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经》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本,一切品行的教化都是由孝行衍生而来的。
《后汉书》说:“夫孝者,百行之冠,众善之始也。”《后汉书》认为,“孝”是头等大事,是一切善行的起点。可以说,一个人连孝敬父母都做不到就不要奢谈其他了。
那么,什么是孝呢?
南怀瑾先生说:“父母好比两个朋友,照顾了你二十年,如今他们老了,动不得了,你回过来照顾他,这就是孝。”南怀瑾先生说得很质朴,但确实是这个道理,简单来说就是“知恩图报”。
我相信每个人都有一片孝心,只是做到的程度不一样而已。
今天,我们就来交流孝敬父母的“7个层次”,看看自己做到几层吧!
子女,是父母身上掉下来的肉,身体发肤均受之于父母。多少个日夜牵肠挂肚,多少个春秋祈福保佑,总是希望子女能身体康健。所以,保护好自己就是最大的孝敬。
为了父母,请不要暴食暴饮糟蹋自己;为了父母,请不要熬夜打游戏透支自己;为了父母,请不要整天坐着不运动降低免疫力。请记住:身体健康是第一层的“孝”,也是一定要努力做到的“孝”。
父母若有经济能力,这一切都不算什么。若经济能力不足,可就是给父母极大的心理压力。要知道,不管你长多大,父母总希望能够为你遮风挡雨,他总会为你的困难发愁。让父母为你的困难发愁,就是不孝。
所以,我们要努力过好自己、不给父母添负担。一个孝顺的人,会努力学习,提升自己的谋生本领;一个孝顺的人,会努力工作,打造自己的事业;一个孝顺的人,会主动承担,抗下人生的风雨。这就是第二层次的孝:不给父母添负担。
如果每一个人都能照顾好自己的父母,让父母衣食无忧,也就意味着这个社会衣食无忧。这不仅是对父母的爱,也是对社会的贡献。关于这点,孟子说得最到位。
孟子曰:“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
孟子认为,每个人都能够照顾好自己的亲人长辈,天下就太平了。所以,我们要努力工作,让父母不用为了生计而发愁。一日三餐,不求奢华,但必须保证;出门散心,不求环游世界,时常能够出去走走。这就是第三层次的“孝”:让父母衣食无忧。
父母不会怪子女,但子女却不能不当回事。子欲孝而亲不待,树欲静而风不止,尽孝当及时。只有我们稍有时间,就要主动给父母打打电话;只要我们能安排得来,就要回家看看;只要我们能够做到,就坐下来和父母聊聊天、晒晒太阳、下下棋、打打牌。
曾经有首歌《常回家看看》红遍大江南北。其实,红的不是这首歌,红的是浓浓的孝心,红的是父母的牵挂,红的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别忘了第四层次的“孝”:陪伴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