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枚前所未見的珍品出自久負盛名的張南琛舊藏。
作者:本·文格爾(Ben Wengel)
NGC世界硬幣評級高級副總裁
作為硬幣評級師,我們時常能在Numismatic Guaranty Company(NGC)的評級室中接收到一些神秘且獨特的硬幣,並且往往需要為其開展大量的研究、溯源與分析工作。近期,一枚前所未見的硬幣被提交至NGC進行評級,若非交由專業的NGC評級師團隊進行深入鑽研,其有可能會被誤判為假幣。然而,在細致地完成檢驗、測試及比對後,我們發現這是一枚暫未載入目錄文獻的稀世珍品,其正背兩面所鐫刻的圖案與張作霖戎裝像“陸海軍大元帥”紀念銀幣(L&M-868)如出一轍,但卻是以銅鎳合金所鑄成。


民國十五年(1926年)張作霖戎裝像“陸海軍大元帥”
銅鎳合金紀念幣,評級等級為NGC MS 62
盡管這枚硬幣非同尋常且具有無可置疑的開創性,但其卻在過去的數十年中銷聲匿跡,故而暫時未被收錄於包括《中國幣圖說匯考》、《中國金銀幣目錄》及《中國歷代金銀貨幣通覽》在內的任何一本中國錢幣目錄之中。上述現象由多個因素綜合導致,而主要原因則包括:張作霖像紀念幣的稀有性;過去缺乏對硬幣進行冶金分析的條件;實力雄厚的張南琛家族在此前的四十多年裡長期持有這枚珍品。
我們在NGC評級室中所接收到的絕大多數張作霖像紀念幣皆是於過去二十年內鑄造的假幣。由於贗品的幣面品相與鑄造工藝參差不齊,故而專業的NGC評級師能夠輕易地鑒別此類硬幣的真偽,而假幣所呈現出的問題包括:質地、光澤或邊齒與真品不符;幣面可見多處與現今已知的假幣樣本完全吻合的痕跡;使用臆造幣模所鑄造的贗品與天津造幣廠原模鑄造的真品在幣面細節方面多有不符。特定情況下,NGC可接收鑄造於二十世紀上半葉的張作霖像臆造幣並為其提供評級服務,此類臆造幣的價值區間往往在數千至數萬美元不等。然而,由天津造幣廠所鑄造的張作霖像紀念幣真品的價值則高達數十萬乃至數百萬美元。因此,兩者在珍罕度上的差距可謂是天壤之別。
事實上,張作霖像紀念幣的真品可遇而不可求,即使是在頂級拍賣行或評級服務機構工作的錢幣專家往往也是每隔十余年才有機會經手其中的一枚。NGC曾為一枚張作霖戎裝像背龍鳳銀質樣幣提供評級服務,我們的評級師團隊根據由傑斯·彼得斯(Jess Peters)於1972年出版的《中國銀幣價格目錄》以及耿愛德舊藏拍賣圖錄中所收錄的圖片樣本對該枚銀樣進行了仔細研究,並且比對了實物與圖片的包漿等特征,從而判定其出自耿愛德舊藏(Eduard Kann Collection)。這枚珍品曾於2022年取得了逾200萬美元的成交佳績。盡管此枚銀樣的背面圖案與本文中所介紹的銅鎳合金紀念幣有所不同,但NGC仍在鑒定過程中將其視作重要的參考依據。

左圖:張作霖戎裝像背龍鳳銀質樣幣(L&M-870),其與張作霖戎裝像“陸海軍大元帥”銅鎳合金紀念幣(L&M-868 VAR)是以相同的正面模具壓鑄而成。
右圖:張作霖戎裝像“陸海軍大元帥”銅鎳合金
紀念幣,圖中呈現邊齒弱打細節。
當我們在NGC評級室中對這枚銅鎳合金硬幣進行初步檢測時發現了幾處不同尋常的特征。盡管此枚硬幣的壓鑄工藝、底板拋光與浮雕質感看似無可挑剔,但其背面所呈現的金屬紋路卻並不尋常,且不應出現在鑄造於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的中國銀質紀念幣表面。此外,這枚張作霖像紀念幣的幣面光澤較為柔和且觀感亦與常規銀幣不同。與此同時,此枚硬幣的幣邊存在幾處邊齒弱打,這一現象同樣引起了我們的注意。除此之外,該枚硬幣目測相對偏厚,我們在稱量後發現其重量接近32克。很顯然,NGC評級師團隊須對此枚硬幣進行深入的研究與分析後方可查明其存在上述異常特征的原因。
