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ign=left]
【2025科技微趋势】低轨卫星、宇宙旅行、去外星球採矿!太空科技将有哪些新突破?
维珍集团创办人布兰森、亚马逊创办人贝佐斯与前泽友作都陆续完成他们的太空之旅,似乎宣告太空旅行离人们越来越近。究竟太空科技有哪些新突破?又有何趋势?

程倚华2022.02.05|
半导体与电子产业
近年来,5G通讯及应用逐渐普及,儘管6G规範还未确定,但是业界普遍认为,低轨道卫星(Low-Earth Orbit,LEO)技术将会是推动6G发展的关键助力。
SpaceX执行长伊隆.马斯克(Elon Musk)主导的星链计画(Starlink),赍2019年初次发射60颗低轨道卫星以来,截至2022年1月6日,共约1,900颗低轨道卫星升空。
联合国外太空事务办公室(UNOOSA)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1月,註册且运行中的人造卫星有1万1,070个,其中离地约2万公里内的中轨道(Medium-Earth Orbit,MEO)卫星及低轨道卫星合计占近7成(7,451个)。
掌握最新AI、5G、区块链应用!免费订阅《数位时代》日报及社群活动资讯
国家太空中心主任吴宗信指出,
只需2,000多颗低轨道卫星,就能做到全球通讯,而卫星数愈多,通讯速度也愈快。
依照目前国际众厂商的进度,吴宗信推测,「4年後天空中就会有1万多颗(低轨道卫星),如果加把劲,2年就可以做到了。」顾问公司麦肯锡(McKinsey)则估计,到了2030年,这个数字将成长到5万颗。
当天空中除了自然界的星辰之外,不但将会有更多人类加诸的「点点繁星」,人类对於月球、火星,乃至於其他星球的探索还将更深更远。未来从地球到外太空,人类的足迹将无限延伸。
低轨道卫星的优势在於传输延迟较少、过程中耗损也较少,光是2020年,低轨道卫星就占整体卫星发射数量98%。图/ 数位时代制作
【2025太空科技微趋势】
低轨卫星结合毫米波,开启6G大门
高度2000公里内的低轨道卫星(下图),主要应用在卫星网路传输、观测地表影像。相对於中轨道卫星(MEO,高度在8000到1万2000公里)和同步轨道卫星(GEO,高度约3万5000公里),低轨卫星的建置成本最低,传输延迟时间也最短。业界普遍认为,
未来6G时代将融合多种通讯技术,其中低轨道卫星不可或缺。
➜
Pinkoi、AWS、虾皮、奥美...现身分享最新行销科技趋势【2023 Martech行销科技高峰会】带你深入了解AI行销新未来!
低轨卫星的建置成本最低,传输延迟时间也最短,在发展5G的过程中,低轨卫星的重要性极高。图/ NASA
由於偏远地区地面难以建置通讯网路设备,若搭配低轨卫星收发讯号,就可以弥补地面部署不足的问题,通讯涵盖範围也能更广。
但国家太空中心主任吴宗信认为,不要对低轨卫星提升手机通讯品质的潜能抱持过高期待,毕竟手机功率较小,难以接收到数百公里外的卫星讯号,即便可以也相当耗电。或许未来将「接收低轨道卫星通讯讯号」的功能建置在基地台中,「延迟稍微长一点,但通讯模式会更立体可行。」
2.架构缩小、大学生也能做!立方卫星促太空平民化
在追求低轨道卫星数量的同时,业者也积极压低卫星的发射成本,立方卫星(下图)便是选项之一。
立方卫星除了小巧轻便的优点外,重点是很便宜,只要学习技术,连大学生都可以做。图/ NASA
立方卫星由10立方公分的单位倍数组成,每单位重量不超过1.33公斤,让载运火箭一次发射能带更多卫星上太空。比起又大、又贵、又重的传统卫星,吴宗信指出,「立方卫星架构跟大颗的(传统卫星)差不多,但很便宜,新台币1000万元以下就可以有一台,马上能量产。」
最重要的是,轻薄短小而技术门槛低,「大学生也可以做。」让更多的学术单位、小型企业都可以加入,吸引更多创新及制造能力并带动太空产业大爆发。
3.气象、转播不能没它,同步轨道卫星无可取代
虽然低轨道卫星是带动整体太空产业的发展主力,但中轨道、同步轨道卫星还是有其重要性。以距离地面约3万5000公里的同步轨道卫星为例,儘管建置成本最高、延迟时间最长,但因为它是固定於相对於地面的同一位置,可以持续观测地球的同个範围,像是讯号不能中断的电视转播、需要连续观察的气象云图(下图),就必须用到同步卫星。
播报天气情况所需的卫星云图,靠的就是同步轨道卫星。 图/ 中央气象局
4.如飞机般能重複使用,可回收火箭大减99%成本
火箭造价高昂,是太空商业化的痛点。联合发射联盟公司(ULA)曾称,火箭至少需重複使用10次才能实现更高的经济效益。SpaceX执行长伊隆.马斯克(Elon Musk)也认为,若火箭能做到像飞机一般重複使用,成本就能降低到现行的1%。
2021年5月SpaceX星链(Starlink)V1.0 L27任务,猎鹰9号Block 5火箭(下图)B1051达成「起飞并回收」重複10次的全球空前纪录。
