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方
太阳
[align=start]桂枝汤
桂枝 白芍(各三钱) 甘草(二钱,炙) 生K(三钱,切片) 大枣(四枚)
水二杯,煎八分,温服。服後少顷,啜粥一杯,以助药力,温覆微似汗。若一服病止,不必再服;若病重者,一日夜作二服。
麻黄汤
麻黄(三钱,去根节) 桂枝(二钱) 杏仁(去皮尖,二十三枚) 甘草(一钱)
水三杯,先煮麻黄至二杯,吹去上沫,纳诸药,煎八分,温服。不须啜粥,余将息如前法。
大青龙汤
麻黄(六钱,去根节) 桂枝(二钱) 甘草(二钱,炙) 杏仁(去皮尖,十二枚) 生K(三钱,切片) 大枣(四枚) 石膏(碎以绵裹,四钱五分)
水四杯,先煮麻黄至二杯半。去上沫,纳诸药,再煎八分,温服。温覆取微似汗,汗出多者,以温粉扑之(白朮煅牡龙骨研末)。若汗多亡阳者,以真武汤救之。
小青龙汤
麻黄(去根节) 白芍 乾K(不炒) 甘草 桂枝(各二钱) 半夏(三钱) 五味子(一钱) 细辛(八分)
水三杯半,先煮麻黄至二杯半,去沫,纳诸药,煎八分,温服。若渴者,去半夏,加栝蒌根二钱。若噎者,去麻黄,加附子一钱五分。小便不利,小腹痛满,去麻黄,加茯苓四钱。若喘者,去麻黄,加杏仁二十一枚。按论云:若微利者,去麻黄,加芫花。今芫花不常用,时法用茯苓四钱代之,即猪苓、泽泻亦可代也,但行道人当於方後]明。
桂枝加葛根汤
即桂枝汤加葛根四钱。
水三杯半,先煮葛根至二杯半,吹去沫,入诸药,煎至八分,温服。不须啜粥。
葛根汤
葛根(四钱) 麻黄(三钱) 生K(三钱) 甘草(二钱) 桂枝(二钱) 大枣(四枚) 白芍(二钱)
水三锺半,先煎麻黄、葛根至一杯,去沫,入诸药,煎至八分,温服。微似汗,不须啜粥。
阳明
白虎汤
石膏(八钱,碎绵裹) 知母(三钱) 炙草(一钱) 粳米(四钱)
水三杯,煎一杯,温服。
调胃承气汤
大黄(四钱,清酒润) 炙草(二钱) 芒硝(三钱)
水二杯半,先煮大黄、甘草取一杯,去滓,入芒硝微煮令沸,少少温服之。
小承气汤
大黄(四钱) 厚朴 枳实(各二钱)
水二杯,煎八分,温服。初服当更衣,不尔者再煮服,若更衣勿服。
大承气汤
大黄(二钱,酒润) 厚朴(四钱) 枳实 芒硝(各二钱)
水三杯,先煮枳实、厚朴至一杯半,去滓,纳大黄;煮一杯,去滓、纳芒硝,微火煮一二沸服。得下,勿再服。
少阳
小柴胡汤
柴胡(四钱) 人参 黄芩 炙草 生K(各一钱) 半夏(二钱) 大枣(二枚)
水二锺,煎一锺,去滓,再煎八分,温服,一日夜作三服。胸中烦而不呕者,去半夏、人参,加栝蒌二钱。渴者,去半夏,加人参七分、栝蒌根二钱;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一钱半;胁下痞櫍ゴ笤妫幽刀恍南录隆⑿”悴焕撸セ栖耍榆蜍咭磺徊豢释庥形⑷日撸ト瞬危庸鹬σ磺宸郑赂踩∥⑺坪褂豢日撸ト瞬巍⒋笤妗⑸鶮,加五味子一钱,乾K一钱五分。
大柴胡汤
柴胡(四钱) 半夏(二钱) 黄芩 芍药 枳实(各一钱) 生K(二钱,五分) 大枣(二枚 一本有大黄五分)
水三锺,煎八分,温服一锺,一日夜作三服。
太阴
理中丸汤
人参 白朮 乾K 甘草(各三两)
共研末,蜜丸如鸡子黄大,研碎以沸汤服一丸,日三四服。服後啜热粥,以腹热为度。或用各三钱,水三锺,煎八分,温服。服後啜热粥。若脐上筑者,去朮,加桂;吐多者,去朮,加生K二钱;下多者,还用术;悸者,加茯苓;渴欲饮水者,加朮;腹痛者,加人参;寒者,加乾K;腹满者,去朮,加附子;服汤後如食顷,啜热粥,微自温,勿揭衣被。
