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 11 楼 / 供却加
- 时间: 2021-10-02 23:48(此帖接上贴)
有些人听法,只是为了获得一些以前不曾了解和听过的教授,以这样的态度来听法是不能利益自心的。有些人听法,则是对教授中有趣的故事等感兴趣,而忽视那些甚深的要点。比如,以前嘉却·格桑嘉措在讲“道次第”的时候,据说当时有人称:“今天我获得了大智慧,原来潘域的麻伊洽喀(地名)就是伦珠宗!”我们应该避免这类事情发生。还有些人来听法,专门喜欢观察师长所说的内容是否与经论相符,而来纠正师长。喇嘛彩却林雍增仁波切说:“现在的这些弟子似乎都成了师长的考官!”当知佛法是根本无法利益这类人的,因此,听法时最重要的是要将法落实到自心上面。
所以说,师长在讲这个“菩提道次第”的时候,并不是以避免言词上的失误为主,而是以驯服弟子的心为主,你们这些听法的弟子,也应避免上述那些不正确的听法态度,而应将师长所说的一切内容落实到自己的心上面,以驯服自心为主来听。如果这样做的话,证德的端倪在本次法会中就会生起。
师长在法座上讲,要比请师长到家里供养后再请法更为有效;同样的,弟子在法会中调柔自心,要比自己在私下里修更有效。以前,格西博朵瓦所说的任何法,甚至《飞鸟寓言》等都能对听众的心有极大的利益。当时有一位大学者,名叫格西却吉沃色(法光),他所说的法虽然甚深而广大,却无法利益他人的心,有人向博朵瓦请教这件事,博朵瓦说:“他所说的虽然都是嘉言,但我们两个在讲解的方法上有所不同。”当问及有何不同时,博朵瓦说:“他是以掌握知识为目的来讲的,而我是将一切正法之箭指向内心来讲的。”后来此话传到了格西却吉沃色的耳朵里,他便跑到博朵瓦跟前来听法,觉得对自心有很大的利益,他说:“我并没有学到以前未曾学过的教授,但我理解了以前未曾理解的教授。”我们也应该像他那样来听法。
我们也应遵循格西·敦巴大师的教导,他说:“对一个大乘师长来说,在讲解所开示的教授时,当能引发无量理解;在实修时,当尽可能地使弟子得益于最终开示和在开示当下获得最大的利益。”关于“最终开示”一词的解说不一,我大宝师长的口授解释为:虽然师长一次讲有许多法,但是开示之末的总结,应该是最能利益弟子相续的。
这一节说的是“讲闻入道”的教授。如前所述,如果从这里开始发生错误的话,正如所谓“初一若错乃至十五”,无论我们所得的法是如何地深广,也会像天变成魔一般,那些法只会成为烦恼的朋友。因为这种事屡见不鲜,所以我们对此必须努力加以避免,这是极为重要的。
乙二、说法之理
分四:(丙一) 思维说法利益;(丙二) 于大师与法发起承事;(丙三) 以何等意乐及加行而说;(丙四) 于何等境应说与不应说之差别。
丙一、思维说法利益
说法者当如《俱舍论》中说:
“法施谓如实,无染辨经等。”
说法者所做的法施中不应夹杂烦恼,这很重要,如果说法是为了求利,心想:“我将获得供养”,或是心想:“我将由众多弟子恭敬款待”、“我将获得学者的称谓和名誉”等等,这样做是利小害大而且折福的。说法甚至不应为了自己获得好的异熟果,而应出于大悲、以利益弟子的意愿来讲。不要像曲桑杰·耶协嘉措(慧海)所说的那样:“说法灌顶的时候,似乎很有辩才;担心没有供养时,却又感到深深的沮丧。”
