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懸念的冠軍:既靚又穩的伍珂玥、走音爭議的王靖雯、陳文非的意難平
但本輪唱罷要加上選手個人演唱才能完成首輪評分,所以接下來看選手自己的。
第二輪首先讓人耳朵想懷孕的,應該是一直跌跌撞撞闖進決賽的賀三,一首吉他彈唱歌曲《耶利亞女郎》亮了。
原唱童安格把這首歌唱得極有個人風格,突破不易,但賀三還是把經典老歌改編出了自己的味道,那種自信灑脫是很動人的,但她第一輪合唱曲粵語表現明顯處於下風,加上人氣不足,成為第一個被淘汰出局的選手,拿下全國第五名。
姚曉棠一曲《一顆星的夜》台風大氣沉穩,爆發力十足,整個演唱也很投入,但少了一點驚艷感,在個人人氣不俗的情況下有些過於求穩,結果未能進入前三。
相比之下,原本被認為難以攻入前三的陳文非顯然是靠個人發揮贏得了本不屬於自己的前三入場券。
廖昌永再次體現了其學院派的審美,他為陳文非選擇的一首西班牙歌曲《BésameMucho》,完美呈現了陳的嗓音高亢又有力量,同時兼具Z 世代年輕歌手個性的特點。
陳文非的表現也出人意料地精彩,現場邊唱邊跳氣息極穩,舞蹈動作到位,開口驚艷,整個演唱呈現出舞台劇的質感,完全體現了陳文非澄澈、單純、自由且高亢的風格,唱出了旺盛的生命力,同時還有一股酷勁與倔強暗藏其中。
如此活力四射的演出卻止步第三,難怪觀眾對亞軍王靖雯的質疑這麼大。
就事論事地說,王靖雯第二輪個人演唱表現可以說遠不如陳文非,甚至也不如姚曉棠、賀三,這首《以後別做朋友》她的聲音依然很緊,開頭的部分明顯有些跑調,而且她再一次在舞台上流淚了,但憑借現場超高人氣,王靖雯不僅沒有止步前三,反而以2629票的首輪最高票數進入冠軍爭奪戰。
但這一輪,好運沒有再將她送上冠軍領獎台。
因為她遇到了表現無可挑剔的伍珂玥。
從第一輪與導師李克勤以及賀三合唱的《月半小夜曲》合唱開始,這位高人氣選手就發揮非常穩定,個人演唱曲《飄雪》中,她一襲白色長裙亮相,伴隨舞台上片片飄落的雪花,整個人美得璀璨奪目,光是美顏已經拿下一血。
重點是她的發揮也遠比半決賽穩定,聲音還是充滿畫面感,進入決賽沒有爭議。如果她的決賽選手是姚曉棠或者狀態火熱的陳文非,或許冠軍還有懸念。
但遇上王靖雯,實際上從兩人在票數清零之後,重新回到起點,開始最後的冠軍爭奪開始,冠軍已經是其囊中之物。
能夠理解好聲音為什麼力挺王靖雯,一檔節目必定有出於流量的考慮,同時,這也是一種擁抱新時代的嘗試。
王靖雯的嗓音條件並不突出,在聲音的厚度、寬度、離度上都有欠缺,這就是為什麼總有觀眾說聽不清她的歌詞,相比之下,她的創作能力要比歌聲突出得多。
最後的冠軍爭奪,她再次帶來了一首參賽期間臨時創作的原創歌曲《祝賀》,走的還是溫暖治愈的路線。但從詞曲質量看,這首歌遠不及她的大熱原創歌曲《淪陷》《善變》,加上現場演唱表現不理想,只要伍珂玥正常發揮,冠軍肯定是她的了。
結果伍珂玥不但正常發揮,還找回了盲選《蔓珠莎華》驚艷全場的巔峰狀態。
這場她翻唱的是周慧敏的《最愛》,實話實說,這首歌曲對唱功本身要求並不高,周慧敏本來就不是靠唱功取勝的歌手,但是想要唱好聽卻是非常困難的。
而伍珂玥,恰好就是一位能夠把這首歌曲唱好聽的歌手。過去的比賽中,從《海闊天空》、《一生中最愛》、到《假如》、《我等到花兒也謝了》,伍珂玥重現熱門經典的選歌套路,到後期其實驚艷感有限,這也是為什麼她半決賽pk會輸給對手。
但當她在決賽中找回上個時代的粵語歌壇那種繁華風韻,作品氣質中的優雅、柔美、哀傷與浪漫,與她本人的氣質完美融合以後,這首《最愛》就緩緩流淌進觀眾的心裡,滿滿都是故事和畫面感。
一位歌手只有在唱符合自己本性和審美的作品時候才有真正的生命力,而這首歌無疑唱出了她本人的最愛。
結果那略帶哀切的唱腔,完美地唱出了歌中的婉轉眷戀。
值得一提的是,這首原唱是日本歌姬中島美雪的歌曲,作詞正是導師李克勤(是的李克勤就是這麼牛,《紅日》歌詞也是他自己寫的。)
最終媒體/音樂人評審團投票中,伍珂玥62票,王靖雯26票,完勝。
現場觀眾投票,伍珂玥2231票,王靖雯1374票,再次完勝。
最後伍珂玥以碾壓級的優勢,完勝王靖雯摘得冠軍。
她也創造了每場都唱粵語歌並最終奪冠的紀錄,這不但是《中國好聲音》十年來的一次,在國內所有競演類音樂綜藝中,也是首次,粵語歌,終於贏來了遲到的尊重。
找不著調的好聲音:情懷十年尷尬收場,還有下一個十年嗎?
