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燒肉(拼音: hóng shāo ròu),一道著名的大眾菜肴,各大菜系都有自己特色的紅燒肉。其以
五花肉為制作主料,也可用豬後腿代替 [3] ,最好選用肥瘦相間的三層肉來做,鍋具以砂鍋為主,做出來的肉肥瘦相間,香甜松軟,營養豐富,入口即化。
紅燒肉在我國各地流傳甚廣,做法多達二三十種,具有一定的營養價值 [1] 。
歷史典故
[align=start]
紅燒肉
提起紅燒肉(
東坡肉),大家自然不能忘記那位將吃紅燒肉事業推向高峰的人——蘇東坡。
正是由於他的努力,紅燒肉才得以從基層走向了上層,從老百姓的
菜鍋走上了文人墨客的餐桌。其實,那個源遠流長、名響大江南北的東坡肉說穿了也就是紅燒肉。考究紅燒肉的歷史,確實難以說清楚它產生於何時、何地,不過,由於
東坡先生孜孜不倦的努力,從他那時起,紅燒肉就正式的走上了歷史的舞台。
“黃州好豬肉,價錢如糞土,富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時它自美。每日早來打一碗,飽得自家君莫管。”從這首蘇東坡的《食豬肉》詩,不難看出蘇老先生不僅是“每日早來打一碗好吃”,而且,還深諳紅燒肉“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時它自美”的烹飪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