如果说法不是为了名利,那么说法者便能获得极大的利益。《劝发增上意乐经》中说,将发生二十种利益:
“慈氏!无染法施,谓不希欲利养恭敬,而施法施遥此二十种是其胜利,何等二十钥谓成就念,成就胜慧,成就觉慧,成就坚固,成就智慧,随顺证达出世间慧,贪欲微劣,嗔恚微劣,愚痴微劣,魔罗于彼不能得便,诸佛世尊而为护念,诸非人等于彼守护,诸天于彼助发威德,诸怨敌等不能得便,其诸亲爱终不破离,言教威重,其人当得无所怖畏,得多喜悦,智者称赞,其行法施是所堪念。”
其中“成就念”,意为不忘失正法;“胜慧”意为胜义修所成定解慧;“觉慧”意为世俗思所成定解慧;“成就坚固”意为不能劫夺;“成就智慧”是指资粮道和加行道位的世间智;“出世间慧”是指见道和修道位的智慧。
(帕绷喀大师另外还详细讲述了这二十种利益中含有各种业果的道理,即六种为等流果,四种为离系果,九种为增上果,一种为异熟果。)
《具威猛经》中还提及其它利益:
“出家者仅施一句偈法遥较在家者布施无量财物尤为殊胜。”说法者在忆念了这些利益之后,当思:“这些就是我的安乐
资具!”这些利益不单是坐在法座上说法的大法师能获得,就是一般的老师,若能为学生如法作开示者都能获得,我们在念经的时候,如果设想有许多天、龙、非人等有情聚集在自己的周围,自己在为他们说法的话,也能获得同样的利益。背诵经论也是一样。甚至在平时谈话中,如果我们能为别人开示取舍要点的话,也能获得殊胜的利益。
(帕绷喀大师指出,在这些情况中,有说法者能不能成为师长的区别。)
丙二、于大师与法发起承事
如同达波·昂旺扎巴(语自在称)所说:“宣说《佛母》时,大师亲自敷座.........”[41]簿伽梵在开演《般若经》时,舒展以相好为庄严,如金枝叶一般的双手,亲自敷设法座等,表明法是连佛陀也应恭敬的对象,所以说法者应该发起大恭敬来讲法。
同样地,在第一次结集[42]时,阿难等坐在由五百位阿罗汉祖衣[43]堆积起来的座上说法,以示正法的伟大,法衣等是佛陀的衣服,用它来挥灰和铺作座垫等,像许多人平时常有的举止,是绝对不被允许的。但为了显示正法的伟大,却应这样做。说法者也应该忆念大师佛陀的功德和恩德而对大师生起恭
敬。
丙三、以何等意乐及加行而说
关于说法时的意乐(思想),应如达波·昂旺札巴所说的那样:
“吝法自赞厌说法,举过推延嫉应断;
于徒修慈具五想,如理说善乐资想。”[44]
说法者应断除下列过失:“吝法”,吝啬那些重要的教授精要,秘不示人;“自赞”,在说法时附带的自称自己以前是如何如何做的;“厌说法”;“举过”,以贪嗔为动机,述说他人的过失;“推延”,不想说法,推延懈怠;“嫉”,担心别人胜过自己。说法者应对听众发起极大的慈悲,住于“五想”而为之说法。所谓“五想”,就是对自己作医师想,对正法作药物想,对听众作病人想等等。在以前所说六想中,除去对认真实修作治病想,因为这一种想是弟子们应该努力做的。此外应思:“如理开示所致的善根,就是我的安乐资具。”
