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ign=left]
是否必要通波仔 新技术揭谜底
东方日报2023年9月24日 周日 下午2:45
团隊证实新技术有效辨析患者是否需要通波仔。(李志涌摄)
心臟病是香港第3大杀手,当中冠心病佔约六成。俗称「
通波仔」的冠狀动脉介入治疗,是治疗方法之一。香港大学医学院近日证实一种新检测技术,声称可以辨析冠心病患者是否需要通波仔,有效减少三成不必要的手术,减省手术费用及避免手术风险;相关研究结果已在期刊《心血管转化研究杂誌》发表。
港大医学院临床医学学院内科学系临床教授姚启恒指,冠心病一般依靠药物治疗,例如阿氏匹灵、胆固醇药等;部分患者需要接受通波仔手术,在冠狀动脉的狭窄处植入金属支架,以撑开血管、维持心臟供血。全港每年约进行350至500项通波仔手术。
通波仔前,医生通常以血管造影,评估冠狀动脉狭窄的位置及收窄程度,以决定是否需要植入支架。姚表示,早前有研究发现,血管狭窄未必会影响血流,放入支架并非必要。如在这种情况下通波仔,非但不会改善病情,亦有机会为病人带来损伤,甚至增加血管的堵塞风险。
为更準确判断血管狀况,医生可透过「血流储备分数」(FFR)指标,协助评估血管狭窄对供血的影响。FFR的正常值为1,若果是0.8或以下,即血管的狭窄情况会影响供血,医生会随即安排通波仔。姚启恒补充,FFR已有20年历史,亦是业界的「金标準」 ,国际临床指引已正式建议在计划通波仔前使用FFR。
以电脑模型直接估算
不过,量度FFR需要额外置入导咝及注射药物,病人须承受额外的手术风险,且整体手术时间亦会增加,加上收费约一万元,故临床使用率偏低,以香港为例,只有不足5%的冠心病患者在通波仔前曾进行FFR检测。
有见及此,约5年前有科研团隊开发一项新技术「冠狀动脉造影血流储备分数系统」(caFFR),毋须额外导咝及药物,以电脑运算模型从血管影像直接估算FFR。姚启恒指,技术目前已被内地、欧洲、东南亚等国家採用;据外国数据,其準确度可达90%至95%,收费约5,000元。
为估算caFFR对本地病人的成效,港大团隊早前进行回顾性研究,以新指标重新计算过往玛丽医院1,308名冠心病患者、共3,329条血管的影像,评估血管的供血情况。港大医学院临床医学学院内科学系梁嘉霖医生指出,caFFR成功为患者辨析出心臟缺血情况,心臟缺血的病人进行通波仔後,3年内的死亡及心肌梗塞等不良事件发生率减少57%;至於没有心臟缺血的病人,通波仔则不会带来明显效益。
不良事件发生率减19%
梁续指,综合而言,如以caFFR作为基準,协助判断是否要做通波仔,无论患者最终是否要做手术,都可有效减低病人不良事件的发生率19%,证明caFFR在临床上有实质用处。梁补充,团隊曾就caFFR的準确度进行研究,发现相比金标準,前者準确度约92%至93%。
姚启恒说,根据外国情况,只要计算FFR,不论是使用导咝或以caFFR估算,即可减少唡至三成病人放支架的考虑。目前香港未能使用caFFR,需经医院管理局的申请流程,姚冀日後进行更多临床研究,增加本地病人应用新指标的信心。
通波仔是冠心病治疗方法之一。
使用caFFR可让病人避免进行不必要的通波仔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