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生活知识化,是现代化过程很重要的具体表现。知识化的社会,对佛教提出知识化的要求,是难免的,也是自然的。我们必须搞清楚的是,佛教事业要适应知识化社会,并不是要我们将佛教知识化,而是要求我们佛教事业有效地弘化知识社会的信众。
佛教与知识是有根本区别的,知识主要是为人们带来世俗利益的手段;而佛教,则是世俗信众人生的归宿。
佛教知识化之日,就是佛教事业走向灭亡之时!佛教历史中,已经有过这方面的教训,早期那些沉晦的偏重于义解的佛教宗派,甚至包括有些时期的禅宗,都与知识化有关。
我们如何防止佛教知识化呢?在印刷技术不发达的古代,主要是防止“口头禅”,在印刷品泛滥的今天,主要是防止文字化。
现在社会上很多人都把佛教住世佛、法、僧三宝中的“法”,直接理解为《大藏经》,并说:“所有佛法,不全在《大藏经》里吗?”这样理解是偏的。
所谓“法”,是指体证到宇宙人生真理,即达到释迦世尊那样人生成就的一切途径,即人们常说的一切方便法门。
佛法是具体的。
佛法住世,首先存在于佛教徒的宗教实践活动中,《大藏经》作为佛教典籍永远只是一种辅助作用,尽管这种作用有时很大,但它不能代替佛教徒的佛法实践。
其次,佛法住世的主体不是《大藏经》,而是弘化众生。我们在世间弘化、讲经说法,并不是从《大藏经》出发死板地逐字逐句解说,而是从众生活生生的具体特点出发,随机应变,契机契理地活用法门,接引众生。这才是佛法住世的大用。
虽然《大藏经》是佛说记录,但我们不能用僵化的态度,对待佛说,对待《大藏经》,否则就有违佛说。佛法无边,《大藏经》只是佛法的一种文字体现,不是佛法全部。
我说这一些,绝没有任何贬低《大藏经》的意图,只是希望人们一如其实地看待《大藏经》,怕人们过于执著《大藏经》,着文字相,误解了佛法,反而损害了释迦世尊大慈大悲大智大慧为众生开立八万四千法门的大用。
有《大藏经》存在,固然大大有益于佛法住世;如果没有《大藏经》,佛法也会住世的。佛法是圆融无碍的,但不是文字上的圆融无碍,而是表现在弘化众生过程中的圆融无碍,表现在世间众生领受佛法利益过程中的圆融无碍。
佛法凝结为文字,凝结为《大藏经》,只是佛法为方便俗世众生的一种物化,一种示现。众生通过《大藏经》,通过文字,然后进入给自己人生带来切实受用的日常修持中去,而决不能停留在“噢,佛法就这么回事”,把佛法当成了知识。这是历代高僧大德警告了上千年的大戒。
通过言论文字领受佛法,并不是领受佛法的唯一途径。释迦世尊开立的八万四千法门,以及历代高僧大德开立的诸多法门,随机应现,妙用无穷。我们绝对不能执着于某一点。
所以,佛教是佛教,知识是知识。将佛教知识化,从佛教角度,是极大的损害;从世俗生活角度,也是极大的损害。
(原文链接:
mp.weixin.qq.com/s/G1M...vLLR65Zlz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