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 11 楼 / DWX2016
- 时间: 2025-2-06 17:24马克思的思想和主张对19世纪中后期至今的人类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其中马克思的追随者经常彼此间讨论如何解读马克思的著作,并且将这些概念应用在现代世界中[303]。而发展至今日,许多学者依据马克思这一脉络发展成许多面向,其中有数个学派就是否准确解释马克思的思想而相互争辩,同时许多分支学说都认为自身为马克思的正统继承者。主要原因在马克思的学说范围包括政治、哲学、经济、社会等广泛领域,因此在这世界上存在著许多不一样版本的解释和陈述,对此美国近代马克思主义学者哈尔·卓普便提到“在人类历史上,少有学说像马克思思想一般被不一样的人严重扭曲”。同时许多不同的学术研究也受到马克思主义影响而出现不同派别,这包括有导致结构马克思主义、历史马克思主义、现象学马克思主义、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分析式马克思主义分析、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和黑格尔式马克思主义[303]。其中发展至今日,从马克思原本著作发展出比较有影响力和主要的分支主义包括有列宁主义以及其下的托洛斯基主义、史达林主义、毛泽东思想等;西方马克思主义以及常划归其中的后现代马克思主义、新马克思主义、法兰克福学派等;自由马克思主义和青年马克思派等等。其中列宁主义为代表的东方流派与西方马克思主义流派分歧源自于20世纪初欧洲革命的失败,对此匈牙利哲学家卢卡奇·捷尔吉、德国理论家卡尔·柯尔施等学者认为列宁的“庸俗经济决定论”是失败成因,因而从马克思的著作《1844年哲学和经济学手稿》的劳动异化理论作为主要发想,开始阐述马克思思想的人道主义、人文主义关怀和人类中心主义理论,透过自身理论架构出早期的西方马克思主义。马克思的哲学思想被普遍认为是西方现代哲学的重要来源,其中他对近代哲学的形上学理性主义的批判,连同弗里德里希·尼采、西格蒙德·佛洛伊德和埃德蒙德·胡塞尔的学说架构出现代思想的基础,对于现象学、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等运动产生影响[304]。其中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便表示:“体验异化时深入到历史的本质性维度中去了,因此,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优越于其他的历史学。”甚至认为现象学或存在主义都没有达到与马克思主义进行建设性谈话的程度[305]。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基于马克思的《1844年哲学和经济学手稿》开始出现法兰克福学派、布达佩斯学派等有影响力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流派,他们在马克思的反资本主义立场上提出对人类现存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的批判性理论[306]。被马克思主义影响的哲学家包括有赫伯特·马尔库塞、尤尔根·哈伯马斯、麦克斯·霍克海默、狄奥多·阿多诺、路易·皮埃尔·阿尔都塞、华特·班雅明、埃里希·弗罗姆、尚-保罗·沙特、詹明信等人[306]。其中到了20世纪至21世纪,许多思想家主要透过两种策略来让自己的社会理论得以与马克思呼应。其中一个方法为将内容定调为对于核心的分析上,并且针对内容中最有趣和令人费解的思维处进行探讨。另外一种比较常见的做法则是减少引用马克思在社会理论的主张,并且强调社会和经济生活各方面的“相对自主性”;除了认为社会和经济生活两者之间没有直接关系外,并且否定马克思所提出的“生产力量”发展与“生产方式”继承之主要叙述概念。其中透过这方法使得许多历史学家透过马克思的社会理论获得灵感,例如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奠基者英国历史学者E·P·汤普森和艾瑞克·霍布斯邦。这样的思考模式也获得如义大利思想家安东尼奥·葛兰西等人的支持,除了透过马克思的理论试图了解政治实践的机遇和变革外,同时也注意到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的光明面[307][308][309][310]。
宣称采取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或社会主义并实施一党制的社会主义国家,其中在1979年至1983年是社会主义国家统治范围最广的时期。
在政治领域上马克思所带来的影响更为复杂许多,其中在这些不同的政治观点包括有列宁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斯大林主义、托洛斯基主义、毛泽东思想、胡志明思想、霍查主义、铁托主义、卢森堡主义、卡斯特罗主义、格瓦拉主义、欧洲共产主义和自由意志马克思主义等等[303]。整个20世纪中便有数十个国家转型并称呼自己为“马克思主义”,最引人注目的是1917年俄国革命而促使的苏俄成立[311]。同时许多世界上重要的领导人也都被马克思所影响,这包括有苏联人民委员会主席列宁[311]、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毛泽东[312]、古巴国务委员会主席菲德尔·卡斯楚[313]、智利总统萨尔瓦多·阿连德[314]、南斯拉夫共产主义者联盟主席约瑟普·布罗兹·狄托和非洲联盟主席夸梅·恩克鲁玛等人[315][316],同时马克思还认为全世界的政党将会共同发动“马克思主义革命”[317]。在一些与马克思主义主张有关的国家中,一些事件导致一些人指责马克思主义已经造成数百万人死亡[318];不过这些革命家、领导人和政党对于马克思著作的解释准确度往往具有高度争议,并且受到许多马克思主义者拒绝[319]。今日常见的观点是是将马克思的价值观点与具体影响区分开来进行讨论,并且认为一部分受到马克思观点影响者则是因其政治目的的思考方式而有所不同[320]。