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思永的女儿梁柏说过,父亲梁思永之所以选择考古,是因为祖父梁启超的影响。当时外国人来中国盗挖文物牟取暴利很是猖獗。祖父梁启超觉得不能放任自家宝贝被人夺走,中国应该建立自己的考古学科。于是她的父亲梁思永便义不容辞地赴美学习考古了。
6.培养爱国情操
梁启超对子女的影响和引导是多方面的,
梁启超对子女的影响和引导是多方面的,最为基本、最为宝贵的当属培养爱国情操。他自己一生忠贞爱国、矢志不渝,他的9个子女也都从小形成了强烈的爱国情怀和民族感情,都和父亲一样始终怀抱一颗爱国之心。
当时国内局势动荡,梁启超一度希望梁思成先在美国找个职业,等国内安定了再回国为祖国服务。但最终思成夫妇还是及时回到了饱经磨难的祖国,这让梁启超深感欣慰。他们回国后与祖国共患难,尤其是在抗日战争中度过了贫病交加的艰苦岁月,不改以所学报效国家之志。
梁启超最小的儿子梁思礼,按照父亲工业救国、科技救国的思想,赴美读了工科,成了中国一代火箭控制系统专家。多年后,当记者问及“是什么样的精神支持着您将所有的精力都投入航天事业”,梁思礼的回答“是一种爱国与奉献的精神”“我内心的爱国思想源自父亲”。
1934年,思宁、思懿、思礼、思达(左起)在天津“饮冰室”
7.“意育”教人不惧
1922年,梁启超在《为学与做人》的演讲中指出:学生进学校“为的是学做人”;教育包括智育、情育和意育三方面,智育教人不惑,情育教人不忧,意育教人不惧。梁启超的“意育”就是要培养坚强的意志和毅力,即现在所说的“毅商”。
梁启超的子女都有顽强的意志和毅力,他们遭受过挫折、磨难、苦难,但都经受住了人生的考验。
诚如其外孙女吴荔明在《梁启超和他的儿女们》一书中所说:“他们每个人都有一部奋斗史,但每个人都是成功者。”“父亲的光环并没有保护他们,他们经历了中国知识分子所经历的一切苦难,但他们都经受住了种种考验,笑对人生,这就是梁启超对儿女们的珍传。”
在治学上梁启超要求子女既要广博又要专精。并希望子女兼顾新学与旧学、西学与国学,主张“不中不西,亦中亦西”,力主中西古今文化的融会贯通。
梁思成、林徽因一家和王桂荃合影
梁启超9个子女在父母的倡导下,形成了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姐妹情深的和谐氛围,组成了一个其乐融融的大家庭。父亲对子女之间所展现的友好相亲的天伦之情,总是给予及时的鼓励与肯定。
此外,梁启超强调:“情感教育最大的利器,就是艺术:音乐、美术、文学三件法宝,把‘情感秘密’的钥匙都掌握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