四逆汤
甘草(四钱,炙) 乾K(二钱) 附子(二钱,生用)
水三锺,煎八分,温服。
通脉四逆加人尿猪胆汤
乾K(六钱) 甘草(四钱) 附子(二钱,生用)
水三锺,煎八分,加猪胆汁一汤匙、人尿半汤匙,温服。
桂枝加芍药汤
桂枝 生K(二钱) 大枣(四枚) 芍药(六钱) 炙草(二钱)
水三杯,煎一杯服。
桂枝加大黄汤
桂枝 生K(各三钱) 芍药(六钱) 炙草(三钱) 大黄(七分) 大枣(四枚)
水三杯,煎八分,温服。
少阴
麻黄附子细辛汤
麻黄(去根节) 细辛(各三钱) 附子(一钱五分)
水三锺,先煮麻黄至二锺,去沫,入诸药煎七分,温服。
麻黄附子甘草汤
麻黄(去根) 甘草(各三钱) 附子(一钱五分)
煎法同上。
通脉四逆汤
乾K(六钱) 炙草(四钱) 附子(二钱,生用)
水二杯,煎八分,温服。
白通汤
乾K(三钱) 附子(三钱,生用) 葱白(二根)
水三杯,煎八分,温服。
吴茱萸汤
吴茱萸(三钱,汤泡) 人参(一钱五分) 大枣(四枚 生K六钱)
水煎服。
猪苓汤
猪苓 茯苓 泽泻 滑石 阿胶(各三钱)
水一杯,先煮四味至一杯,去滓,入胶煎化服。
黄连阿胶鸡子黄汤
黄连(四钱) 黄芩(一钱) 芍药(二钱) 阿胶(三钱) 鸡子黄(一枚)
水二杯半,煎一杯半,去滓,入胶烊尽,小冷,入鸡子黄搅令相得。温服,一日三服。
大承气汤
方见《阳明》。
厥阴
乌梅丸
乌梅(九十三枚) 细辛(六钱) 乾K(一两) 当归(四钱) 黄连(一两六钱) 附子(六钱,炮) 蜀椒(四钱,炒) 桂枝 人参 黄柏(各六钱)
各另研末,合筛之,以苦酒浸乌梅一宿,去核,饭上蒸之,捣成泥,入炼蜜共捣千下,丸如梧子大。先饮食白饮服十丸,日三服,渐加至二十丸。
当归四逆汤
当归 桂枝 白芍(各三钱) 甘草(炙) 木通 细辛(各二钱) 大枣(八枚,又一枚取三分之一,擘)
水三杯,煎八分,温服。寒气盛者,加吴茱萸二钱半,生K八钱,以水二杯,清酒二杯,煮取一杯半,温分二服。
白头翁汤
白头翁(一钱) 黄连 黄柏 秦皮(各一钱五分)
水二杯,煎八分,温服。余详於《时方妙用·附录伤寒门》。
瘟疫方
人参败毒散
方见《痢疾》。
防风通圣散
方见《中风》。
藿香正气散 治外受四时不正之气,内停饮食,头痛寒热。或霍乱吐泻,或作疟疾。
藿香 白芷 大腹皮 紫苏 茯苓(各三两) 陈皮 白朮 厚朴 半夏曲 桔梗(各二两) 甘草(一两)
每服五钱,加K、枣煎。
神圣V瘟丹 神圣V瘟丹,留传在世间。正元焚一炷,四季保平安。(此歌出聂久吾《汇函》)
羌活 独活 白芷 香附 大黄 甘松 山奈 赤箭 雄黄(各等分) 苍朮(倍用)
上为末,I糊为丸弹子大,黄丹为衣,晒乾。正月初一侵晨 ,焚一炷V瘟。
妇人科方
四物汤 统治妇人百病。
当归身 熟地 白芍(酒炒,各三钱) 川芎(一钱五分)
水三杯,煎八分服。加制香附二钱,研碎,炙草一钱。加减详《三字经》。
归脾汤
方见《虚痨》。
逍遥散 (景岳) 治妇人思郁过度,致伤心脾n任之源,血气日枯,渐至经脉不调者。
当归(三钱) 芍药(一钱五分) 熟地(五钱) 枣仁(二钱,炒) 茯神(一钱五分) 远志(五分) 陈皮(八分) 炙草(一钱)
水三杯,煎八分服。气虚,加人参;经滞痛,加香附。(按方虽庸陋,能滋阳明之燥,故从俗附录之。地黄生用佳)
当归散 (《金匮》) 瘦而有火,胎不安者,宜此。
