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ign=left]
其他古器物鑒定相關文章合集切換模式
寫文章
登錄/注冊
來自古蜀國的神奇秘寶,三星堆遺址“六大國寶”有哪些?
有杞有棠
三星堆古遺址出土的青銅制品、玉石制品以及黃金制品,造型奇特、制作精美,表現出濃厚而神秘的宗教文化色彩,獨具民族特色和地域特征,是極為罕見的人類上古史奇珍,在世界上享有極高的聲譽。截至2009年,三星堆創造和打破了許多的世界紀錄、中國紀錄,其中多項紀錄入選中國世界紀錄協會世界之最、中國之最。
在三星堆遺址陸續出土的眾多國寶級古蜀文物中,有六件被譽為三星堆遺址的“六大國寶”,它們都是什麼呢?
(一)三星堆青銅神樹
青銅神樹,於1986年出土於四川省廣漢市
三星堆遺址二號祭祀坑,現藏於
三星堆博物館,是國家一級文物。2002年1月被
國家文物局列入《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目錄》。
青銅神樹共有八棵,其中修復完整的一棵高達395厘米,是全世界已發現的最大的單件青銅文物,被命名為一號神樹。一號神樹由基座和主體兩部分組成,樹頂已殘缺,基座仿佛三座山相連,主幹三層,於山頂節節攀升,樹的樹枝分為三層,每層三枝,樹枝上分別有兩條果枝,一條向上,一條下垂,果托碩大,全樹共有九只鳥,站立在向上果枝的果實上,一條龍延主幹旁側而下,蓄勢待飛。
另外還有一棵只有下半部分樹身,被命名為二號神樹。二號神樹三面各有一跪坐銅人像,前臂殘缺。
關於青銅神樹的內涵,在學術界尚存在不同看法:一種意見認為,銅神樹為古蜀人的宇宙樹,反映了蜀人的世界觀。還有一種觀點認為,青銅神樹起源於古人對日暈現象的認識,代表東西兩極的扶桑與若木。目前,學者傾向於認為三星堆神樹應是古代傳說中扶桑、建木等神樹的復合型產物,其主要功能之一即為“通天”。神樹連接天地,溝通人神,神靈藉此降世,巫師藉此登天,樹間攀援之龍,或即巫師之駕乘。
(二)三星堆青銅大立人像
青銅大立人像, 人像高1.8米、通高2.62米 ,1986年於
三星堆遺址二號祭祀坑出土 。重約180公斤,是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的青銅器。現存
三星堆博物館。這件青銅大立人像,是現存最高、最完整的
青銅立人像。被譽為“世界銅像之王”。
這件雕像采用分段澆鑄法嵌鑄而成,身體中空,分人像和底座兩部分。人像頭戴高冠,雙目突出,兩耳招風,鼻子高挺,嘴唇細長,相貌與中原人差別很大。
身穿窄袖與半臂式共三層衣,衣上紋飾繁復精麗,以龍紋為主,輔配鳥紋、蟲紋和目紋等,身佩方格紋帶飾,制作之精美細膩,迄今為止,在夏商周考古史上絕無僅有。
其雙手手型環握中空,兩臂略呈環抱狀構勢於胸前。腳戴足鐲,赤足站立於方形怪獸座上。其整體形象典重莊嚴,似乎表現的是一個具有通天異稟、神威赫赫的大人物正在作法。
對於它的身份,學術界傾向於認為,他是
三星堆古蜀國集神、巫、王三者身份於一體的最具權威性的領袖人物,是神權與王權最高權力之象征。人像身佩的方格紋帶飾,具有表征權威的“法帶”性質。其衣服上的幾組龍紋裝飾似有與神靈交感互滲的意義,其所穿之衣很可能是巫師的法衣。
(三)三星堆青銅縱目面具
在三星堆遺址出土的50余件
青銅面具中,造型最奇特、最威風的要屬青銅縱目面具了。縱目面具均出自二號祭祀坑,共 3件,分大小兩型。小型青銅縱目面具共有兩件,其額部鑄有數十厘米高的精美額飾,雙耳取勢基本平直。