但精彩都是伍珂玥和李克勤的,尷尬依然屬於好聲音。
從總決賽來看,第一大尷尬是販賣十年情懷的失敗。
總決賽采用了分會場設置,幾位小導師分赴各地外景拍攝,結果被網友吐槽這分明就是街拍嘛!
第二大尷尬,則是總決賽話題討論度甚至比起上屆單依純奪冠都遠遠不如。
相比之下,2012年夏天,《中國好聲音》第一季,劉歡、那英、庾澄慶、楊坤第一次紛紛為選手轉身的時候,第一季總決賽可是萬眾矚目。
當年節目收視率從開始的1.477,一路飆升,最高達到了6.101。比賽選手和歌曲都是全民討論的話題,尤其是總決賽直播,簡直是“小春晚”的感覺。
當年這款橫空出世的爆款綜藝,不但和《我是歌手》一起將音樂綜藝送上巔峰,節目對編曲等的空前重視,也極大地推動了國內音樂節目的制作水准。
兩檔節目對唱功、編曲、幕後方面完成的全民普及,甚至客觀上提升了全民音樂鑒賞力,但也是因為如此,再想糊弄觀眾就更難了。
到了本季,被迫創新的節目組搞出了節目開播以來最大的創新:一口氣加入了張碧晨吉克雋逸吳莫愁黃霄雲等4位導師,但依然難以拯救不斷穩定下滑的收視和下降的豆瓣評分。
作為曾經的現象級綜藝,《好聲音》其實已經做到了最好,曾經最大的對手《歌手》都已經偃旗息鼓了。這些王牌音綜都不得不面對觀眾變化帶來的沖擊:一是新人資源的消耗與枯竭;二是觀眾對這種模式與形態的審美疲勞;三是分眾化的流行音樂瓦解著大眾關注;四是受網綜沖擊下的老牌音樂綜藝大環境的蕭條。
總之,節目話題弱、水花少的原因,終究要歸於時代大勢。
但也有《好聲音》自己的錯誤選擇。
本季好聲音最糟糕的選擇,就是過度突出原創。
正因為這樣,不少歌手的演唱都偏於小眾,即使前幾季也飽受質疑,但多少能唱紅幾首有傳唱度的歌曲,而這一屆除了伍珂玥的粵語金曲回放就幾乎沒有。
鼓勵原創沒錯,問題是當下網絡歌手的創作水准參差不齊,曲調千篇一律,歌詞缺乏內涵,不是愛情就是親情夢想,缺乏記憶點,對比之下觀眾當然會愛人美歌經典的伍珂玥了,伍珂玥能最終大比數奪冠,王靖雯奪得亞軍卻爭議頻頻,不正說明原創策略徹底失敗了嗎?
《好聲音》當初出圈靠的就是老牌經典歌曲翻唱和激烈高音贏得觀眾群體,現在卻越走越小眾冷門,觀眾不愛聽怪誰呢?
當年一份專業的調查報告中顯示,好聽的音樂成為大眾選擇《中國好聲音》的首要原因,占62%。現在的好聲音歌都不好聽了,節目熱度下降不是很正常嗎?
但節目最大的瓶頸還是選手枯竭。
每季結束樂評人都說,解決選手質量問題是唯一的途徑。不管節目如何包裝,如何改賽制,最終還是要回歸到音樂上來。
但到了下一季,整體選手質量還是會低於上一季,是節目組不想挖掘出好歌手嗎?答案是各種音樂綜藝對80、90後群體過度開發的結果是人才枯竭,儲備消耗嚴重,沒有多少有著鮮明特質的好苗子可挖了。
上季冠軍單依純和本季的伍珂玥都是不到25歲就奪冠了,就像剛長出來的新苗就立刻被收割,證明華語歌壇的素人儲備力量已經見底。
這是一個《好聲音》能解決的嗎?
或許《歌手》結束已經是華語音樂依靠綜藝而紅火的幻象徹底破滅的一年,時代趨勢與流行規律決定了音樂綜藝黃金時代必將結束,而新的局面尚未到來。當整個華語流行樂壇陷入困境,音樂綜藝跟著萎靡就是大勢所趨,好歌和好聲音都沒了,《好聲音》能逆轉潮流嗎?
所以就算拿了好聲音冠軍,也不再說明一切,新一代觀眾早就做出了自己的選擇,誰是這屆好聲音冠軍,他們已經不關心了。
最後摘抄一段網友有趣的段子:
“這位選手你有什麼夢想?”“我想要飛得更高!”
“你來自哪裡?”“北京北京!”
“音樂對於你意味著什麼?”“我想要怒放的生命!”
“看來你是為了某個導師來的,大聲告訴我們,他的名字是??”“周傑倫!!”
汪峰:我該如何存在……
這屆好聲音周傑倫沒來,或許對於未來十年的《好聲音》來說,真正值得思考的問題是:我該如何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