关于说法时应有的加行(行为),说法者应该先做沐浴等清洁工作,穿上新衣,然后坐在高座上,舒颜微笑。为了使听众理解所说的义理,说法者当在说法中使用譬喻,经教及理由。
像我现在坐在这么高的法座上,而诸位活佛却坐得比我低,这使我感到心怵而且不快。但因念及正法的伟大,故而假装这么坐一坐。如今在卫藏和后藏地区,这些规矩还保留着,这是件极好的事。
(帕绷喀大师同时指出一些稀奇古怪的事,例如某些大喇嘛坐在高座上听法,称之为“接受传承”,而师长却坐在低座上传法,称之为“奉献传承”。)
“舒颜微笑”,是指在说法时,师长应对弟子面含微笑。但也有例外,如隆多喇嘛仁波切在说法时,经常手持棍棒呵斥弟子。
说法时不允许有下列情况出现:像鸟雀营巢般科判参差杂乱;或是像老人挑食般跳过难点,只挑容易的讲;或是像瞎子依杖而行一般,自己没有妥善地理解意思,全凭主观臆断来讲。
我的胜归依处大宝师长曾说:当说法者离开寝室走向讲法堂时,应好好地纠正说法的动机。观想该法的亲疏传承师长上下重叠安住在法座上,然后向法座顶礼三次。再观一切师长一个个依次融入,最后融入自己根本师长。当自己登上法座时,观想根本师长融入自身。入座时应当念诵无常文句,例如“如星翳灯幻”[45]等,并做弹指。当思这些事都是无常的、转眼即逝的,以克服骄慢。不然的话自己也许就会想“今天我可真是个人物啊!”从而生起骄傲。
接着,虽说应当念诵“伏魔咒”,但根据规矩,可念诵《般若心经》及“退魔法”以代之。在此之后,可以用“缓吟急讽”的调子来念诵《六加行法》广轨,这是珠康巴·格勒嘉措(乐善海)于的规矩。珠康巴大师在讲“道次第”的时候,常费很长的时间用拖腔来念“加行法”,有些人担心,这样做会影响正式讲经的时间,故而请求改念一个比较简短的“加行法”。大师却回答道:“你们在胡说些什么!正式的讲解能不能达到关要,关键就在于此!”而未予以同意。如前所说,我们应当希愿在法会中就能生起“菩提道次第”的最初证德,而这需要依赖积资、净障及祈祷等,这是珠康巴大师的密意所在。因此,我们在念诵“加行法”时,嘴里不要讲不该讲的话,眼睛不要东张西望,心里不要急躁等。为了使每一座法的所缘体验在法会中就能生起,努力地做积净[47]和祈祷是十分重要的。
供养曼荼罗之后,说法者应捧起经书碰触头顶。次应讲述如何纠正动机之法,并发愿希望此次法会能饶益弟子的心相续。这也是珠康巴大师的规矩:他用经书或帽子遮面而做发愿。
随后在诵“归依发心偈”[48]第三句时,师长应改念“我以所修法施诸资粮”,弟于则改念“我以所修听法诸资粮”,像大家都知道的那样念。
随后,应当复习已说的“道次第”部分,最好是复习以前每天所讲的内容。不然的话,随力所能复习前一、两天或前三天等内容,并由一位主要弟子重述一遍,即便在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说法者也应说明,按照规矩应当这样来做。
其次说法者应结说法印,念诵“天与非天人与非人王”[49]等,观想帝释等天、龙、非人聚集、前来听法。因为众天神无法忍受坐在地面上,因此师长也应观想,准许他们停留在半空中听法。诸位当中那些肩负弘法重担的大德们,请将这些要点牢记在心!