当归 黄芩 芍药 芎暎ǜ饕唤铮“讝X(半斤)
共研末。酒服方寸匕。今用一钱,日再服。妊娠常服即易产,胎无疾苦。产後百病悉主之。
白朮散 (《金匮》) 肥白有寒,胎不安者,此能养胎。
白朮 川芎 川椒 牡
为末,酒服一钱匕。今用一钱,日三服,夜一服。但苦痛,加芍药;心下毒痛,加川芎;心烦吐痛不食,加细辛、半夏服之,後更以醋浆服之。复不解者,小麦汁服之。已後渴者,大麦汁服之。病虽愈,服勿置。
保生无忧散 妇人临产,先服三两剂,自然易生。或遇横生倒产,连日不生,服二三剂,神效。
当归(一钱五分,酒洗) 川贝母(一钱) 黄耆(八分,生用) 艾叶(七分) 酒芍(一钱二分,冬日一钱) 菟咝子(一钱四分) 厚朴(K汁炒,七分) 荆芥穗(八分) 枳壳(麸炒,六分) 川芎(二钱二分) 羌活 甘草(各五分)
加生K三片,水二杯,煎八分,空心服。
此方全用撑法。当归、川芎、白芍养血活血者也,厚朴去瘀血者也,用之撑开血脉,俾恶露不致填塞。羌活、荆芥疏通太阳,将背後一撑,太阳经脉最长,太阳治则诸经皆治。枳壳疏理结气,将面前一撑,俾胎气敛抑而无阻滞之虞。艾叶温暖子宫,撑动子宫则胞胎灵动。贝母、菟咝最能滑胎顺气,将胎气全体一撑,大具天然活泼之趣矣。加黄耆者,所以撑扶元气,元气旺,则转动有力也。生K通神明、去秽恶、散寒止呕,所以撑扶正气而安胃气。甘草协和诸药,俾其左宜右有,而全其撑法之神也。此方人多不得其解,程锺龄注独超,故全录之。
加味归芎汤
川芎(三钱) 当归身(五钱) 龟板(三钱,生研) 妇人生过男女顶门发(烧如鸡子大)
水三杯,煎八分服。如人行五里即生。
当归补血汤
当归(三钱) 炙耆(一两)
水煎服。加附子三钱,神效;或加桂一钱。
失笑散
方见《心腹痛》。
生化汤
当归(五钱) 川芎(二钱) 乾K(五分,炮) 桃仁(一钱五分,去皮尖) 甘草(一钱,炙)
水二杯,煎八分服。产後风,口噤、角弓反张者,宜加荆芥穗三钱。又方,中风口噤,用华佗愈风散,即荆芥穗一味焙为末,勿焦黑,以童便和酒送下。口噤药不下者,用一两零,再以童便煎好,从鼻孔灌下。
当归生K羊肉汤
方见《心腹痛》。
竹叶汤 (《金匮》) 治产後中风,病痉发热,面正赤,喘而头痛。
鲜竹叶(四十九片) 葛根(三钱) 防风(一钱) 桔梗 桂枝 人参 附子(炮) 甘草(各一钱) 大枣(五枚) 生K(五钱)
水三杯,煎八分,温服,温覆使汗出,日夜作三服。头项犟,加附子五分,煎药扬去沫;呕者,加半夏二钱。
愚按:自汗者,去葛根,加栝蒌根三钱,附子五分。产後痉症,十中只可救一,除此方外,无一善方。
甘麦大枣汤
甘草(三钱) 小麦(二两六钱) 大枣(十枚)
水三杯,煎一杯服,日作三服。
《金匮》方只录五首。余见拙著《金匮浅说》《金匮读》内,二书即欲梓行,集隘不能尽登。
小儿科方
小儿无专方,以上诸方,折为小剂用之。今儿科开口即曰食、曰惊、曰风、曰疳 ,所用之药 ,大抵以钩藤、秦艽、防风、羌活、独活、天麻、前胡、全蝎、殭蚕为祛风之品;p砂、牛黄、胆星、石菖蒲、天竺黄、代赭石、青黛、赤芍,金银煎汤,为定惊之品;以山楂、神D、麦芽、Y芽、莱菔子、枳壳、厚朴、槟榔、草果为消食之品;以芜荑、榧子、使君子、螟蛉土、五Y虫为治疳之品。如杏仁、葶苈、酒芩、桑白皮、半夏曲、苏陈皮、贝母、天花粉之类,谓为通用调气化痰之善药。父传子,师传徒,其专方皆杀人之具也。钱仲阳以金石之药为倡,犹有一二方近道处,至《铁镜》采薇汤则乱道甚矣。近日儿科,只用以上所列诸药,任意写来,造孽无已,实堪痛恨!
