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黃礽耀 sfiawong
- 时间: 2023-10-08 20:22太戈尔来华
太戈尔在中国,不仅已得普遍的知名,竟是受普遍的景仰。问他爱念谁的英文诗,十余岁的小学生,就自信不疑的答说太戈尔。在新诗界中,除了几位最有名神形毕肖的太戈尔的私淑弟子以外,十首作品里至少有八九首是受他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的。这是可惊的状况,一个外国的诗人,能有这样普及的引力。
现在他快到中国来了,在他青年的崇拜者听了,不消说当然是最可喜的消息,他们不仅天天竖耳企踵的在盼望,就是他们梦里的颜色,我猜想,也一定多增了几分妩媚。现世界是个堕落沉寂的世界;我们往常要求一二伟大圣洁的人格,给我们精神的慰安时,每每不得已上溯已往的历史,与神化的学士艺才,结想像的因缘,哲士,诗人与艺术家,代表一民族一时代特具的天才;可怜华族,千年来只在精神穷窭中度活,真生命只是个追忆不全的梦境,真人格亦只似昏夜池水里的花草映影,在有无虚实之间,谁不想念春秋战国才智之盛,谁不永慕屈子之悲歌,司马之大声,李白之仙音;谁不长念庄生之逍遥,东坡之风流,渊明之冲淡?我每想及过去的光荣,不禁疑问现时人荒心死的现象,莫非是噩梦的虚景,否则何以我们民族的灵海中,曾经有过偌大的潮迹,如今何至于沉寂如此?孔陵前子贡手植的楷树,圣庙中孔子手植的桧树,如其传话是可信的,过了二千几百年,经了几度的灾劫,到现在还不时有新枝从旧根上生发;我们华族天才的活力,难道还不如此桧此楷?
什么是自由?自由是不绝的心灵活动之表现。斯拉夫民族自开国起直至十九世纪中期,只是个庞大喑哑在无光的空气中苟活的怪物,但近六七十年来天才累出,突发大声,不但惊醒了自身,并且惊醒了所有迷梦的邻居。斯拉夫伟奥可怖的灵魂之发现,是百年来人类史上最伟大的一件事迹。华族往往以睡狮自比,这又泄漏我们想像力之堕落;期望一民族回复或取得吃人噬兽的暴力者,只是最下流"富国强兵教"的信徒,我们希望以后文化的意义与人类的目的明定以后,这类的谬见可以渐渐的销匿。
精神的自由,决不有待于政治或经济或社会制度之妥协,我们且看印度。印度不是我们所谓已亡之国吗?我们常以印度朝鲜波兰并称,以为亡国的前例。我敢说我们见了印度人,不是发心怜悯,是意存鄙蔑(我想印度是最受一班人误解的民族,虽则同在亚洲;大部分人以为印度人与马路上的红头阿三是一样同样的东西!)就政治看来,说我们比他们比较的有自由,这话勉强还可以说。但要论精神的自由,我们只似从前的俄国,是个庞大喑哑在无光的气圈中苟活的怪物,他们(印度)却有心灵活动的成绩,证明他们表面政治的奴溥非但不曾压倒,而且激动了他们潜伏的天才。在这时期他们连出了一个宗教性质的政治领袖甘地一个实行的托尔斯泰;两个大诗人,加立大塞kalidasa与太戈尔。单是甘地与太戈尔的名字,就是印度民族不死的铁证。
东方人能以人格与作为,取得普通的崇拜与荣名者,不出在"国富兵强"的日本,不出在政权独立的中国,而出于亡国民族之印度这不是应发人猛省的事实吗?