丙四、于何等境应说与不应说之差别
总而言之,不可以为未作请求者说法,如《毗奈耶经》中说:“未请不应说。”即便作了请求,也不可以立即就讲,首先应该谦逊一番,而说:“我懂得不太多,所以无法为您讲。”或是说:“在像您这样的大德面前,我岂敢班门弄斧。”等等。此外应观察别人的信解力,在确定此人为可造之器后,方可为之开讲。《三摩地王经》中说:
“应先说是语,我学未广博,
汝是知善巧,我于大士前,
如何能宣说,汝为说彼语。”
然而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对方纵然没有提出请求,也应对此人讲,如该经中说:
“若已知是器,未请亦应说。”
(帕绷喀大师随后说,说法的威仪应按照《毗奈耶经》中所讲的三十六种威仪来作,亦即:“立者不应为坐者说法,坐者不应为卧者说法,坐于低座者不应为坐高座者说法。”等等。)
乙三、结束时如何共作之次第
在弟子们奉献酬谢曼荼罗之后,师弟双方应念诵《道次第愿》“于此长时策励所积集......[50]”等,将说法和听法的善根回向为弘扬圣教和证大菩提之因。在散会时,大家不可一哄而散,当作与师长及法恋恋不舍状,鱼贯而出依次解散,这是规矩。
[1] 引自《入行论》第一品。
[2] 印度清辨论师为龙猛《中观根本论》所造的释论。
[3] “苦谛”是所应遍知,“集谛”是所应断除,“灭谛”是所应现证,“道谛”是所应修行。
[4] 声闻、独觉与菩萨乘。
[5] 即由最殊胜方便智慧二者所摄持的大乘圣智。详见《现观庄严论》第二品。
[6] 定善包括小乘解脱涅槃与大乘佛位一切智。
[7] 指阿底峡尊者。
[8] 藏文大藏经中的经藏部分。
[9] 引自《无上三宝论》。
[10] 1648~1722,甘肃拉卜楞寺主嘉木样活佛世系的第一世。
[11] 藏地用于存放废弃不用的佛教法物的建筑。
[12] 第七世达赖喇嘛(1708~1757)。
[13] 意为十难论师。
[14] 1005~1077。
[15] 引自《菩提道次第广论》。
[16] 有关这两种修法的详细情况,请参阅本书第六天部分。
[17] 两者的家具在质地、数量、款式等方面虽然相差很大,但基本功用是一致的。
[18] 直译应为舍弃正法。
[19] 即《捷径》与《文殊口授》。
[20] 原文题为《致喇嘛邬玛巴书》,收入《宗喀巴文集》第二函。
[21] 归依、大礼拜、金刚萨垛修诵与献曼荼罗。
[22] 引自《道次第摄颂》。
[23] 1032~1116。
[24] 引自《道次第摄颂》。
[25] 引自《善说精髓》。
[26] 闻法不仅是指听闻师长教授,也包括其他形式的经论研究。需要注意的是:闻所成慧只是“真实伺察意”,是一种不理解原因而对于真实对境进行观察的心识,所以不是“量”:通过理智思考后,对所闻之义获得定解的思所成慧才是“量”。
[27] 圣马鸣造。
[28] 藏文三十个字母中的第一个。
[29] 净信、净戒、净施、多闻、有惭、有愧及正慧。
[30] 雍增援耶协坚赞的别名,彩却林为此师所建寺名。
[31] 格邬仓援洛桑绛央蒙朗(善慧愿,十八世纪)所著《道次第略论笔记》。
[32] 详情见下文。
[33] 第三种为“离怯弱杂染”。
[34] 根据狮子贤《现观庄严灯论》的说法,最早这样配合起来解释的是世亲论师。
[35] 迦摩巴·喜饶沃(智光,1057~1131)。
[36] 贪、嗔、痴三大烦恼。
[37]即《般若波罗密多经摄颂》。
[38] 引自《噶当宝籍》上卷“噶当父法”。
[39] 引自《惭赞》。
[40] 为“六随念”之一。“六随念”为忆念佛、法、僧、戒、施、天的功德。
[41] 引自《善说精髓》
[42] 佛陀涅槃后,五百位阿罗汉在王舍城集会,对佛陀的教法进行第一次结集。由阿难诵出经藏,由邬波离诵出律藏,由大迦叶诵出论藏。
[43] 比丘三衣之一,又称重复衣、二十五条衣,只有在礼拜、乞食、讲闻佛法、羯摩仪轨集会时方可穿着的上衣。
[44] 引自《善说精髓》,文意最早出自《妙法莲华经》。
[45] 《能断金刚经》结尾部分的偈颂。全文为:“诸和合所为,如星翳灯幻,露泡梦电云,应作如是观。”(玄奘译文)
[46] 1641~1712。
[47] 积福与净罪。
[48] “诸佛正法以及众中尊,直至菩提于彼我归依,我以所修施等诸资粮,为利一切众生愿成佛。”
[49] 全颂为:“天与非天人与非人王,及帝释等护持正法众,佛陀善说寂静安乐因,我今宣说请临听正法。”
[50] 参看本书附录《有缘颈严》。 -
-
第 12 楼 / 供却加
- 时间: 2021-10-11 16:59
-
-
第 13 楼 / 供却加
- 时间: 2021-10-11 17:01第四天 加行法之一(第一、二、三加行)(第一部分)
吉祥月称说:
“若得自在住顺处,设此不能自摄持,
堕落险处随他转,后以何因从彼出?[1]”
我们现在已经从那些无暇修法的地方解脱出来,获得了暇满之身能够自由自在的修习正法。在现在这种环境下,如果我们不去设法实现一种长远目标的话,将来我们又会堕入恶趣的深渊中,为痛苦所控制,假如我们堕入到那些连“法”的名字都无缘听到的地方,有谁还能修法从恶趣中跳出来呢?所以,在我们现在能自主的时候,应尽力去实现一种久远的目标。因为像“道次第”这样的法能使我们实现这一目标,所以我请求在座的诸位发起这样的动机来听:
“我当获得佛位以利益一切有情,为此我来听耶菩提道次第爷引导,然后去做实修!”
