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樓主 / GPS2000
- 時間: 2022-11-16 01:42有7000萬中國人,不知道自己得了糖尿病
11月14日是世界糖尿病日,今年的主題是“用愛和教育守護糖友明天”。
被呼吁關注的疾病有很多。糖尿病是其中之一,可能讓你熟悉又陌生。
如今,糖尿病不僅是中老年人的常見病,也正在悄悄盯上年輕人。
三分之一的人,處於糖尿病前期 -
-
第 2 樓 / GPS2000
- 時間: 2022-11-16 01:42
-
-
第 3 樓 / GPS2000
- 時間: 2022-11-16 01:45
-
第 4 樓 / GPS2000
- 時間: 2022-11-16 01:45
-
第 5 樓 / GPS2000
- 時間: 2022-11-16 01:46
-
第 6 樓 / GPS2000
- 時間: 2022-11-16 01:46中國疾控中心等機構的學者,在2021年底新公布了一項研究,對2013年與2018年的17萬余名中國大陸參與者進行了糖尿病調查。
糖尿病前期問題表示血糖指標已經出現異常,但未達到糖尿病診斷標准,因此視為從正常轉向糖尿病的過渡狀態。
2018年的調查結果顯示,對比2013年,不同年齡段與性別的參與者出現糖尿病前期問題的比例整體上升
。其中,中國男性的上升幅度最高,升至41.2%。隨著年齡增長,存在糖尿病前期問題的比例也隨之上升。但18-29歲年輕人的比例也不低,超過四分之一。
而如此高的人群比例意味著,糖尿病,真的與我們相伴而行。
糖尿病的知曉率很低,年輕人尤其低
長期以來,由於代謝能力減弱等因素,糖尿病在中老年群體中比較常見。年輕人與之似乎關系甚遠。但這些年的證據也顯示,這個病已經悄悄盯上年輕人。
一份發表在《糖尿病學》(Diabetes)的研究就顯示,從2008年到2013年,盡管中國年輕群體的糖尿病患病率明顯低於平均水平,但從增速來看,年輕群體的規模擴大得更快 -
第 7 樓 / GPS2000
- 時間: 2022-11-16 01:46
-
第 8 樓 / GPS2000
- 時間: 2022-11-16 01:47
-
第 9 樓 / GPS2000
- 時間: 2022-11-16 01:48具體來說,飲食習慣方面,長期不吃早餐,熱衷甜食與飲料,以及油炸食品的攝入,都是造成糖尿病的顯著預測因素。
盡管愛吃甜食並不會直接導致糖尿病,但甜食以及其他高熱量、重口味食物間接帶來的碳水與脂肪“炸彈”,讓胰島素予以應對的分泌壓力上升。久而久之,胰島素“抵抗”,代謝出現問題的概率就會增大。
面對這些生活方式問題,年輕人其實很尷尬——說不定恰好全中。
工作生活已經夠苦了,沒想到壓力本身也會誘發糖尿病。想暴飲暴食緩解壓力,結果過度的飲食更會往糖尿病的方向邁進一步,步步驚心。
防治糖尿病,年輕人可能走錯道了
當然,文獻通常是警鍾長鳴。至於會不會真的導致糖尿病,家庭遺傳、個人體質與運氣都是因人而異。但科學界的共識是,改善生活方式,對防治糖尿病真的很重要。
例如,有充足的證據顯示,體重與糖尿病緊密關聯。當一個人的體重指數(BMI)達到肥胖,所對應的糖尿病患病率也會非常高——當病情出現,胰島素功能異常又會造成機體對供能物質的快速消耗,反過來帶來體質下降與體重減輕。
研究還發現,相比中老年人,年輕人的肥胖問題更容易招致糖尿病。
-
第 10 樓 / GPS2000
- 時間: 2022-11-16 01:48我們當然會意識到,肥胖與飲食、運動情況有關。這也是早些年,糖尿病被稱為“富貴病”的原因,因為“吃得好,動得少”。當大家的生活水平總體改善,這一戲稱少不了刻板印象,但對於都市人而言依然具有道理。
辦公室久坐後來一場運動、多安排一些清淡飲食,不僅是對於糖尿病預防,對於綜合健康都是大有裨益。
然而這幾年,年輕人對糖的關注走向了彎路。在明星、網紅安利下,“控糖運動”開始流行,提倡低糖、無糖飲食,甚至使用各項“抗糖”產品,美其名曰促進健康、美容抗老。
年輕人關心糖攝入並不是壞事。把點奶茶時的七分糖改為無糖等減糖小習慣,也值得提倡。然而,“抗糖原教旨主義”所奉行的“吃糖就是罪惡”,很可能是一種過度反應。
身體的糖化反應不會因為戒甜、戒主食就停止,而糖的長期攝入不足造成的低血糖,同樣威脅健康。況且,一些“抗糖”產品缺乏效果監督。花大把的價格“抗糖”,所付出的可能只是一些智商稅。
北京青年報曾報道北京市營養源研究所的實驗結果,“脫糖電飯煲”不能降低人體的血糖含量。盡管在理論上,可以減少簡單糖的攝入,但也容易造成維生素的流失,得不償失。
如果其他習慣不變——飲食習慣不好、少運動、睡眠不足、壓力大,糖尿病同樣可能找上門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