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封喜欢自称机会主义者,他总说自己之所以能从劳苦出身,到如今过上还算不错的生活,多亏在人生的几个重要节点,把握住了机会。他调侃自己:“你别看我就是一普通工人,心眼特活泛,有时候跟‘特务’似的。”
年轻时,老封本来跟一个朋友商量好一块去内蒙古插队,结果临行前,对方找人谋了个更好的出路,顺利留在北京,只剩他一个人独自去了内蒙古。
因为家里成分不好,老封被分配到最偏远的旗,每天干重活累活。有一次在生产队,老封住的屋子着火了,他跑进火场数十趟,终于把火扑灭,然而喉咙却被烟呛得难受,咳嗽了数月才见好。而在当时,这些苦他无处倾诉,更无人在意。
老封虽然读书不多,却懂很多道理。在生产队干活时,他经常留心身边的聪明人,学习对方如何说话,看他们如何打点关系,像海绵一样不断吸收新的东西。老封喜欢盘核桃,曾在潘家园市场批发了上千元的核桃,除了自己玩,还送给周围人。早年间他去广东做生意,常送核桃给在档口卖毛线的人,用来跟人搞好关系,顺便打听市场行情。

年轻时的老封和朋友合影,左起第一个是老封。/受访者供图
老封不安于现状,总想多赚点钱,在羊毛衫厂效益好的时候,就开始琢磨副业,他曾养过鸡,卖过鸡蛋,后来又开始倒腾毛线。等厂子效益变差,老封买断工龄,抄底买下厂里的库存毛线,顺势做起了毛线生意,赚了不少钱。
在健身房的老哥几个当中,老封算混得相当不错的。不少曾经的工友,在时代前进的洪流中,迷失了方向。国企改制后,有人打起了零工,做保安、司机,还有人当起了群众演员,在片场跑龙套。
二七机车厂曾是中国铁路机车的专业生产厂,曾爆发过举世闻名的京汉铁路工人“二七大罢工”。铁路作为共和国大动脉,曾无限风光,车厂的工人们都曾是令人艳羡的体面人。不过,这些人心里都清楚,属于他们的时代已经过去,每当哥几个心里不痛快,就来健身房出出汗。
戴上劳保手套,
在健身房里挥汗如雨
走进长辛店建设三里,上世纪80年代国营厂矿企业居民楼的气息扑面而来,低矮的红砖房顺着山坡而建,楼与楼之间用自行车棚隔开。一间毫不起眼的车棚砖房门前,贴着细长的春联,横批写着“二七健身”。
健身房的墙面上,贴满了上世纪90年代的健美明星海报和杂志彩页。环顾四周,健身器材看起来既熟悉又陌生,用“铁疙瘩”来形容似乎更为妥帖。有些被闲置的器材,还被爱惜地蒙上一层方格棉布单,缠上两道布条绑紧,绑带是点心盒的包装带,上面写着“稻香村”。

被闲置的器材,会被爱惜地蒙上一层方格棉布单,缠上两道布条绑紧,绑带是点心盒的包装带,上面写着“稻香村”。/记者拍摄
健身房里的不少器材都是大家亲手做的,对于机车厂的老工人们来说,这些活儿,简直是小菜一碟。从钢废料里面车两个铁轱辘出来,用铁棒一串,再放到车床上加工一下,哑铃便诞生了。老哥几个在健身前戴上劳保手套,之后便在屋子里面挥汗如雨,空气中总能闻到一股铁锈味儿,那是汗水落在自制器械上生出来的味道。
80年代初期,全国体育运动如火如荼地开展。“二七健身”创始人张威曾是二七厂里的运动健将,在1956年北京第一届工人越野赛和北京第一届环城赛中夺冠。1984年,张威创办二七健身房,希望大家能聚在一块锻炼,提高身体素质。即便经历过数次搬家,二七健身房至今仍挂着“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标语。

二七健身房里摆放着横幅“继承二七精神,四十年铁馆不忘初心。”/记者拍摄
张威有一把3米多长、90多斤重、形似关羽青龙偃月刀的大刀,至今仍挂在健身房。1991年,一个闷热的夏日午后,40多岁的老封,扛着张威弄来的大刀,在操场上走了400米。健身房里的十几号老伙计,围在操场上给他做见证。几十年过去了,扛刀绕操场这事,只有三个人办到:张威、老封,还有一个在附近干活的农民工。
“你可以单肩扛,也可以双肩扛,还可以抱着,就是不能落地,在400米操场走上一圈,就算挑战成功。很多人都觉得这有什么难的啊?实际上走了一两百米就不行了,扔地上走不动了。为什么啊?刀把儿太细了,跟擀面杖似的,扛到肩上往肉里钻,疼极了,骨头跟要碎了似的。扛完这一圈,就像过了一趟阴阳,从另外一个世界又走回来了。我们那健身房里,个顶个地棒,都练得多壮啊,到现在一共就三人能走下来,嘿,这里面就有我。”老封边说边比画,得意劲儿溢于言表。

