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灰质炎(Poliomyelitis),俗称小儿麻痹症或小儿麻痹,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Poliovirus)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该病毒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感染后会侵害人体的神经系统,特别是脊髓的运动神经元,导致肌肉无力、瘫痪,甚至严重的呼吸肌麻痹,危及生命。
主要特点:
1. 传播途径:脊髓灰质炎病毒通过受污染的水、食物或直接接触传播,尤其在卫生条件差的地方容易爆发。
2. 症状:感染后,大多数人没有明显症状或仅出现类似流感的症状;少数严重的病例会出现肌肉瘫痪,通常影响四肢,但也可能导致永久性残疾。
3. 预防:脊髓灰质炎可以通过接种疫苗来预防。口服脊髓灰质炎疫苗(OPV)和注射型灭活疫苗(IPV)都能有效防止病毒感染。
由于全球疫苗接种工作的推进,脊髓灰质炎在许多国家已经被消灭,但在少数地区仍存在疫情,因此需要继续开展全球防控和接种工作。
脊髓损伤难以恢复主要是由于以下几个原因:
1. 神经再生能力低:与周围神经系统不同,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脊髓和大脑)的神经元再生能力很低。受损的神经细胞(神经元)通常不能自我再生,因此损伤后很难恢复正常功能。
2. 抑制性环境:脊髓损伤后,受损部位会产生大量的抑制性分子(如髓磷脂相关抑制因子),阻止神经纤维的生长。此外,损伤处的瘢痕组织(由胶质细胞形成)会形成物理屏障,阻止新的神经纤维跨越受损区域。
3. 缺乏修复性支持细胞:中枢神经系统缺乏促进再生的支持性细胞。相比之下,周围神经系统中有许旺细胞(Schwann cells)能帮助受损神经再生,但脊髓中缺乏这样的细胞类型。
4. 免疫反应:脊髓损伤后,受损区域会引发复杂的免疫反应,导致持续的炎症。这种炎症不仅会加重原有的损伤,还会进一步抑制神经再生。
5. 复杂的神经网络:脊髓包含大量复杂的神经网络,即使部分神经恢复,也难以确保连接准确无误,从而恢复原有的功能。这种复杂性使得完全恢复功能变得更加困难。
目前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康复训练、神经修复手术等,但效果有限。科学家们正在研究如干细胞移植、基因治疗等新兴疗法,希望未来能提高脊髓损伤患者的恢复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