(接着帕绷喀大师又像以前一样,重述“所听的法即是有缘之士能往佛地的大乘法范”等等,以及科判的设置,并简单地重复了昨天所讲的内容。)
今天讲第四大科:
甲四、如何正以教授引导弟子之次第
此科分二部分:(乙一) 道之根本依止知识法;(乙二) 既依止已如何修心之次第。
即便在宗喀巴大师著作的科判安排法中,我们可以发现,它们也开示了极其重要的实修要点:正如树木的叶子,果实等等均依赖树根而得以生长,所谓“道之根本”云云,显示从“暇满”、“难得”直至“无学双运”之间的一切证悟也均依赖“依止知识法”而生。“既依止已如何修心”中的“已”字,在文法上是“从格”词,说明正确的依师法是“暇满”乃至“双运”之间一切证悟生起的根源。由此可见,依师法在一开始是最为重要的。
前述三条科判是按照《道次第广论》来讲的,从这以后的科判则按《明晰引导》来讲,故与《广论》科判有所不同。
乙一、道之根本依止知识法
此科分二部分:(丙一)座上如何修之理;(丙二)座间如何修之理。
将科判分成座上与座间是有很大关要在其中的:人一生的行动包括在日常生活的每一个昼夜中,每一个昼夜又包括在修法的座上与座间这二个阶段中,所以,我们“三门”的活动可以摄入座上与座间这二个阶段,如果这二个阶段都有意义的话,那么每一个昼夜也就有了意义。这样持续不断的话,一个月、一年,乃至人的一生就会都有意义了。
丙一、座上如何修之理
此科又分为三:(丁一)加行法;(丁二)如何修正行;
(丁三)如何作结行之次第。
丁一、加行法
我们通常容易忽视加行,那是错误的,譬如,为了煮一壶好茶,我们在最初采购的时候,就应郑重其事;同样的,我们应该认真地修加行,因为它们是正行的体验能在我们心中生起的因。
加行法共有六个方面:
(一)洒扫住处,庄严安布身语意所依;
(二)由无谄诳求诸供具、端严陈设;
(三)身具八法或随宜威仪坐安乐座,从殊胜善心中修归依发心;
(四)观想资粮田;
(五)摄集积净关要——奉献七支与曼荼罗;
(六)如教授启请决定令与自心和合。
第一加行:洒扫住处、庄严安布身语意所依
打扫住处是金洲大师的行持。我们应作打扫的经典依据是:“菩提萨埵当于净处结跏趺坐......”应做打扫的原因是:譬如,我们想请一位大喇嘛或大官到家里来,自然先要认真地做好清洁工作;这样做,是为了向到我们住处来的师长、佛、菩萨等表达我们的敬意。
打扫时,如果我们的动机只是为了自己的舒适与周围环境的美观,那就与布达拉宫、色拉寺,哲蚌寺的清道夫没什么两样,不会有丝毫的功德。反之,如果我们是为了获得佛位,利益一切有情的缘故,对修“道次第”引导所缘的加行资粮田恭敬服侍,以这种思想来做的话,就会产生极大的功德。
经[2]中列举了五种打扫功德:
(一)令自心清净;(二);令他心清净;(三)众天神喜欢;(四)造集美丽业;(五)死后往生天界。我的大宝师长说:众善品天神时常来到人间,保护那些如法修行的人,但他们忌讳不净。如果我们的住处不够清洁的话,他们便无法靠近和保护我们了。打扫住处不仅使善品天神感到高兴,也使师长与佛等感到喜悦。“造集美丽业”不但是指将来我们的躯体美丽,也指戒律清净。假如戒律清净的话,纵然我们的外表不够美,但在诸佛菩萨眼里,我们却是极美的,宗喀巴大师的话与此相似:
“诸具慧者惭愧衣,是戒非是细罗衣,
颈严嘉言非璎珞,顶严是师非摩尼。”
“往生天界”主要是指往生净土。圣周利渝染褪强看蛏ㄗ〈Χさ冒⒙藓汗摹O旅婕虻サ匦鹗鲆幌滤墓适拢
以前,舍卫城中有一位婆罗门,他的每个儿子都在出生后不久便悉数夭折了。婆罗门家附近住着一位老婆子,她对婆罗门说:“如果再生儿子的话,请通知我一下。”后来,婆罗门又生了个儿子,他便将那位老妪叫到家中。老妪为婴儿洗了澡,用白布裹了起来,嘴里塞满酥油,然后交给一位小女孩,说道:“抱着他站在大路的交叉口上,如果有沙门或婆罗门经过,你就向他们敬礼,说:这个婴儿敬礼于圣者足下!如果到晚上他还活着,你就把他抱回来,如果死了,你就扔了他吧。”那位姑娘办事很认真,她遵嘱来到大路的交叉口等着。最先遇到的是几个外道,姑娘便照着老婆子的话,对他们说了一遍。那些外道回答道:“愿他能活下去!愿他能够长寿!愿他能满足父母双亲的心愿!”后来又有几位比丘经过,他们也做了同样的祝愿。随后,姑娘抱着婴儿来到通往祇陀林的路上,在那里遇到外出化缘的薄伽梵,她将话又向佛陀说了一遍,佛陀回答说:“愿他能满足父母双亲的正法心愿!”太阳落山后,姑娘见婴儿还活着,便将他抱回家中,因为他曾被抱着站在大路上,故而得名为“摩诃渝取舐D陀迦长大后,对婆罗门的《吠陀》及其支分都极为精通,他能为约一百位婆罗门子弟教授婆罗门的秘密语。
后来,婆罗门再度得子,那位老妪也再次被叫到家中,所有过程又像以前一样进行了一遍。但这次找来的姑娘做事十分懒惰,她只把婴儿带到一条小道上等着,在那里沙门和婆罗门一个也没有,昼夜六时观察众生的薄伽梵发现这一情况后,便故意来到这条小路上。姑娘请佛陀祝愿,佛陀便如前做了祈愿。后来姑娘见婴儿未死,便将他抱了回来。此儿因而得名为“渝取
渝瘸ご蠛蟊凰腿ド涎В绽紫扔ρЩ崮钏小跋ぬ础钡茸郑盍恕跋ぁ弊滞恕疤础弊郑盍恕疤础弊滞恕跋ぁ弊帧K睦鲜χ坏枚云涓钙怕廾潘担骸拔一褂衅渌矶嗥怕廾抛拥芤蹋飧龊⒆游医滩涣恕!逼怕廾庞纸桓陡棠睢斗屯印返睦鲜Γ盟啊胺屯印保绽紫纫Щ帷拔讼!钡却剩亲×恕拔恕弊滞恕跋!弊郑亲×恕跋!弊滞橇恕拔恕弊帧U馕焕鲜σ部几械窖岱常云怕廾潘担骸澳某ぷ幽陀迦我一教就会,这个孩子却怎么教也教不会,因为我还有其他学生要教,所以这个孩子我实在不能再教了。”因为渝确从Τ俣邸⑹值爻俣郏橇Φ拖隆⑹值氐拖拢识拿直桓奈爸芾陀迦”(小路)。