大型青銅縱目面具有一件,就是這件著名的具有“千裡眼”、“順風耳”之譽的面具了。它寬1.38米,高0.645米,為世界上年代最早,形體最大的青銅面具。其眉尖上挑,雙眼斜長,眼球呈極度誇張,呈柱狀向前縱凸伸出達16厘米;雙耳向兩側充分展開;短鼻梁,鼻翼呈牛鼻狀向上內卷;口闊而深,口縫深長上揚,似微露舌尖,作神秘微笑狀。額部正中有一方孔,可能原補鑄有精美的額飾,可以想象,它原來的整體形象當更為精絕雄奇。
古文獻記載蜀人始祖蠶叢的形象特征即為“其目縱”。因此,對這尊造像的研究,普遍認為它表現的是蜀族始祖蠶。
(四)三星堆金杖
三星堆金杖,於1980年發現於三星堆一號祭祀坑,長143厘米,直徑2.3厘米,重463克,其年代大約在公元前4000年到公元前3600年左右。其用途可能是象征國家的權力,與當時社會普遍流行的用青銅鼎等大型青銅器象征國家權力類似。
金杖原本是用捶打好的金箔包卷在一根木杆上,但木杆早已碳化,金箔至今保存完整。金杖的一端平雕有長46厘米的圖案,共分三組:
靠近端頭的一組雕刻有兩個前後對稱的人頭圖像。人頭面帶微笑,頭部戴有五齒高冠,兩耳各垂著一幅三角形的耳墜。
靠近杖內部的兩組圖案大致相同,上方是兩只鳥頭部相對,下方是兩條魚背部相對,鳥和魚的頸部各疊壓著一根似箭翎的圖案。
學者研究後認為,金杖上的人頭圖案,與二號祭祀坑出土的青銅大立人相同,都是頭戴五齒高冠,耳垂三角形耳墜,這也就表明杖身所刻人頭代表著蜀王及其權力。另外,魚能夠深潛到水底,鳥能夠飛到天上去,
象征蜀王的權力具有上天入地的神通。
(五)三星堆玉牙璋
三星堆牙璋是商代牙璋發展的巔峰時期。三星堆遺址出土的牙璋,數量多、造型豐富,共計40余件。其中,有一件長為94厘米的玉牙璋,工藝精湛,通體拋光。整器呈窄長條形,微向一側屈折,兩面扁平,中部微弧拱,兩側楞邊圓滑,柄部較其他部位稍厚。它是迄今為止我國發現的最大的玉牙璋。
(六)三星堆玉邊璋
三星堆玉邊璋是
商代玉器,1986年出土於四川廣漢
三星堆遺址二號祭祀坑,現收藏於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2002年1月18日,
國家文物局將其列入《
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目錄》。
玉邊璋為長54.5厘米,寬8.8厘米的條形玉璋,其狀頂端一為鈍角,一為銳角,射部和柄部兩面,均陰刻有兩組圖案,圖案分上下兩幅,正反相對呈對稱布局。圖案裡描繪的是古蜀先民在聖壇上舉著牙璋祭祀天地山川的場面:
第一幅(最上一幅)為平行站立三人,頭戴平頂冠,戴鈴形耳飾,雙手在胸前做抱拳狀,腳穿翹頭鞭,兩腳外撇站成一字形。
第二幅是兩座山,山頂內部有一圓圈(可能代表太陽),在圓的兩側分別刻有
雲氣紋,兩山之間有一盤狀物,上有飄動的線條狀若火焰。在山形圖案的低部又畫有一座小山,小山的下部是一方台(可能代表祭祀台),山的外側,一只大手從天而降,伸出拇指按在山腰上。
第三幅是兩組“S”形勾連的
雲雷紋。雲雷紋下的一幅也是三個人,穿著和手勢與第一幅相同,所不同的是這三個人戴著山形高帽,雙腳呈跪拜的姿勢。
第四幅是兩座山,內部結構與第二幅相同,所不同的是山外兩側各立有一牙璋,右邊的山頭伸出一個狀若象勾狀物橫在兩山之間。
三星堆玉邊璋上的整組畫面連貫、生動,是研究原始繪畫藝術和宗教的珍貴資料。
發布於 2021-03-24 19:20
三星堆
贊同 3添加評論
分享
喜歡收藏申請轉載
寫下你的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