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制板执行的是国家强制性标准,合不合格不难检查,但除非差的离谱(比如比4毫米,5毫米细太多)否则目视如何确认?
一般应使用知名度较高厂家生产的不低于425号水泥。从预制板生产现场的水泥包装袋上就可查明这个问题。 现在凭目视如何确认?
目视只能确认预制板外观质量:
1.不应有主筋外露现象;2.任何部位不应有孔洞;3.主要受力部位不应有蜂窝状结构;4.不应有影响预制板性能和使用的裂缝; 5.端头不宜有混凝上疏松或外伸钢筋松动。
五、看预制板所配主筋根数。
长3.6米,宽0.5米的一级预制板(代号为YKB3651)所配主筋为10根,每根直径4毫米;YKB4251所配主筋为10根,每根直径5毫米。
预制板厚度国家标准规定为12厘米,误差不超过5毫米,预应力空心板的孔径按技术图集规定有不同的规格。在实际中,有的预制厂不严格按国家标准进行生产,如预制板的厚度有的还不到11厘米,有的预制板按规定孔径应为80毫米,而实际使用的为83毫米,个别的甚至为87毫米,从而减少混凝土的使用量,有的使用的钢筋少于标准规定的数量等,这些预制板按规定都应判定为不合格预制板。
想当然害死人啊!
现在能做的就是:审查国标是否偏低?地震带是否有单独的标准?
倒塌的校舍所用预制板是否符合国标(不是符合各位对粗细的审美观)?起诉有关违法人士。不要一切政治化。
还有一个重点在对比周围其他建筑倒塌情况时,大家要考虑:95年以前的房屋都是预制板的,而且可能没有国标的规定。学校是否在此范围内?后来加固没有?
本牛贴的粗钢筋的废墟图是现浇结构的
中国国情造成预制板结构房屋流行,而不是政治制度。
预制板是数十年前芬兰的专家研制成功了一种重量轻、成本低的混凝土预制板材,可为发展中国家的贫困居民提供廉价的建筑材料。这种混凝土预制板,是用水泥混合含有纤维素和木质素的物质,例如稻秆、竹子、麦秸、椰树纤维等,再加入水和砂子,放入木模或钢模中,固化而成。一般经过一昼夜便固化成型,经3个星期,即成为完全硬化的预制板。根据检测,这种混凝土预制板的性能虽然比普通混凝土预制板差,但价格却便宜一半,且能随意切割。利用它,3名工人在2日内,就能建成一座面积为40平方米的简易房屋。而作为空心预制板大量应用的国家,我们国内现在大部分用做楼板的空心预制板,具体的制造工艺做法,与这虽有一定区别,但工程性能基本相同,只是没有掺入稻秆、竹子、麦秸、椰树纤维等,而是以冷拔钢筋制作预应力钢筋,做为预制板底部受拉区的受力体,使得空心预制板有了一定抗折性能。
国内预制板大多采用先张法预应力结构,预应力钢筋一般用冷拔钢筋,所以就比较细小了,相比较现浇板一般都用螺纹钢筋,就比较粗大了。
在实际工程中,由于使用空心预制板的砖混结构,相对于现浇板有着良好的经济性,所以即使是现在,
在我国经济不发达地区,也是作为主要的建筑类型。而在全国的已有建筑工程中,也存在着大量使用预制板的砖混或着主体为框架楼板为空心预制板建筑。预制板经济性是明显的,然而它的缺点也是固有的,由于使用预制板的建筑,其预制板都是直接搁置在梁上或承重墙上,这样板体和梁体没有连接,特别是砖混结构,除了构造柱和圈梁有一定程度上的连接外,其它构件都是相互搭在一起的,一旦地震来袭,极震区首先会感到上下跳动。这是因为地震波从地内向地面传来,纵波首先到达的缘故,这时就把砖混结构直接的搭结部位,震得错位并将有限的结构连接破坏。接着横波传来产生大振幅的水平方向的晃动,砖混结构建筑立刻开始局部甚至整体垮塌,这就是造成砖混结构建筑物毁坏的主要原因。由于地震波横波和纵波的共同作用,建筑物就会象积木一样垮塌下来,而且往往是整体坍塌下来,这样处于建筑中的人员,很难存活。在1987年日本宫城县海底地震时,仅仅是由于水泥预制板墙、门柱的倒塌,就造成过多人死伤,而这种预制体砸死砸伤人员的情况,在我们国家更加明显。
而现浇框架结构,由于梁板柱互相拉结,整体性相对砖混结构好的多,小的地震就不容易坍塌,而大地震来袭时,由于强柱弱梁的设计,梁体断裂而部分柱体不折断,现浇板也是会成片塌落下来,这样建筑物在部分坍塌时,会在很多靠近柱及主梁地方,形成三角形状的空间,这些空间支撑力较大,即使是后期的余震,也往往不能破坏它,这些三角形状的空间,往往是人员能生存下来的地方,如果地震来袭时,人躲避在靠近柱或主梁的地方生存下来的可能会增大很多。而且现浇板的框架结构建筑,在上层楼面及梁体垮塌下来,由于整体强度高,也不会象空心预制板的砖混结构一样,上层塌落下来,砸塌下面一层,一层层往下砸最终把所有建筑内人及物埋到废墟里,从而生存渺茫而且救援困难。
预制板是这次的大问题,中国现在应该废除预制板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