车棚健身房一隅。/记者拍摄
老封属于二七健身房当中的“黄埔一期”成员,当年,身为电工的他包揽了健身房里所有与电有关的安装工作,后来健身房搬家,器材也都是他用自家的车帮忙搬的。对于老封这样做出过贡献的元老,健身房免收每年300元的健身费。
受父亲影响,老封的儿子封雷也喜欢运动,但他最终选择在附近一处带游泳池的健身房健身。他曾给老封办过一张健身卡,让老封见识一下新式运动器械,但老封去了两次就不去了,觉得车棚健身房里气氛更好,跟哥几个有话聊,不孤单。
封雷曾在8岁时被父亲带着去过一次健身房,见识过里面热火朝天的运动氛围,封雷说:“对我爸来说,二七肯定不只是健身房那么简单了,他更想跟老朋友们待一会儿。不过,那里的环境真不是一般人能受得了的,冬天冷得仿佛能把人心脏冻上,到了夏天又热得人直冒油。”

老封在健身房挥汗如雨。/图·开胃
“我能一直活跃下去,直到死”
每天踢球,老封都会用蛇皮袋子装上三四个球,除了给自己带,还会给周围一块玩的小孩带。他想通过提供足球,拉近跟小朋友们的关系。
看到有人扛水、扛煤气上楼,老封都要接过来帮忙送上去,完全不顾自己70多岁的高龄。楼里有几家低保户,每年过年老封都要每户塞一个红包,平时捡的瓶子和纸皮也全都攒着给他们送去。

每天踢球,老封都会用蛇皮袋子装上三四个球,除了给自己带,还会给周围一块玩的小孩带。/图·开胃
老封现在住的地方,楼上楼下都是他的。一楼房间储存毛线,却常年不关门,谁都可以进,老封跟附近干活的人说,渴了就进去倒口水喝。
聊这些时,大妈在后面接了一句茬:“你大爷这人心好,也好面子,但有时候表达出来,还变了味儿,容易招人烦。”老封笑着点头:“是啊,有的人因为我做好事,高看我一眼,管我叫封先生,有的就拿我寻开心,叫我封(疯)子,反正怎么说的都有。”
老封热衷于谈论自己做过的好事、曾经受到过的认可。他会说,“我是一个挺好的人”,又总是在尾音处,轻轻上扬,似乎打上一个问号。
老封形容自己是“瞄着人们下巴尖说话”的人,这种性格的形成,跟他的成长经历有关。他的童年并不幸福,父亲对他动辄打骂,家里的重活累活也全由他一人承担。
因为吃不饱,又经常干重活,上学时,老师写给老封的评语常有一句——“身材矮小,容易受欺负”。所以,变强壮、变厉害,让别人不敢再欺负,是老封从小的愿望。
多年之后,老封长高了,也练壮了,做生意还赚了不少钱,总算实现了儿时的梦想,却始终无法获得家人的认可。尤其是父亲,即便老了,跟老封的关系也并没有缓和。随着父母的相继离世,来自亲人的这份认可,更是永无实现的可能。
聊到父母,老封讪讪一笑:“他们可能是怕我骄傲,所以从不夸我,不过我该做的都做了,也算是问心无愧。”老封的父亲于几年前去世,离开时恰逢老封生日前一天,老封反复咂摸其中的玄味,最后得出结论——“老爷子怕我忘了他。”

老封全家合影,右侧站立的是老封。/受访者供图
老封没能从父母那里得到的认可,在儿子、儿媳那里得到了补偿。在封雷眼中,父亲是一个极其孝顺的人,这种孝顺甚至给他造成一定压力,他说:“不知道等他老了的时候,我是否能像他这样事无巨细、面面俱到地照顾他。”
去年过生日,老封嘱咐儿子、儿媳千万不要再花钱买礼物、买蛋糕,他什么都不缺。最后,儿媳从网上给他买了一个奖杯,上面写着——“祝独具慧眼、胆识过人、智勇双全、吃苦耐劳的爸爸生日快乐!”老封特别在意这个奖杯,回到家后,第一时间向记者介绍,嘴角始终没下来过,他说这是他收到过的最好的礼物。

回到家后,老封第一时间向记者介绍这个奖杯,嘴角始终没下来过,他说这是他收到过的最好的礼物。/记者拍摄
老封生怕给晚辈添麻烦,他不仅热衷锻炼,还特别养生。每天早上8点起床后,他给自己做粗粮吃,然后骑上摩托车逛附近的菜市场,反复比价,一连逛上四五个。他不喝酒,几年前意识到抽烟有危害,当即就把烟戒了。有时老伴儿做的菜咸了,他还会端来一碗水涮着吃,生怕饮食不健康。
除此之外,老封生活的重心就是运动,陀螺般一刻不停地运动,每天不举几下铁疙瘩,心里总感觉空落落的,骑着摩托车去健身房的路上,老封意气风发、心情舒畅,仿佛回到少年时。
采访快结束时,老封翻出一张老照片,照片中的他正穿着红色运动服颠球,照片拍摄于2015年,下面写着一行小字——“封哥66岁活跃在体育场”。

照片中的他正穿着红色运动服颠球,照片拍摄于2015年,下面写着一行小字——封哥66岁活跃在体育场。/受访者供图
老封在一旁说:“我能一直活跃下去,直到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