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立 寫道: |
加格網會附加進氣阻力降低效率增加油耗。
|
的確不現實,不光是增加油耗,如果承載同樣重量,估計發動機都要重新設計。
其實大家估計都知道,如果增加安全性,比如備用滑輪備用發動機,勢必要增加設備改變設計增加成本,同時也勢必要減少載客量。說到底,還是為了追逐利益最大化必然發生的結果。
太極 寫道: |
的確不現實,不光是增加油耗,如果承載同樣重量,估計發動機都要重新設計。
其實大家估計都知道,如果增加安全性,比如備用滑輪備用發動機,勢必要增加設備改變設計增加成本,同時也勢必要減少載客量。說到底,還是為了追逐利益最大化必然發生的結果。
|
增加的這些備用安全設備,不但增加重量,還增加出錯幾率,隔網破裂吸入發動機比鳥撞還嚴重
太極 寫道: |
的確不現實,不光是增加油耗,如果承載同樣重量,估計發動機都要重新設計。
其實大家估計都知道,如果增加安全性,比如備用滑輪備用發動機,勢必要增加設備改變設計增加成本,同時也勢必要減少載客量。說到底,還是為了追逐利益最大化必然發生的結果。
|
我們不會單只因防鳥撞而對發動機重新設計。首先,飛鳥撞擊的概率原本就不高,更何況雙發同時被撞。而單發被鳥撞,首當其沖的是壓氣機葉片先把鳥身切碎後才進入燃燒室。真正能夠構成損壞的是壓氣機斷裂葉片。由於空速的作用,斷裂葉片隨流體後沖的包絡線受流體所限充其量只能損毀環狀噴嘴的一小部分。而燃燒室是分離布置的,也不可能全損。最後,殘片抵達動葉時即便造成動葉斷裂,那已經是發動機的末端了。而最長最為脆弱易損的末級動葉即便是斷裂了也只是從尾噴口釋出。畢竟民航機航發是不帶矢量噴口的。總而言之,發動機被鳥撞而通常並不會立即全失推力。而哪怕是全失後只要機師操作得當,飛機靠單發也能正常平飛至著陸。
民航領域存在一個說法叫做“危險11分鍾”。 指的就是起飛3分鍾和降落8分鍾,這是最容易法發生事故的時間點。 原因就是該階段飛行員需要處理各種突發情況,並時刻關注飛機航向和高度,不能出現一點偏差。 因此,對於飛行員,每一次起飛和降落都是一次巨大的考驗。鳥撞擊多數都在這兩個時間段發生。這個時候引擎損壞停機,飛機因為重量和高度問題很可能來不及反應矯正機體而出事。巡航是最安全的時刻。
lcheung123 寫道: |
給發動機做個罩子,是可以,也有嘗試過。就是等於是叫運動員戴著口罩跑100M。整個發動機要重新設計。沒死夠人,他們不會考慮。
加個滑動輪在飛機肚子底下,這些輪子要頂住一架飛機的重量高速轉動,這些輪子不比現有的輪子SIZE小多少,數量少多少。飛起來還增加了風阻和重量。如果沒有制動裝置,這飛機用它著地就一路溜前,跑道要延長幾倍都不知道。有制動就等於每次飛行都要多帶一套本身的滾輪裝置,飛機整體要重新設計。
至於防火,通常著火的不只是機肚子,是在機體內夾層中儲存的航空燃油 jet fuel 在高溫摩擦下產生的火點燃。。民航客機的油箱,通常在飛機的左、右機翼以及中央部位,光護著機肚子沒大用。就算客艙設計成整體被防火材料包裹住,機身破裂,照樣沒用。
個人理解。
|
迫降時有個基本操作就是放油,油不多了也不容易爆炸起火,本次事故沒有聽到預先放油的報道
本次事故最大的問題是跑道盡頭251米的那個違反常理的混凝土圍牆,如果沒有那個牆,飛機大概率不會死這麼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