兄弟俩的父母去世后,摩诃渝冉敕鹈牛ㄈ爻闪税⒙藓骸陀迦将家产耗尽后,来找其兄。摩诃渝裙鄄旌螅⑾值艿苡胱约河蟹ㄔ担忝黾沂芙步洌缓蠼趟钜桓鏊套樱
“身语意三不造罪,离欲不执诸世间,
具足正念并正知,有害痛苦皆不近。”
渝妊Я巳鲈轮没刮茨苎Щ幔钡氐哪切┡Y暮湍镣匆讯炷芟辏垂唇趟盍恕:罄从幸惶欤陀迦考虑是用赞扬还是呵斥的方法来调伏弟弟时,他发现用呵斥的方法较为有效,于是他揪着渝鹊暮缶保涓铣隽遂笸恿郑⒃鹇畹溃骸澳阏娉俣郏俣哿耍挂黾腋墒裁矗磕憔透掖谡舛桑 陀迦心想:“现在我既不是沙门,也不是婆罗门了。”想着想着便哭泣起来。大师佛陀为大悲心趋动,他来到渝让媲凹涞溃骸陀迦,你为何哭泣?”“我被阿阇黎骂了一顿。”随后大师说道:
“愚人做赞叹,智者做呵斥,
智者呵为上,愚人赞则非。”
“我的孩子,你的阿阇黎并没有经历三大阿僧祗劫,以无量善行圆满六度而说此圣言;我却是这样的人,你愿意跟着如来学吗?”“尊者,我反应迟钝、十分地迟钝,智力低下、十分地低下,像我这种人怎能跟您学呢?”
大师闻言说到:
“愚人自知愚,故于彼为智,愚自诩为智,彼为最愚痴。”
接着大师赐给渝攘骄浠埃骸吧ǔ尽焙汀俺浮保陀迦仍然无法记住。薄伽梵决定要清净他的恶业,于是说道:“
陀迦,你能为众比丘擦鞋吗?”“我能的,尊者!”“那么好吧,你就为众比丘擦鞋子和靴子吧!”佛陀又要求比丘们让渝日庋プ觯郧寰黄涠褚担⒁墙趟饬骄浠埃鹜拥幕氨徽瞻炝恕V沼谟幸惶欤陀迦学会了这两句话。
那时,佛陀对他说:“现在你不用擦鞋了,去打扫寺院吧,同时念这两句话。”渝缺愫芘Φ厝プ龃蛏ǖ墓ぷ鳌R蛭鹆Φ墓叵担略河冶叩某就粮丈ㄍ辏蟊叩挠致耍蟊叩某就粮丈ㄍ辏冶叩挠致恕S捎陀迦勤奋地打扫,他的业障由此得以清净,有一天他心想到:“大师说的‘扫尘,除垢’,到底是指内在的尘土还是外在的尘土呢?”以前听过的三个偈颂此刻映现在他的脑海里:
“此尘是贪非尘土,尘乃贪名非尘埃,
诸智者众除彼尘,如来教中不放逸。”
“此尘是嗔......”、“此尘是痴......”等,依次类推。渝扰π尴罢庑┵仕涛囊澹钪罩さ昧税⒙藓汗4怂淘诰锼渌凳钦飧鲅樱诩有蟹ㄒ己椭钗皇Τさ目谑诖兄校耸敌奘币捉馄鸺谝痪涓奈俺菊叻峭潦翘俺尽钡龋裾庋茨畋冉虾谩
薄伽梵为了将渝鹊墓Φ滦锍鋈ィ闳冒⒛讶ジ嫠陀迦要他为比丘尼说法,并告诉比丘尼众渝冉撬堑拇笫Α陀迦明白佛的意思是要替他宣扬功德,于是同意了:“我将如教奉行。”那些比丘尼们闻言却极为惊讶,她们说:“你们看,我们妇女被人轻视到如此程度!他在三个月中,连一个偈颂都学不会,怎么能来为我们这些三藏法师作开示呢?我们要想办法,今后不再使那些少闻寡学之人来到我们这里。”于是十二位比丘尼中,有的准备了一个极高的法座,但没有梯子可以登上去;有的跑到舍卫城中向城里居民宣布说:“我们的大师,一位殊胜的大声闻明天将到我们那里,凡听他说法未能见谛的,都将在轮回中长期流转,所以请大家务必前来听法。”成千上万的普通百姓,有的为看热闹,有的为善根所激发,纷纷聚集前来听法。
