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我走在印度街上,那里有许多铺着石子的马路。有一天,我赶出门来不及穿鞋,我很快就后悔了。因为脚走在石子路上,实在不太舒服。这件事发生不久后,我遇到一位印度医生,跟他提起了这件事。
「这样很好啊!」他说。
我问他:「为什么呢?」他解释,根据许多古代医学研究,在脚底施压会刺激身体器官和系统的运作,促进全身健康。对脚底射疗法有点认识的人就知道它的好处,但我从来不知道。医生解释了之后,我比以前更常打赤脚。意外的是我不但没有觉得不舒服,反而开始觉得踩在石子上很舒服。
为什么呢? 石头没有改变。我的脚也没有变。我走路的姿势也没有改变。我发现,唯一改变的是我的观点。以前,我认为走在石头上脚会痛;可是,当医生提出不同观点时,这不同的想法转变了我的经验。
我将改变观点的基本方法,运用在童年时代困扰我的念头和情绪,但我并没有真正运用在种种身体不适的情况。当我发觉自己是如此根深蒂固的执着身体是「我」的时候,我大吃一惊。
这对我是一堂重要的课,影响了我对困难和不舒服的看法。如果一开始我并不觉得不舒服,或向它屈服,或以一般方式处理,例如每次离开房间都刻意记得穿上凉鞋,那么我就无法领会习性微细的一面。
在那之后,我更珍惜痛苦和不舒服,因为每次体验都是迈向更深刻领悟的种子,更认识自心的机会,并观察我对自己的看法,甚至是我所不知道的周遭环境。
我并不是建议各位一碰到问题、生气和不舒服,就戴上佛法侦测帽,然后开始在心里盘算:「这时候要用什么观点呢? 为什么我不懂呢? 噢! 原来如此。我现在要换个新方法。」这样只是暗地里想摆脱不安的情况,最后反而会加深习气 —— 把困难看成需要降伏的敌人,或需要安抚的老板。
禅修的真正步骤是:单纯的保持原状,然后直接看着它。用这种方法面对体验,自然就会跟它保持一点间隙,更能宏观整体情况。如果「心」能够观察「体验」,理论上,「心」就大于「体验」。
认出「心」与「体验」是分开的那个刹那,你可能瞥见自心的宏伟,就像我父亲和其他老师开示,你会暸解:每一刹那的体验,只不过是无垠海洋的其中一个浪花,生起并消退,从未离开无限的广大境。
这个瞥见,也是帮助我们了解「第二谛」的基础。第二谛「集谛」通常译为痛苦的「根源」或「原因」。我们一般习惯认为外境是痛苦的原因。根据第二谛的教导,痛苦的因并不是建立在事件或环境上,而是我们如何理解和诠释自己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