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新氧
“婦女”這個詞,在大多數人的腦海裡,依然是一個
帶有貶損意味的形容詞——
一個婚育多年身材走樣、
任勞任怨滿身油煙氣、
市儈蠻橫的
黃臉婆形象。
某平台博主關於婦女節的調侃台詞,婦女依然是一個不願被接受的詞語
但叔想說,其實在最初,“婦女”這個詞擁有相當美好而勇猛的含義。
而千百年來對於這個詞的污名化過程,也可以說是一部
父權統治下的女性忍辱史。
正視女性身份,首先從為“婦女”正名開始。
01
“婦女”的誕生和污名化過程
“婦”最初在甲骨文裡,曾意味著母系氏族裡的
掌權女性。
人形旁邊的“帚”是她們的武器和權杖,也代表了她們權威的身份象征。
“婦”的字形演變,①和②為甲骨文和金文字形
例如中國最早的女軍事家商王武丁的後妃
婦好,曾多次帶兵打仗拓展疆域,還會主持祭祀掌管神權。
身披鎧甲的婦好像
春秋時期,“婦”依然沒有後世那種極端的鄙視意味。
《孟子》中還記錄了晉國有位善於打虎的勇士名叫“馮婦”。
馮婦搏虎
但在自漢至清的封建演化過程裡,“婦”的含義開始在
夫尊婦卑的社會體制下發生轉變。
《說文解字》裡說,“婦,服也。從女持帚,灑掃也”;
《大戴禮記》裡也說,“婦人,伏於人者也。”
“婦”音同“服”,含義也變成了賢良淑德的女性拿著掃帚打掃家務、生兒育女、服侍丈夫。
此後千年的演變裡,“婦”字徹底成為一種
順從依附性的卑微象征。
而封建父權體制下背負著沉重精神枷鎖的女性,不僅在家庭社會生活中地位低下,也逐漸喪失了獨立自我的人格。
《大紅燈籠高高掛》,自我被一步步吞噬的頌蓮,最終成為別人口中瘋掉的四太太
直至近代,從維新變法到五四運動,思想解放的潮流裡,“婦女”一詞開始頻繁出現並受到關注:婦女運動、婦女解放……
從革命年代到新中國誕生,“婦女”成為了“能頂半邊天”的
獨立自主新女性的代稱。
多麼蓬勃的生命力
“婦”在此時,再也不是那個拿著掃帚小心打掃庭院的賢順形象,而成為有能力和決心把封建體制大山推翻的力量象征。
但今天,各種污名化行為裡,“婦女”二字不僅重新被罩上
黃臉婆、刻薄老女人的刻板印象,甚至還多出許多層
羞辱性的意味(類似“一日之後女生變婦女”的充滿男性凝視的惡臭玩笑)。
這惡臭,熏得叔都受不了
“婦女”一詞在歷史進程中的褒貶浮沉,是女性不平等社會地位的最直觀體現。
除了從自主到依附地位的變遷,女性還承受了許多其他方面的人格羞辱,例如“婦人之仁”、“婦道人家”、“長舌之婦”……
韓信吐槽項羽“婦人之仁”,怎麼男人做錯也要類比到女人身上
“婦”這個字,被迫背負了男尊女卑制度下對於女性的刻板印象。
“婦女”在封建社會一次次的概念強化中,逐漸變成了優柔寡斷、謹小慎微、唯唯諾諾且沒有決斷力的平庸存在。
02
用“女王”代替“婦女”
女性地位就真的提高了嗎?
當整個社會習慣用“女神節”、“女王節”、“女生節”來替代“婦女節”時;
當女性依然對“婦女”的稱呼唯恐避之不及時,本質其實還是對“婦女”身份和年齡的一種歧視。
“女神”、“仙女”,這些詞語的出發點也許來自贊美和祝福的好意。
但究其背後,是被隱藏和被美化的、緊緊束縛在女性身上的年齡羞恥感;
也是對白瘦幼審美渴望而不自知的體現。
海霞,“自己奮斗得來的,更自豪自信”
是的,從“少女”到“婦女”,青春在無可避免地流逝。
但“婦女”所代表的人生體驗和豐富閱歷,為什麼不能被大大方方地認可和欣賞呢?
誰說女性的魅力,不能和漸增的年齡成正比?
用咱們詠梅老師談論年齡的一句話,“這才哪兒到哪兒啊”,前面的路還遠長著呢!
“年齡不是我的敵人,我的故事寫在我的臉上”
那些越老越有魅力的女性,從女演員到女主持們,就像一塊通透亮澤的美玉。
她們直面並接納歲月攀升的痕跡,美得大氣舒展、智慧灑脫。
勇氣和自信,就是女性最好的保養與裝飾品。
周濤,“心裡永遠住了一個年輕人”
而“女神”、“女王”這些糖衣炮彈式的消費狂歡和指代萌化。
是對真正的女性處境與女性權益的忽視,也是性別平等的一種倒退。
嘴上都是主義,心裡全是生意
被叫做女王,女性地位就真的提高了嗎?
你我都明白,女性的真實處境,遠沒有那麼美好樂觀。
從婦女拐賣到性別偏見,從男女就業不平等、同工同酬難實現,再到女性生育價值保障艱難、行業天花板突破阻力重重……
橫亙在女性面前的問題,從來不是靠幾個奉承美化的詞就能解決的。
女性處境的改善,要靠我們自己踏踏實實去發力、去呼吁、去爭取。
《婦女參政論》,”我們想成為立法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