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和“经理”是当今常用的经济学术语,古代这两个词的词义与现在一样吗?
“经济”和“经理”是现代经济生活常见的词汇,前者是指人们从事的物质资料的生产、交换活动,后者则指一个企业的管理决策者。
古代中国也有这两个词汇,它们与现代含义一致吗?
现代“经济”一词来源于希腊语,其意思为“管理一个家庭的人”。唯物主义代表色诺芬在他的《经济论》中将“家庭”及“管理”两词的结合理解为经济。
严复曾将经济一词译为生计。日本人将其正式译为经济,后由孙中山先生从日本将这一说法引入中国。
其实,“经济”一词早在东晋时代就已正式使用,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本义是“经世济民”、“经国济物”,也就是治国平天下之意。
“经理”通常指一个企业的经营决策者,对董事会负责,受监事会监督。
按照职权大小,又可分为总经理、部门经理等,甚至普通业务员也可以称为“经理”,其实是经手办理之意。
古代汉语中,“经理”含义众多。最初为常理,据《荀子·正名》:“道也者,治之经理也。”
宋代沈括《杭州新作州学记》:“仰而观其上,则宫庙室庐,莫非先王之法象也;俯而履其下,则井径术,莫非先王之经理也。”
也指经书的道理,如《后汉书·光武帝纪下》:“每旦视朝,日仄乃罢。数引公卿、郎、将讲论经理,夜分乃寐。”
“经理”作动词用有治理、经营管理、照料等义。如《史记·秦始皇本纪》:“皇帝明德,经理宇内,视听不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