不过马克思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理论仍然被美国共产党、法国共产党、俄罗斯联邦共产党等绝大部分共产党视为“指导思想”,以及被德国社会民主党、英国工党等许多社会民主主义政党视作理论来源之一。直至今日,世界各地仍有许多支持马克思主义的人士,同时马克思主义在各国产业工人、中产阶级和左翼知识分子中拥有很大的影响力。不过马克思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社会意识的形态推断仍然受到相关学者的质疑,其中马克思所认为的人类社会未来必然会进步到共产主义阶段的正确性便经常受到讨论。而尽管马克思对于社会发展以及经济文化等方面有著种种贡献,其所发表的大量著作也对于后来世界的发展有著重大影响,但是总体来说马克思及其主义的影响相较20世纪初仍然有所式微[321]。不过近年来由于西方世界陆续遭遇金融危机等因素的影响,使得马克思的理论重新受到社会大众的重视,在欧美世界开始出现阅读马克思著作和研究其思想的风潮[322]。除了马克思撰写的《资本论》等著作在西方世界重新广泛受到欢迎外[321],包括英国文化评论家泰瑞·伊格顿[323]、法国解构主义提倡者雅克·德希达等西方哲学家纷纷著书以重新审视马克思的思想[324]。 -
-
第 12 楼 / DWX2016
- 时间: 2025-2-06 17:24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时长:1小时51分8秒。1:51:08[size=17.6]有字幕可用。CC[/size]美国政治经济学教授大卫·哈维讲解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内容。
- 《蝎子和费里克斯》(1837年)
- 《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比鸠鲁的自然哲学之区别》(1841年)博士论文
- 《历史法学派的哲学宣言》(1842年)
-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1843年)
- 《论犹太人问题》(1843年)
- 《对詹姆斯·穆勒的注解》(1844年)
-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844年,于1927年出版)
- 《神圣家族》(1845年)
-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845年)
- 《德意志意识形态》(1845年)
- 《哲学的贫困》(1847年)
- 《雇佣劳动与资本》(1847年)
- 《共产党宣言》(1848年)代表作
- 《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1850年)
- 《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1852年)
- 《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1857年,于1939年出版)
-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1859年)
- 《美国内战》(1861年)
- 《剩馀价值理论》(共计3卷,1862年)
- 《工资、价格和利润》(1865年)
- 《资本论·第一卷》(1867年)代表作
- 《比利时大屠杀》(1869年)
- 《法兰西内战》(1871年)
- 《哥达纲领批判》(1875年)
- 《对阿道夫·瓦格纳的注解》(Notes on Adolph Wagner's “Lehrbuch der politischen Ökonomie,1883年)
- 《资本论·第二卷》(马克思逝世后由恩格斯出版,1885年)
- 《资本论·第三卷》(马克思逝世后由恩格斯出版,1894年)
- 《马克思的数学手稿》(马克思逝世后由苏联出版社出版,1968年)
-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美国》(Marx and Engels on the United States,马克思逝世后由苏联出版社出版,1979年)
-
-
第 13 楼 / DWX2016
- 时间: 2025-2-06 17:25
- ^ 后人常将其称作“卡尔·海因里希·马克思”(Karl Heinrich Marx),实际上马克思的出生证明上仅写有“卡尔·马克思”,在其他场合也是使用该姓名。马克思本人仅在他的诗集及博士论文成绩单上署名“K·H·马克思”,主要原因是他希望纪念于1838年逝世的父亲。虽然恩格斯在为《政治科学全书》编写马克思相关内容时以“卡尔·海因里希·马克思”为标题,马克思本人仅在3个文件中曾称自己为“卡尔·海因里希”。[6],但并没有证实马克思的名字中使用中间名[7][8]。
- ^ “Marx”的中文译名写法,从西元1902年到1923年间颇为不一,1923年统一为“马克思”。“Marx”最少曾有10类不同的译名:麦喀士、马陆科斯、马尔克、马儿克、马可思、马克司(斯、思)、马尔格时、马格士。[9]
- ^ 有关马克思专门写给燕妮的情诗,后来在马克思逝世后收录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79]。
- ^ 马克思撰写的博士论文《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比鸠鲁的自然哲学之区别》后来仅剩下部分内容获得流传,在马克思逝世后则收录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82]。
- ^ 不过相较于路德维希·安德列斯·费尔巴哈对于马克思的影响讨论,麦克斯·施蒂纳等哲学家对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则较少被讨论[130]。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