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克宗是一座瑰宝,回溯千年,这里一直是迪庆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作为滇藏茶马古道在香格里拉地区的咽喉,独克宗是马帮进藏后的第一站,频繁的贸易和大量的人马带来了独克宗辉煌的岁月。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英国小说家詹姆斯·希尔顿的小说《消失的地平线》,很多人猜测其原型就是迪庆的香格里拉。小说里有一段文字,据说是描写“独克宗古城”的:“昨夜有梦,遥远且古老。梦见庄严宗祠、虔诚僧侣、质朴村民、梦见千山飞雪间灯火通明的古老村落,梦见远道而来的马帮于此修整,马蹄轻脆,铃铛轻响。”一个民风淳朴、僧侣经幡、商家云集、熙熙攘攘、千山飞雪的高原之地跃然纸上。
古城以四方街与龟山为中心向四周发散开来,呈八瓣莲花格局,城内分金龙、仓房、北门三街,共33个巷,街巷纵横,四通八达。藏族特色的建筑鳞次栉比,纳西风格的木质建筑间杂其中,传统夯土屋如星散落。

请点击图片查看原图
大佛寺大经堂矗立在龟山山顶,是整个大佛寺的中心建筑。
大经堂上面的金轮。金轮是佛教中一个重要的符号和象征物,它体现了佛法的智慧、宇宙的和谐、以及佛教的精神境界。
大佛寺大经堂边上的金刚坛城殿,站在殿外可以俯瞰古城。

请点击图片查看原图
古城民居多为密肋梁柱排架结构的土掌房,是藏式碉楼与纳西干栏式木板屋结合的产物,属地道的高寒坝区藏族民居,其造型被人们称为“硬质化了的帐篷”。

请点击图片查看原图
古城民居多为二至三层,土木结构,土掌房平顶或人字木板顶,组合上有独立式和混合式;有单院、双院、上下院等,房屋平面为正方形或长方形,房深面阔,一般正房进深二至四丈,有的深达五丈。大部分民居二层以上正面的门窗、隔墙、楼梯、外廊为木结构,其余三面为厚约二尺的土墙或石墙,房愈高阔,墙体愈厚;外墙面向上呈梯形,内墙面近乎垂直;一般底层不设窗,较为阴暗,主要用于养牲畜兼放草料杂物;各层楼面下承木梁,中排木楞,上铺厚实木板;二层为人居,中堂(厨房兼客厅,也有兼卧室)是多功能的主客活动中心,中堂入口处一侧设有水亭,堂之正中木柱粗大,直径在二尺至三尺间,有的达四尺,似为房屋之“中流砥柱”,中堂之隅设橱柜、火塘等,中堂两侧多作卧室和粮油食品的贮藏处;三层储放饲料,有的设置经堂;屋顶高插风马旗;屋前三面筑土墙,上覆草饼,自成院落。
古城民居注重装修装饰,雕檐画柱、门窗彩饰,中堂封面精绘各式吉祥图案。彩饰尤重房檐、窗檐、门楣、柱头、橱柜,纷繁细润,极为鲜丽。外墙仅涂刷白垩浆或石灰浆,朴素淡雅。
古城民居不仅具有较好的私密性、防御性、抗震性和保温隔热性,而且能就地取材,具有较高的保护研究价值。

请点击图片查看原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