附录
阴阳
识一字便可为医说
客有问於余曰:医之为道,乃古圣人泄天地之秘,夺造化之权,起死回生,非读破万卷书,参透事事物物之理者不能。今非通儒而业此,亦能疗人病获盛名,何也?余曰:天地间有理有数,理可胜数,则有学问之医,远近崇之,遂得以尽其活人之道。然仲景为医中之圣,尚未见许於当时,观《伤寒论》之序文可见,犹宣圣以素王老其身,天之意在万世,不在一时也。仲景之後,名贤辈出,类皆不得志於时,闭门著书,以为传道之计;而喻嘉言、柯韵伯二先生书,尤感愤而为不平之鸣,此理数之可言而不可言者矣。今之业医者,无论不足为通儒,而求其识字者,则为良医矣。无论其识多字也,只求其识一字者,亦可以为良医矣。客曰:此何字也,得毋所谓丁字乎?余曰:亦其类耳。不必他求,即人字是也。人乃阴精阳气合而成之者也,左为阳,左边一丿,阳之位也;右为阴,右边一乀,阴之位也。作书者,遇丿处自然轻手挥之,阳主乎气,轻清之象也;遇乀处自然重手顿之,阴主乎精,重浊之象也。两画不相离,阴阳互根之道也;两画各自位置,阴阳对待之道也。丿在左者不可使之右,乀在右者不可使之左,阴阳不离之道也。左丿由重而轻,万物生於水,即男女媾精,万物化生之义,由阴而阳也。右乀由轻而重,形生於气,即大哉乾元,乃通统天,至哉坤元,乃顺承天之义,阳统乎阴也。二者合之则成人,合之之义,医书谓之曰抱,《周易》名之曰交,交则为泰矣。试以形景浅言之,人之鼻下口上水沟穴,一名人中,取人身居乎天地中之义也(天气通於鼻,地气通於口。天食人以五气,鼻受之;地食人以五味,口受之。穴居其中,故曰人中)。自人中而上,目、鼻、耳皆两窍(偶画),自人中而下,口与二便皆单窍(奇画)。上三画偶而为阴,下三画奇而为阳,取天地之义,合成泰卦也。形景主外,犹必合阴阳之象而成人,况人之所以生之理乎,人之为义大矣哉!子若遇医者,问此一字,恐高车驷马,诩诩以名医自负者,亦一字不识也。客闻予言,亦大笑而去。
K腑
十二官
《灵兰秘典论》云: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肾者,作犟之官,伎巧出焉。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按:此以脾胃合为一官,恐错简耳。《刺法补遗篇》云:脾者,谏议之官,知周出焉;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採此补入,方足十二官之数
心说
心,火K,身之主,神明之舍也。小篆尝言,心字篆文只是一倒火字耳。盖心,火也;不欲炎上,故颠倒之,以见调燮之妙也。祝无功曰:庖氏一画,直竖之则为丨,左右倚之则为丿为乀,缩之则为丶,曲之则乚,乚丶圆而神,一丨丿乀方以直,世间字变化浩繁,未有能外一丨丿乀结构之者。独心字欲动欲流,圆妙不居,出之乎一丨丿乀之外,更索一字与作对不得。正以心者,新也。神明之官,变化而日新也。心主血脉,血脉日新,新新不停,则为平人,否则病矣。(其合脉也,其荣色也,开窍於舌)
肝说
肝,木K,魂所藏也。肝者,干也,以其体钣兄Ω梢病S治混抖剑魃J币矫疗淅恚丛聘挝薏狗ǎ肆埂⒁朔ィ荒嗄剋土之一说,而不知後天八卦配河图之象。三八为木,居东,即後天震巽之位,巽上坤下则为观,《易》曰: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上坤下震则为复,《易》曰:复,其见天地之心乎,为义大矣哉!(其合筋也,其荣爪也,开窍於目)
脾说
