来总理于1949年12月指示北京市人民政府,在北京西郊建革命公墓,并调派人员组织革命公墓事务所,主持建墓工作。当时勘定地点是在八宝山前的护国祥林寺的旧址。[/size]
[size=30.00]护国禅林寺旧址占地百余亩,房屋150余间。这个地方原是明朝学司礼监刚炳墓遗址。当时庙内主持为道教的信修明,政府对他和几十名住庙太监进行了妥善的安置。[/size]
[size=30.00]1950年4月,北京市人民政府报请国务院批准,修建革命公墓。7月正式开工。负责施工的单位,先是隆华建筑公司,后为大陆祥营建厂。工程分为三期:第一期(1950年)修路面、围墙,打机井,局部植树,修火葬场,第二期(1951年)除继续修路面,植树外,还修建了花池、体息室;第三期(1953年)建筑烈士亭,修建大门和员工宿舍,并把公墓划定了四个墓区,大门内道路两侧为二、三、四墓区。三期工程的耗资当时折合小米320.15万斤。[/size]
[size=30.00]烈士遗骨从荒冢迁入[/size]
[size=30.00]1949年北京刚一解放,周恩来总理就指示北京市委领导,要组织专人寻找王荷波等18位烈士,并把找寻到的尸骨合葬一处,做为缅怀已牺牲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烈士陵园”。当时,市政府由薛子正秘书长负责此事。[/size]
[size=30.00]1949年11月,在东直门外乡农会的大力协助下,在安定外箭楼东北角的护城河畔,找到了王荷波等18位烈士的灵骨。据前京师警察厅档案记载的烈士名单排列次序,并经王荷波烈士亲属辨认(王荷波烈士身躯高大,其遗骨也特别长大),又通过对并列埋葬的顺序分析,才确定了各位烈的名字。这样,第一批烈士的灵骨——王荷波等18位烈士,便于1949年12月迁移到革命公墓。他们的尸骨是用小缸装殓的,在缸的外口蒙上红色绸布,上书烈士姓名。[/size]
[size=30.00]墓制格局及主要墓圹[/size]
[size=30.00]革命公墓内分四个区域,在每个区域内分成几个组。分组按《千字文》的天、地、元、黄等字编排。[/size]
[size=30.00]第一墓区,位于公墓中轴线迄东。这里安葬着国家已故主要领导人和国内外重要的知名人士的遗体。[/size]
[size=30.00]任弼时同志是建国以后第一位故去的党和国家的领导人,他的墓建在这一区东北角的半山坡上,占地面积300余平方米,周围苍松挺拔,翠柏环绕。墓穴由水泥浇铸而成,棺椁由玻璃钢制成。洁净的汉白玉石制成卧碑和立碑。立碑上镌刻着任弼时同志一生中的丰功伟绩。毛泽东同志在任弼时同志的墓碑上题了词。刘少奇、周恩来、朱德、董必武、彭德怀、陈毅、贺龙、宋庆龄等国家领导人参加了安葬仪式。[/size]
[size=30.00]任弼时同志墓的东邻是瞿秋白同志墓。瞿秋白同志是1935年2月,在福建武平县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并于同年6月18日上午10时,在福建省长汀西门外英勇就义的。中央人民政府为了纪念他,1953年把瞿秋白同志的遗骨从福建省长汀迁至八宝山革命公安葬。汉白玉立碑上刻瞿秋白同志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同毛泽东同志、任弼时同志一起,为维护党的统一战线而斗争的业绩。[/size]
[size=30.00]任弼时同志墓的西侧是1955年逝世的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副委员长张澜同志墓。[/size]
[size=30.00]安葬在这一墓区的革命志士还有:著名爱国民主人士、人大常委会委员、政务院监委主任、民革中央副主席谭平山同志;辛亥革命老人、人大常委会委员、华侨委员会委员司徒美堂先生;1931年参加革命、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作家宋之的同志。戏剧家欧阳予倩同志的遗体也安葬在这里。[/size]
[size=30.00]安葬在这一墓区里的还有国际友人,中国人民忠诚的朋友、美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马妮亚.吕恩同志;中国人民的朋友、美国进步作家安娜.路易斯.斯特朗先生。[/size]
[size=30.00]第二、三、四墓区在八宝山革命公墓大门内东西两侧。这里安葬的是部长以下,县团级以上的党、政、军各级已故领导干部、爱国人士、国际友人以及集体遇难烈士500多人的遗体、遗骨。其中有美国革命作家史沫特莱女士的骸骨。著名画家徐悲鸿先生墓也建在这一墓区。[/size]
[size=30.00]在这几个墓区,还安葬着虽级别不够,但对革命有卓越贡献的人士。如李克农上将的父亲李哲卿老先生和掩护老一辈中央领导同志的夏娘娘等。[/size]
[size=30.00]这个墓区里还有5座烈士集体墓:[/size]
[size=30.00]郑振铎等16位烈士公墓 1958年10月17日,为增进中国人民与亚非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为中外文化交流、经济合作和保卫世界和平而遇难牺牲的16位烈士。他们是郑振铎、蔡树璃、马适安、阿不都热合满、陈丕模、刘仲平、林立、姜燕、钟兆榕、陈重华、肖武、武崇福、李福奎、宁开逸、孙英璞和陈朔。洁白的墓碑,记录着英烈的事迹,一簇簇柏枝抚慰着烈士忠魂。[/size]
[size=30.00]参加亚非会议死难的烈士公墓。195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参加亚非会议代表团的石志昂、李肇基、钟云等11位工作人员,自香港乘印度克什米尔公主号飞机前往雅加达转赴万隆途中,由于特务分子的阴谋破坏,在飞机上安装了定时炸弹,当飞机飞至北婆罗州沙捞越西北海面上空时爆炸起火、坠入海中。11位同志全部遇难。周恩来总理在死难烈士的墓碑上题铭:“为和平独立和自由的事业而光荣牺牲的烈士们永垂不朽。”这些字迹全部贴金镶嵌。碑眉镌刻着象征着世界和平的地球仪与和平鸽。碑身后面刻写着烈士生平。该墓占地120平方米。[/size]
[size=30.00]王荷波等同志集体墓。王荷波同志是中国共产党北方局领导人。1927年11月,王荷波等18位同志被奉系军张作霖逮捕,并惨遭杀害。[/size]
[size=30.00]其他两座集体墓。一座是,1956年8月中国访美艺术团,在归国途中,因飞机失事而牺牲的李志椿、俞良等11位艺术家之墓;一座是在征服贡嘎山归途中,突遇暴风雪而壮烈牺牲的周德存、师秀、彭仲穆等同志之墓。[/siz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