太戈尔在世界文学中,究占如何位置,我们此时还不能定,他的诗是否可算独立的贡献,他的思想是否可以代表印族复兴之潜流,他的哲学(如其他有哲学)是否有独到的境界这些问题,我们没有回答的能力。但有一事我们敢断言肯定的,就是他不朽的人格。他的诗歌,他的思想,他的一切,都有遭遗忘与失时之可能,但他一生热奋的生涯所养成的人格,却是我们不易磨翳的纪念。[太戈尔生平的经过,我总觉得非是东方的,也许印度原不能算东方(陈寅恪君在海外常常大放厥词,辩印度之为非东方的。)]所以他这回来华,我个人最大的盼望,不在他更推广他诗艺的影响,不在传说他宗教的哲学的乃至于玄学的思想,而在他可爱的人格,给我们见得到他的青年,一个伟大深入的神感。他一生所走的路,正是我们现代努力于文艺的青年不可免的方向。他一生只是个不断的热烈的努力,向内开豁他天赋的才智,自然吸收应有的营养。他境遇虽则一流顺利,但物质生活的平易,并不反射他精神生活之不艰险。我们知道诗人艺术家的生活,集中在外人捉摸不到的内心境界。历史上也许有大名人一生不受物质的苦难,但决没有不经心灵界的狂风暴雨与沉郁黑暗时期者。葛德是一生不愁衣食的显例,但他在七十六岁那年对他的友人说他一生不曾有过四星期的幸福,一生只是在烦恼痛苦劳力中。太戈尔是东方的一个显例,他的伤痕也都在奥密的灵府中的。
我们所以加倍的欢迎太戈尔来华,因为他那高超和谐的人格,可以给我们不可计量的慰安,可以开发我们原来与瘀塞的心灵泉源,可以指示我们努力的方向与标准,可以纠正现代狂放恣纵的反常行为,可以摩挲我们想见古人的忧心,可以消平我们过渡时期张皇的意气,可以使我们扩大同情与爱心,可以引导我们入完全的梦境。
如其一时期的问题,可以综合成一个,现代的问题,就只是"怎样做一个人"?太戈尔在与我们所处相仿的境地中,已经很高尚的解决了他个人的问题,所以他是我们的导师,榜样。
他是个诗人,尤其是一个男子,一个纯粹的人;他最伟大的作品就是他的人格。这话是极普通的话,我所以要在此重复的说,为的是怕误解。人不怕受人崇拜,但最怕受误解的崇拜。葛德说,最使人难受的是无意识的崇拜。太戈尔自己也常说及。他最初最后只是个诗人艺术家如其你愿意他即使有宗教的或哲理的思想,也只是他诗心偶然的流露,决不为哲学家谈哲学,或为宗教而训宗教的。有人喜欢拿他的思想比这个那个西洋的哲学,以为他是表现东方一部的时代精神与西方合流的;或是研究他究竟有几分的耶稣教,几分是印度教,这类的比较学也许在性质偏爱的人觉得有意思,但于太戈尔之为太戈尔,是绝对无所发明的。譬如有人见了他在山氐尼开顿santiniketan学校皇所用的晨祷
"Thou art our father. do you help us to know thee as father. we bow down to thee. do thou never afflict us,o father,by causing a separation between thee and us. o thou self revealing one,o thou parent of the universe,purge away the multitude of our sins,and send unto us whatever is good and noble. to thee,from whom spring joy and goodness,nay who art all goodness thyself,to thee we bow down now and for ever."
耶教人见了这段祷告一定拉本家,说太戈尔准是皈依基督的,但回头又听见他们的晚祷
"The deity who is in fire and water,nay,who pervades the universe through and through,and makes his abode in tiny plants and towering forests-to such a deity we bow down for ever and ever& ever& ever ."
这不是最明显的泛神论吗?这里也许有lucretius也许有spinoza,也许有upanishads,但决不是天父云云的一神教,谁都看得出来。回头在揭檀迦利的诗里,又发现什么lia既不是耶教的,又不是泛神论。结果把一般专好拿封条拿题签来支配一切的,绝对的糊涂住了,他们一看这事不易办,就说太戈尔的宗教思想不彻底,等等。实际上唯一的解释就是太戈尔是诗人,不是宗教家。也不是专门的哲学家。管他神是一个或是两个或是无数或是没有,诗人的标准,只是诗的境界之真;在一般人看来是不相容纳的冲突(因为他们只见字面),他看来只是一体的谐合(因为他能超文字而悟实在)。
同样的在哲理方面,也就有人分别研究,说他的人格论是近于讹的,说他的艺术论是受讹影响的……这也是劳而无功的。自从有了大学教授以来,尤其是美国的教授,学生忙的是:比较学,比较宪法学,比较人种学,比较宗教学,比较教育学,比较这样,比较那样,结果他们竟想把最高粹的思想艺术,也用比较的方法来研究我看倒不如来一门比较大学教授学还有趣些!
