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6世纪初期开始,在盔甲的审美上,欧洲人由简单的装饰性线条,渐渐转为偏好蚀刻装饰。如盔甲形态和结构,这种新兴的装饰通常也极其容易受到民族和地区不同品味和时尚的影响。
锁子甲在欧洲使用了约1000年,从十四世纪开始,发明了用熟铁浇铸的板甲,因为在甲胄关节处理的工艺不良,关节部份为锁子甲代替,为板金甲与锁子甲的混装。
到了15世纪与16世纪,甲胄关节处理工艺的改善,锻打工艺的更精进,使软钢制全板甲出现成为可能。
板金甲防护力比锁子甲更优秀,且锁子甲虽然是软的,但其关节活动受到许多影响,而板金甲的关节部份是可活动的,盔甲工艺的进步使得关节远比早期板金甲更为灵活,也就逐渐取代锁子甲。
古希腊与古罗马时期使用青铜材料,十四世纪出现了用熟铁浇铸的板甲,十五至十六世纪后出现了锻打的软钢制板金甲,后期演变为四分之三甲等。
- 哥德式盔甲(Gothic Armour):最初的全套式盔甲 诞生在义大利米兰,分为义大利哥德式盔甲、德意志哥德式盔甲、英格兰哥德式盔甲。
- 马克西米利安式盔甲(Maximilian Armour):研发出新的锻造方式,使盔甲重量减轻强度却增加,具有棱纹是其特色,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马克西米利安一世聘专人开发,又称凹槽盔甲。
- 马甲(Barding):十五世纪末,在欧洲又兴起给马披战甲的习惯,且是使用全用铁板制成的座骑甲,贡献最大者也是马克西米利安一世。
- 文艺复兴式盔甲(Renaissance Armour):特色是在盔甲上有使用蚀刻(利用硝酸来腐蚀金属的工艺技术)作出的装饰用花纹,另一特色是胸腹前的铠甲的中央部分有山峰状的突出,目的是滑开箭矢与铳籽。
- 作为礼服用的甲胄:铳炮兴起而骑士没落后,甲胄师傅开始没钱赚,于是开始制作供给王公贵族参与宴会时穿著的华丽甲胄。
- 竞技专用的甲胄:铳炮兴起而骑士没落后,甲胄师傅的另一项出路是制作专门供为骑士竞技使用的甲胄,这种专门为比赛制作的甲胄也会作有华丽的装饰。
没有高科技,造不出“最强”盔甲
板甲快速普及,全靠高炉和水力锻造
板甲之所以能在14世纪以后快速普及,是因为欧洲金属加工技术进步很大,尤其是引入了高炉和水力锻造。普通板甲只需要锁子甲十分之一的工时就能造出来,可谓便宜有好货。
高炉可以增加燃烧温度,将铁矿石烧成铁水。没有高炉之前,人们炼铁,基本是块炼铁——用木炭炉,将铁矿石烧成海绵状的半熔体,然后锤炼,将废渣挤压出去。
高炉铸铁取代块炼铁后,欧洲的钢铁产量大大增加。
水力锻造也很关键。首先要说明的是,铁水倒在模具里铸出来的铁,或者说生铁,既硬又脆,不适合做工具。因此包括盔甲在内,铁器一般是用锻造的。
要打出一整块结实的铁片,是挺累人的。过去靠铁匠抡大锤,敲打红色的铁胚。好几个人配合着敲打半天,不一定能敲均匀。
而13世纪到15世纪欧洲发展出用水车带动大锤子,几锤就可以将铁胚砸得扁扁的,人只需要夹持着铁胚,调整角度即可。
接下来,板甲工匠还要用10多种锤子,在常温下敲打铁片,慢慢敲出形状,这还是挺费时的。但毕竟最累人的苦活儿都由机器代劳了。
因为应用水力,欧洲的盔甲便宜了很多。尤其是胸甲和头盔,连普通人也买得起,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海外冒险者个个都穿戴。国王一次可以给几万人的部队配发板甲。
但防护四肢的全身甲还是很贵——要保证关节灵活,需要更出色的手工活。贵族们定制一套板甲,相当于当代家庭买一辆坦克。中世纪的精美板甲也成为当代博物馆和军事迷的宝贝。
好景不长,16世纪开始,随着火药枪支愈发先进,板甲不得不随之加厚,从十几公斤重,涨到二十几公斤重,可还是在百米外被火枪轻松打穿。最终板甲在17世纪后期和我们说拜拜了。
六脉神剑 _BBCODE_WROTE: |
应该是刀枪不入
|
1450年,德国人发明金属活字印刷,颠覆了世界。而另一种金属产品——板甲,则更让500多年前的欧洲人兴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