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周树人
- 时间: 2025-4-05 11:25启功(1912年7月26日—2005年6月30日),出生于北京,满族,字元白,又作元伯,九三学社社员,中国当代书画家、古典文献学家、文物鉴定家、教育家、诗人、国学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原名誉主席 [8-9]。出版有《古代字体论稿》《书法概论》《启功书法选》《启功书法作品选》《启功草书千字文》《启功书画留影集》《启功论书札记》《启功论书绝句百首》《启功三帖集》《诗文声律论稿》《古代字体论稿》《启功丛稿》《汉语现象论丛》《说八股》等文集专著 [10],出版诗集有《启功韵语》《启功絮语》《启功赘语》等。 [2]启功于1938年任辅仁大学任国文系讲师;1947年,获聘为为故宫博物院专门委员;1952年,任教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1956年,晋升为教授;1964年,出版学术专著《古代字体论稿》;1981年,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1984年,当选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 [13];1986年,任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委员;1989年4月,任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1997年11月,任九三学社第十届中央委员会顾问 [17];1999年10月,任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 [10]2000年,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兰亭终身成就奖”;2002年,任西泠印社社长,12月,任九三学社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顾问 [18];2003年3月—2005年6月,当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 [16];2005年6月30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
-
-
第 2 楼 / 周树人
- 时间: 2025-4-05 11:251912年7月26日(一说1912年6月1日),启功出生于北京。 [6]1924年,插班入读于汇文学校小学部。1926年,升入中学,但高中未毕业便因经济困难而辍学。1935年,任辅仁大学美术系助教。1938年,任辅仁大学任国文系讲师,教授普通国文。1945年,任教于辅仁大学,先后教授过“国文”“中国文学史”“中国美术史”“历代韵文选”“历代散文选”等课程。1947年,获聘为为故宫博物院专门委员,负责鉴定书画,审阅文献档案,整理清代史料。1949年,任辅仁大学国文系副教授、北京大学博物馆系副教授。1951年—1952年,参加北京市土改工作团,到湖南省澧县工作。1952年,任教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讲授“中国古典文学”;并参与中国画院的筹办工作;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文物局考古训练班教师,讲授“中国书画史”及鉴赏知识;同年,加入九三学社,当选为九三学社北京市委员会委员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北京市委员会委员。1956年,晋升为教授,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北京市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1958年,在中国画院以莫须有的罪名被划为右派。1964年,出版学术专著《古代字体论稿》。1971年,借调到中华书局,点校《二十四史·清史稿》。1978年3月—1983年6月,当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1979年1月,拨乱反正落实政策,摘掉了错划的“右派”帽子 [11];10月,任九三学社第六届中央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 [27]1981年,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1982年,创立北京师范大学古典文献学专业硕士点,当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北京市委员会委员。1983年,随中共中央统战部和各民主党派支援西部地区的文化建设,先后在内蒙古、宁夏、甘肃、青海、新疆等地讲学;任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 [7];12月,任九三学社第七届中央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宣传部副部长。 [28]1983年6月—1988年4月,当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1984年,获聘为北京师范大学古典文献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 [12];同年,当选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 [13]1985年,获聘为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1986年,任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委员。1988年,当选为北京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 [5];12月,任九三学社第八届中央参议委员会副主任。 [29]1988年4月—1993年3月,当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七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1989年4月,任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1990年12月,在香港举办“启功书画义展”。1992年7月,在北京举办“启功书画展 [24]”;8月,在天津市美术馆举办“启功书画展” [22];12月,任九三学社第八届中央参议委员会副主任。 [30-31]1993年3月—1998年3月,当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八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1997年11月,任九三学社第十届中央委员会顾问。 [17]1998年,获评为“北京市师德标兵”。1998年3月—2003年3月,当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1999年,获评为“北京市职业道德明星”;10月,任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 [10]2000年,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兰亭终身成就奖”;与钟敬文等创办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基地。2001年,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二等奖”。2002年,任西泠印社社长;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造型表演艺术创作研究成就奖”;12月,任九三学社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顾问。 [18]2003年3月—2005年6月,当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 [16]
启功(26张)
2005年6月30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 [9] -
-
第 3 楼 / 周树人
- 时间: 2025-4-05 11:26家世背景
启功是满族人,属正蓝旗,是雍正皇帝的第九代孙,和亲王爱新觉罗·弘昼的第八代孙。 [1] [7]
在启功1周岁时,他的父亲因病去世,之后便随曾祖父和祖父毓隆生活。启功4岁时即入私塾读书。1922年,启功10岁时,曾祖父和祖父先后去世,家业因偿还债务和办理丧事而破产。1924年,启功12岁时,曾祖父和祖父的几位门生酬资仗义相助,启功才得以插班就读于汇文学校小学部。1926年升入中学,但高中未毕业便因经济困难而辍学。 [9-10]
婚姻家庭
启功21岁时在母亲的包办下,便与从未见过面的章宝琛成婚了。章宝琛不通文墨,但自她来到启功家后,任劳任怨,再不要启功为“家”操心,使启功对她由“同情”逐渐转化为“爱情”。多次经历与亲人生离死别之痛的启功无儿无女,孑然一身。但他的晚年却也享尽天伦之乐。自1979年起,启功就和侄子章景怀夫妇同住,他将他们视作亲儿子、亲闺女,他们也像对待父亲一样对待启功。侄孙章正绕膝长大,启功还体会过含饴弄孙的乐趣。 [23]
知足常乐
启功有“三怕”与“二不怕”。启功第一怕是“怕过生日”,所以北京师范大学把给他办90岁生日的活动改为庆祝他从教70年的研讨会和书画展。第二怕是怕沾上“皇家祖荫”。第三怕是怕良朋给自己介绍老伴。当夫人撒手人寰后,启功家中可谓“门庭若市”,这可吓坏了启功。他干脆撤掉双人床,换成单人床,以此明志,谢绝盈门说客。 [23]
启功的“二不怕”,即一不怕病二不怕死。面对颈椎病发作,要他做“牵引”治疗,这般痛苦事,他却开心地喻为“上吊”。 [23]
捐资助学
1990年,启功在香港举办书画义卖,筹集资金160余万元,以先师陈垣“励耘书屋”中的“励耘”二字命名,设立了“励耘奖学助学基金”,这种高风亮节不仅使北京师范大学师生深受教育,也在教育界引起影响。 [9]
主要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