思想之不是糟粕,艺术之不是凡品,就在他们本身有完全,独立,纯粹不可分析的性质。类不同便没有可比较性,拿西洋现成的宗教哲学的派别去比凑一个创造的艺术家,犹之拿唐采芝或王玉峰去比附真纯创造的音乐家,一样的可笑,一样的隔着靴子搔痒。
我们只要能够体会太戈尔诗化中的人格,与领略他满充人格的诗文,已经尽够的了,此外的事自有专门的书呆子去顾管,不劳我们费心。
我乘便又想起一件事,一九一三年太戈尔被选得诺贝尔奖金的电报到印度时,印度人听了立即发疯一般的狂喜,满街上小孩大人一齐欢呼庆祝,但诗人在家里,非但不乐,而且叹道:"我从此没有安闲日子过了!"接着下年英政府又封他为爵士,从此,真的,他不曾有过安闲时日。他的山氐尼开顿竟变了朝拜的中心,他出游欧美时,到处受无上的欢迎,瑞典丹麦几处学生,好像都为他举行火把会与提灯会,在德国听他讲演的往往累万,美国招待他的盛况,恐怕不在英国皇太子之下。但这是诗人所心愿的幸福吗,固然我不敢说诗人便能完全免除虚荣心,但这类群众的哄动,大部分只是葛德所谓无意识的崇拜,真诗人决不会艳羡的。最可厌是西洋一般社交太太们,她们的宗教照例是英雄崇拜;英雄愈新奇,她们愈乐意,太戈尔那样的道貌岸然,宽袍布帽,当然加倍的搔痒了她们的好奇心,大家要来和这远东的诗圣,握握手,亲热亲热,说几句照例的肉麻话……这是近代享盛名的一点小报应,我想性爱恬淡的太戈尔先生,临到这种情形,真也是说不出的苦。据他的英友恩厚之告诉我们说他近来愈发厌烦嘈杂了,又且他身体也不十分能耐劳,但他就使不愿意却也很少显示于外,所以他这次来华,虽则不至受社交太太们之窘,但我们有机会瞻仰他言论丰采的人,应该格外的体谅他,谈论时不过分去劳乏他,演讲能节省处节省,使他和我们能如家人一般的相与,能如在家乡一般的舒服,那才对得他高年跋涉的一番至意。 -
-
第 2 楼 / 平行空间
- 时间: 2023-10-08 20:45
-
-
第 3 楼 / 黃礽耀 sfiawong
- 时间: 2023-10-08 21:33
-
第 4 楼 / 黃礽耀 sfiawong
- 时间: 2023-10-10 17:44平均一年一奖?为何日本比中国容易获诺奖,科研水平差距有多大?
博学史2023-06-07 15:46山西
人类畏惧未知,又热衷于挑战未知,试图去解密未知,寻求未知背后的神秘,进而把未知转化为已知,来满足自我的求知欲以及降低对未知的恐惧。
这是科技发展的感性因素,推动科技发展的另一理性现实因素是——国家综合国力发展的需要。
自从第一次工业时代来临后,生产和科技改革便以席卷之势在全球范围广泛的开展起来。全球来到一个”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新时代,占领了科技的高地,就相当于掌握了未来。
我国自建国以来,在科技领域一直是奋力直追,期望缩短与他国的科技差距,实现科技强国。诚然,近几年中,我国的科技在国际上崭露头角、锋芒毕露,但综合实力实力仍有欠缺。
特别是在象征着科技发展风向标的诺贝尔奖中,更是略有些无力。同为亚洲大国,为何日本的屡次荣获诺贝尔奖?
