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是如何当父亲的?竟有三个儿子成为院士

水煮百年网
2018.11.14 16:54关注梁启超,他与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并称为20世纪二三十年代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的“四大导师”。不仅如此,梁启超言传身教,悉心培养,他的儿女个个事业有成,创造了“一门三院士,个个皆才俊”的近代以来难以复制的家教传奇。堪称“中国家教第一人”。
梁启超共9个子女后来都成为杰出人才:建筑学家梁思成,考古学家梁思永,航天学家梁思礼,诗词研究专家梁思顺,炮兵上校梁思忠,图书馆学家梁思庄,经济学家梁思达,社会活动家梁思懿,革命军人梁思宁。
梁启超注视着孩子走出的每一步,从蹒跚学步到青春年华,从亦步亦趋到远走高飞,从莘莘学子到事业有成。
1.合格的启蒙老师
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童。童年是人生的春天,能否成为栋梁之才,人生春天的播种至关重要。
梁启超早在1897年写过一篇《变法通议・论幼学》,强调“人生百年,立于幼学”,阐述了早教、儿童教育的重要性。
在流亡日本的14年间,是梁启超和子女相处较多的时间段。虽处在流亡的状态,生活清苦,但思顺、思成等儿女都有着美好、快乐的童年,都得到了父亲很多的关爱和教育。
梁思顺初到日本是在家中由梁启超教她读书。后入学,梁启超也一直关心她的学习。据《双涛园日记》,1910年正月、二月,梁启超为思顺“讲书”、批改日记、作文有20次,有时竟至彻夜。
梁启超虽忙于办报、办学、撰稿等各事务,但一直没有放松对孩子们的关心和教育。他注意在家中营造适合孩子成长的轻松、快乐的环境与氛围,对孩子很亲和,和孩子一起玩耍,教他们背诗词,给他们讲故事,还注意在日常生活中给孩子们知识和心智上的启迪。
2.优质的学校教育
教育不是单方面的,家庭教育是基础,学校教育是整个教育阶段的关键,社会教育是前两者的延伸。
梁启超总是不计成本,大量投入。他宁肯别的地方省一点,也要让孩子上好的学校,让孩子留学。梁思成、梁思永在留学前就读于北京清华学校;其他子女也打算送出国留学,但因梁启超过早去世,未能如愿。后来,思达、思宁入了南开大学,思懿上的燕京大学。
从情感上对儿女依恋、疼爱,但为了对他们成长更有助益,他还是大力支持子女远涉重洋、负笈留学,增广知识、开阔视野。他9个子女先后有7个曾到海外读书或工作,尤其在晚年,有5个子女同时求学、生活在国外。
3.“天下事业无所谓大小”
梁启超也关注孩子的职业,他认为事业无所谓大小,个人因自己的地位和财力,认定一件事去做,就是可敬的。他指出,人生一切毛病都有药可医,唯有无业游民,那是圣人也拿他没办法的,所以孔子说:“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