SpaceX星链的猎鹰9号Block 5火箭B1051达成「起飞并回收」重複10次的全球空前纪录。图/ SpaceX
5.巨量太空垃圾漂浮宇宙,危及太空安全
美国太空总署(NASA)2021年6月指出,国防部已追踪到约2.7万片太空垃圾,以每小时2.8公里的速度在轨道中运行,主要来自废弃的卫星与火箭残骸的太空垃圾,不但威胁太空站与太空人的安全,一旦击落卫星,也会影响地球通讯、天气预测。
欧洲太空营运中心(ESA)预测,人类若不节制,2100年太空垃圾数量将达现今50倍。国家太空中心主任吴宗信说,儘管用於处理太空垃圾的技术(如使用磁力、机械手臂、雷射等方式)正在发展中,但究竟是谁该负责处理,依然没有定论。目前,低轨道卫星寿命约5年,国际相关规範要求卫星保留适度燃料,在寿终坠落时自燃烧毁、保护地球。
图/ Space Track 2020 Jan/数位时代整理
6.太空採矿不是梦,外星球掏金时代来临
许多近地小行星蕴藏大量铁、镍和钴等金属矿产,科学家、企业家纷纷将目光望相外太空,未来将进入太空掏金时代。
美国太空总署(NASA)将在今年发射探测器到太阳系最大金属小行星「灵神星」(16 Psyche),预计2026年抵达并探测採矿的可能性。市场研究公司MordorIntelligence估计,2020~2038年太空採矿市场的年複合成长率将超过20%。
太空採矿也是未来极有可能成长的市场之一。 图/ NASA
7.把月球当前进基地,人类赍续探索深太空
在人类积极开发靠近地球的低轨道卫星的同时,想远征月球、火星等「深太空」的企图心和好奇心也没有停止过。国家太空中心主任吴宗信指出,月球是可以建置人类往外发展的「前进基地」,火星则是3~6个月就能抵达的星球,「是人类有生之年可以去、又可以回来的地方。」为深太空发展的重要方向。
8.高速穿梭航向未知,核动力火箭颠覆太空行
当月球、火星这样的「深太空」成为航行目标,太空船势必得增加续航力。美国太空总署(NASA)正积极将火箭推进器使用的化石燃料,转向效率更高的浓缩铀,设计打造「核动力太空梭」(下图),期待突破太空任务的距离限制,也可以人为主动操控、增加远程太空任务的弹性。
为了提高太空梭的续航力,美国太空总署(NASA)设计打造「核动力太空梭」,使用效率更高的浓缩铀作为推进器的燃料。图/ NASA
9.重型火箭系统,人类探索外星大助手
为了探索深太空,必须开发燃料充足、载运更多设备的重型火箭。像是NASA为了建置长期科研基地,预计2024年再次登月的阿提米咝计画(Artemis program),将使用新一代、目前最犟大的太空发射系统(SLS,下图),
光是火箭本体投入的成本就破百亿美元。
SpaceX也为了前进火星,积极开发新一代超重型火箭星舰(Starship),计画在2030年让星舰登陆火星。
NASA正致力开发新一代、目前最犟大的太空发射系统(SLS),光是火箭本体投入的成本就破百亿美元。图/ NASA
10.凝视深渊的太空望远镜,揭开古老宇宙奥祕
太空望远镜是指在外太空用於观测天体的望远镜,随著技术进步,探测範围也愈来愈广。2021年底升空的韦伯太空望远镜(JWST,下图),是有史以来最大的太空望远镜,预期在2022年夏天就可以收到回传影像。
韦伯太空望远镜於2021年底升空,预计2022年夏天可以收到回传影像。 图/ NASA
透过红外缐,它可以观测更远的太空、黑洞,预期能藉此了解宇宙大爆炸後不到1亿年的资讯。在未来至少10年的服役期间,透过太空望远镜能为宇宙诞生之谜揭祕。
11.太空探测车,替外星探险打先锋
人类对於太空的探索意图始终犟烈,然而,
在人类登陆外星前,还需太空探测车打先锋。如2021年美国太空总署的太空探测车毅力号(Perseverance,下图)成功登陆火星,车上设有23个镜头,每天从火星传回地面许多影像与数据,让科学家分析、超前部署。
太空探测车毅力号於2021年成功登陆火星。 图/ NASA
12.太阳能电厂上太空,发射能量传回地球
太阳能的开发,最早其实是为了因应太空卫星所需,因为至今太空中仍找不到其他的能源来源。不过,
当全球对於乾净能源的需求日益殷切,这些太空中的能源便引起注意。2021年初,美国国防部开发了新的光电射频模组,可以将从太空上搜集到的太阳能,传送回地球表面使用。
13.骨灰随火箭升空,「宇宙葬」死後化为繁星
随著火箭成本变低,「太空葬」成为人们告别世界的选择之一。早在2018年,SpaceX就将100人的骨灰以立方卫星形式,发射到离地500公里的轨道,预计在绕行地球4年後坠毁。
太空葬公司Celestis为了让更多人负担得起太空葬,仅将1~7克部分骨灰放到口红大小的容器中。
随著太空科技日益发达,「太空葬」也成为了人们安葬骨灰的方式之一。图/ Celestis Memorial Spacefl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