自2000年至2021年,日本以平均一年产生一个诺贝尔奖的高产,位居亚洲荣获诺贝尔奖最多以及增速最快的国家。
这对我们国家既是挑战也是一个机会,一个强劲敌人的挑战,一个向他们学习经验而推动自己发展的机会。
因而,去思考日本为何能有如此巨大的成就,以及我国与日本之间存在的差距是极为重要的。
[size=52]01[/size]早起步
纵观日本的发展史,显而易见的结论——日本是一个善于总结、学习和借鉴的国家。只要有学习的机会,他们便会抓住时机,虚心向他人学习其经验,进而运用到本国生产发展中。
大唐盛世,国力强盛,万国来朝,可谓是富据一方的实力大国。
日本为我国的附属藩属国,感叹于大唐的强盛富足,期望可以袭承得大唐的风尚和富足。为推动日本本土的发展,日本不惜派遣遣唐使远渡大洋,到大唐学习先进理论知识。
遣唐使给日本带来了巨大的效益,推动了日本政治、经济、文化的进步,提振了日本的发展。
而日本似乎也在此次越洋中,明白了学习他国的意义,并再次运用于民族危亡之际,而这次运用,不出众望的救起了日本、开启了日本科技的启蒙。
1853年,美国如法炮制,用舰炮利剑打开了日本的国门,日本内忧外患。
日本幕府末期,社会已是满目疮痍,政治腐朽落寞、经济颓疲不堪、百姓民不聊生,满是一片颓败糜烂之境,此为内忧。而美国的虎视眈眈为外患。
为了谋求生存,日本再次面向世界,寻求新的出路——这一次,日本将目光放在先进的西方国家上。
日本屈于美国的洋枪大炮之下,同时也把关注着这一威力强大的武器。
引进西方的先进设备和科技,引进的是“形”,是外在的恢宏,狐假虎威的作势,而他们最终的目的是——掌握最根本的技术。
因此,日本当局派送学者以及学生到西方各国去考察、学习,更是创办了高等院校作为科学研究机构,以求把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此后,日本的现代化建设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工业化和现代化推动日本社会进步,同时也带动了日本科技的发展。这是日本为谋求科技进步、国家富强而起到重要基础性作用。
虽然我国近代对同样主张学习西方,并进行了一系列的救亡图存的运动,一定程度地带动了社会现代化进程。
可惜当时中国社会腐朽,救不起、扶不了。更何况温饱不保、经济下行,科技何以有出路?
日本将其他人之物收入囊中,并且根据本国实际情况进行学习改造,转化为真正的自己的东西。而近代中国只是简单的挪用引进,很少进行实操的吸收,这便拉开了差距。
差距一旦产生,再加上时间的发酵,处于竞争下方的一方在短时间内很难产生优势。
即使我们一直在力求缩小与发达国家的科技差距,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起步晚”是我国科研最令人惋惜的重大失误和推动其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日本的早重视、早起步,同样也是他们科技得以发展的推动因子,更为他们诺贝尔奖的获得打下坚实基础。
[size=52]02[/size]大胆的规划
二十一世纪初,日本当局向世界公示其未来科研计划——在未来50年内要力求获得30个诺贝尔奖。
此计划一出,举世哗然。
截止到二十一世纪,日本所获得诺贝尔奖仅仅只有9枚。
众人都戏谑并嘲讽道:此言论是属是痴人说梦。
但日本当局坦然自若,沉心着手于为计划打牢基础,布局完善科技大国的宏伟愿景。
增加资金款项,日本在科研上的支出曾占国家GDP近4%的比重,此投入甚至在2013年赶超欧美国家,成为在科技领域投入最多的国家。
完善科研体制机制,力求搭建更合理、公平的科研环境,推动科研人员的科研热情。
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提高科研人员的国民认知度,这一举措塑造了一个尊重科技、敬重科技人员的社会共识。
同时,日本当局还重视人才培育,在教育中渗入科技教学,极大激发科技型人才的产生。
日本为谋求科技发展而布下一大盘棋,下到百姓、科研人员,上到日本当局,其科研建设具有全方位、系统性、多层次的特点,在协调统一中带动科技进步,一举两得。
二十一世纪似日本科技的新纪元,其科技如雨后春笋般,纷纷破土而出,他用实力和成就给曾经讥讽嘲笑的无知世人以强有力的反击。
二十一世纪后十九年内,日本共斩获19枚诺贝尔奖。
荒诞不经?荒谬的大概是世人吧。
日本的“大胆计划”在世人看来是不自量力的以卵击石,可是,这种不顾一切的热情和果敢不也是科学的内涵吗?