令人慶幸的是,NGC在對上文中所提及的張作霖戎裝像背龍鳳銀質樣幣進行評級時拍攝了大量圖片樣本,其中包括幣邊特寫圖。因此,NGC評級師團隊得以根據張作霖戎裝像背龍鳳銀質樣幣的圖片來對該枚張作霖戎裝像“陸海軍大元帥”銅鎳合金紀念幣進行細致比對,從而發現兩枚硬幣是以相同的正面幣模以及模圈鑄造而成。由於這枚銅鎳合金紀念幣與另一枚真品皆是采用同一個模圈進行鑄造,故而有力地證明了其真實性。盡管如此,這一發現僅可作為證明此枚硬幣真實性的其中一項參考因素,NGC評級師團隊仍需對其進行更多分析。
張作霖戎裝像背龍鳳銀質樣幣的幣邊特寫圖
張作霖戎裝像“陸海軍大元帥”銅鎳合金
紀念幣的幣邊特寫圖
值得一提的是,NGC評級師團隊亦會在研究與鑒定硬幣的過程中運用冶金分析技術。由專業冶金設備所發射的X射線能夠准確地分析硬幣與紀念章的金屬成分比例。當我們使用這項技術對上述硬幣進行檢測後發現其鑄造材質並非白銀,而是銅鎳合金。此項分析結果在我們對這枚張作霖像紀念幣進行鑒定的過程中產生了至關重要的影響。經冶金分析報告顯示,此枚硬幣的金屬成分比例約為83%的銅和16%的鎳。這項頗為反常且出人意料的分析結果卻合理地解釋了NGC評級師團隊在對此枚硬幣進行初步檢驗時所察覺的異常特征。
采用銅鎳合金材質鑄造的硬幣表面往往會比銀幣更容易出現金屬紋路。當然,這兩種材質的硬幣亦會呈現出截然不同的視覺觀感,銅鎳合金硬幣的光澤會比銀幣更為柔和。此外,銅鎳合金的硬度要大於成色較高的白銀,從而能夠合理地解釋此枚硬幣的邊齒存在弱打的原因。與此同時,由於這是一枚銅鎳合金紀念幣,故而其在重量與厚度上所呈現出的異常特征也就說得通了。
除上述幾點外,這枚硬幣的系譜以及購買記錄亦可作為佐證信息。盡管購買記錄屬於間接證明且系譜亦無法追溯至此枚硬幣的鑄造之日,但其確實是由張南琛(Nelson Chang)先生於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期從一位赫赫有名的中國香港幣商手中以相對合理的市場價購得。
即使NGC傾盡全力也無法回溯此枚硬幣在被張南琛先生購得前的遞藏記錄。由於這枚珍品被收錄於張南琛舊藏(NC Collection)長達40余年,故而可以證明其在大多數通過翻模鑄造的中國假幣流入市場或鑄成前便已存世。由International Bureau for the Suppression of Counterfeit Coins(IBSCC)所發布的研究報告顯示,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曾出現過多種基於中國紀念幣進行仿鑄的贗品,但其光澤和質地皆與真品存在出入,且幣面通常不會出現包漿或金屬紋路。此外,基本可以斷定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及更早期的造假者並不會大費周章地使用正確的幣模與模圈來鑄造高仿假幣,且更不會因假幣的金屬成分與真品存在差異而露出馬腳。這是因為制作金屬成分比例與真品無異的幣胚對於大多數造假者而言非常容易。
我們希望能在後續的研究過程中發現更多與此枚張作霖戎裝像“陸海軍大元帥”銅鎳合金紀念幣有關的歷史信息與遞藏記錄。目前,我們暫時無法斷定這枚珍品屬於樣幣、非常規金屬鑄打而成的紀念幣亦或是一種有趣的試鑄幣(盡管通過幣模狀態、完全匹配的幣模與模圈組合以及未見銘文標注這三點可以判定其不太可能是一枚臆造幣)。因此,NGC決定將這枚珍貴的硬幣標注為“L&M-868 VAR”,並在其評級標簽上僅注明金屬材質。
當這枚存世稀有的硬幣亮相拍賣會時,勢必會成為萬眾矚目的焦點並掀起競價熱潮。對於廣大收藏家而言,能將這枚出自張南琛舊藏的稀世珍品收入囊中的機會可謂千載難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