脾为土K,藏意与智,居心肺之下,故从卑。又脾者,裨也,裨助胃气以化谷也。经云「纳Y者昌」,其在此乎。(其合肉也,其荣唇也,开窍於口)
肺说
肺,金K,魄所藏也。肺者,沛也,中有二十四孔,分布清浊之气,以行於诸K,使沛然莫御也。《内经》曰:肺恶寒。又曰:形寒饮冷则伤肺。勿只守火剋金之一说也。(其合皮也,其荣毛也,开窍於鼻)
肾说
肾,水K,藏精与志,华元化谓为性命之根也。又肾者,任也,主骨,而任周身之事,故犟弱系之。《甲乙经》曰:肾者,引也,能引气通於骨髓。《卮言》曰:肾者,神也,妙万物而言也。(其合骨也,其荣发也,开窍於二阴)
胃说
胃,属土,脾之腑也,为仓廪之官,五Y之府,故从田。田乃五Y所出,以为五Y之市也。又胃者、卫也,水Y入胃,[溢精气,上出於肺,畅达四肢,布护周身,足以卫外而为固也。
胆说
字从詹,不从旦。胆音檀,乃口脂泽也,与胆不同。今从胆者,乃传袭之讹也。
胆,属木,肝之腑也。为中正之官,中清之府,十一经皆取决於胆。人之勇怯邪正,於此詹之,故字从詹。又,胆者,担也,有胆量方足以担天下之事。肝主仁,仁者不忍,故以胆断;胆附於肝之短叶间,仁者必有勇也。
大肠小肠说
大肠,传道之官,变化出焉,属金,为肺之腑。小肠,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属火,为心之腑。人纳水Y,脾气化而上升,肠则化而下降。盖以肠者,畅也,所以畅达胃中之气也,肠通畅则为平人,否则病矣。
三焦说
三焦者,上、中、下三焦之气也。焦者,热也,满腔中热气布护,能通调水道也。为心包络之腑,属火。上焦不治,则水泛高源。中焦不治,则水留中脘。下焦不治,则水乱二便。三焦气治,则脉络通而水道利,故曰决渎之官。
手心主说(即心包络)
心乃五K六腑之主,其包络为君主之外卫,相火代君主而行事也,所以亦有主名。何以系之以手?盖以手厥阴之脉,出属心包;手三阳之脉,散络心包;是手与心主合,故心包络称手心主。五K加此一K,实六K也。
膀胱说
膀胱,属水,为肾之腑。经云: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言其能得气化,而津液外出,滋润於皮毛也。若水道之专司,则在三焦之腑。故经云:三焦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言其热气布护,使水道下出而为溺也。《内经》两出字:一为外出,一为下出,千古罕明其旨,鹚特辨之。又膀者,旁也;胱者,光也。言气海之元气足,则津液旁达不穷,而肌腠皮毛皆因以光滑也。
命门说
越人指右肾为命门,诸家非之。余考《内经》太阳根於至阴,结於命门。命门者,目也。《灵枢·结根篇》《卫气篇》《素问·阴阳离合论》,三说俱同。後读《黄庭经》云:上有黄庭,下有关元;後有幽门,前有命门。方悟其处。凡人受生之初,先天精气聚於脐下,当关元、气海之间。其在女者,可以手扪而得,俗名产门。其在男者,於泄精之时,自有关阑知觉。此北门锁钥之司,人之至命处也。又考越人七n门之说谓:飞门,唇也;户门,齿也;吸门,会厌也;贲门,胃之上口也;幽门,大肠下口也;阑门,小肠下口也;魄门,肛门也,便溺由气化而出。又增溺窍为气门。凡称之曰门,皆指出入之处而言也。况身形未生之初,父母交会之际,男之施由此门而出,女之受由此门而入。及胎元既足,复由此门而生。故於八门之外,重之曰命门也。若夫督脉十四椎中,有命门之穴,是指外腧而言,如五K六腑腧一理。非谓命门即在此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