如此巨大的成就,中国可以复制粘贴这一“大胆”吗?
我的答案是:一方国土,不同国情,不可同事而语。中国讲究内敛慎微,基于国情而又切合人民的计划,才是我们制胜的法宝。
这种“大胆”不适合我国实情,而日本在推动科技领域上的方针经验才是研究的价值所在。
[size=52]03[/size]时机正好
中国人做事将就“天时地利人和”,三要素齐全,此事必成。而日本获得诺贝尔奖,这三个要素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虽说诺贝尔奖是一年一度的盛宴,但其授予其实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和偶然性漏洞。
就日本近几年诺贝尔奖举例子:小柴昌俊,于2002年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但其科学研究成果产生于1987年、下村脩,荣获2008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其研究成就发现于1962年。
诺贝尔奖的奖项的获得与获得者研究成果的时间相不匹配的实况,也侧面像我们表明了一个道理——科研成果被众人及其权威所知,需要时间的沉淀。
日本的科研成就举世瞩目,大多数人都把对日本科技成就的关注点放在几乎一年一人的获得诺贝尔奖的辉煌事迹之上,而忽视了诺贝尔奖颁发的评定机制原则。
日本能获得诺贝尔奖,首先最重要的因素便是科研人员的在科技领域上有新研究、新发现,并且该发现对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意义。
其次,该科研成就得到特定人员的认可和青睐,并给予推荐的名额。
前两条件为“人和”。
再者,便是拥有与其他候选人相竞争的强大优势,以确保能够挺进“决赛圈”,进而获奖。
最后便是——等待最后评审。评审的过程总是漫长的,因为谁也无法预测到下一个诺贝尔奖是自己。
后两者便是“天时和地利”的考量,竭尽全力而顺其自然。
我国科研起步比日本晚是一个毋庸置疑地问题,科研成果不论是在数量还是某些领域上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差距,但这一个差距要理性去看待。
理性去看待科技发展的差距,这差距终究会随着时间和科研人员的努力而慢慢缩短,而我国也在奋力直追,我相信我国的科技会在未来蓬勃发展、欣欣向荣。
我国差的是那一个“天时地利人和”,待到万事俱备之时,我国科技必会百花齐放、惊艳世界。
[size=52]04[/size]结语
科学研究科研水平的基础性作用固然重要,但其涉及是社会的各个环节——科研环境、人才问题、经济水平等,所以不能简单的一概而论。
古人言之:”九层之台,起于累土。“任何事情的成长发展都需要不断累积,日本将科技的研究做到极致,不断积累,促量变到质变的厚积薄发之势。
前期的准备工作枯燥无味,唯有周而复始的埋头苦干,耐得住寂寞才能有后期的锋芒毕露。
我国的科技环境、体制机制虽存在一定问题,但我国国力以如日中天之势发展着,解决了前期的机制等问题,科技发展也会随之而蒸蒸日上。
诺贝尔奖是一个全球性的科技研究成果盛宴,但其颁发奖项有一定的滞后性和偶然性,因而我们要做的便是蛰伏,积蓄势头,埋头做好科研,等待时机,然后抓住时遇,大放光彩。 -
第 5 楼 / 黃礽耀 sfiawong
- 时间: 2023-10-10 17:59
-
第 6 楼 / 黃礽耀 sfiawong
- 时间: 2023-10-14 2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