次日,渝绕蚴惩瓯希诖诱ǘ穑庥杉肝槐惹鹋阃吹奖惹鹉岬南募咀〈λ捣ā5彼吹椒ㄗ允保ㄗ撸磺宄庑┍惹鹉崾浅鲇谛判幕故嵌褚猓谑巧陨匀攵ü鄄欤朗嵌褚夂螅陀迦便舒展手臂如象鼻般,将法座压低,坐了上去。这一举动有些人能看见,有些人不能见。入座后他先入定,从座上隐没,跃入空中,在四方显示四种神变。最后,他收回神变,重新坐在狮座上,开始说法:“姐妹们!我费了三个月才记住的那个偈颂,它的意思要讲七天七夜才能讲完。薄伽梵所说的‘身语意三不造罪’是开示断除十不善,‘诸世间’是指五蕴,‘执’是指贪、嗔,痴三者的执著,......”磐陀迦仅仅详尽地开示了半个颂子,当时就有一万二千名听众见谛。某些人证四果[3]之一,某些人成声闻、缘觉或大乘人,亦即各自发菩提之心,大多数人则对三宝生起了信心。
随后,渝壤吹届笸恿郑鹜游诩堑溃骸按陀迦是我所有善巧转变有情之心的声闻弟子中,最为殊胜者。”
所以,以为打扫等比不上修法重要,这种想法是要不得的。佛经中说,给孤独长者,每天到祗陀林的欢喜园中做清扫工作。有一天,家主有事没来,也没有别人能做打扫,佛陀便亲自以金枝般的双手做清扫工作。我的大宝师长曾说:历辈遍知胜者之王[4]修加行法所用的扫帚、草束都扫秃了,变得像驴尾似的。这些扫帚的柄被上好的黄布裹了起来,作为圣物供人朝拜,这是极具关要的行传。因此,我们初业行人应认真对待打扫工作才是。
无论室内有无灰尘,最好在每座修法前都做打扫,不然的话,至少每天要打扫一次。具体的做法是:发起如前所说的动机之后,我们应该想像:我们正在扫除的尘垢,就是自他相续中的障碍。观此修法即圆满、成熟、净治三法[5]中的一支,是净治佛刹的因。并如渝却侵兴担谒小吧ǔ尽⒊浮保蚰睿“尘者非土是贪尘,尘乃贪名非尘埃,
诸智者众除彼尘,如来教中不放逸。”此外配合嗔与痴,边做念诵边做打扫。在我们主修“依师
法”时,“贪尘”可改作“尘者非土是不信”等;主修空性时,可改作“相执”。口做念诵、心做观想,与当前所修的内容保持一致。
病人和老者无法亲手打扫时,可请弟子等代做,自应口诵意观。因动机的大小有别,每一挥帚,所获的功德差别也很大。
住处门前应堆设四座标记[6],观想为四大天王,或只设一座标记做这样的观想,也可堆设一座标记,观想为毗沙门天王,据说这样做有不生障碍和戒律清净的大关要。在大寺院和其它不便设标记的地方,至尊绛贡仁波切口授中说,我们应观想,住处的四面外墙即四大天王便可。
然后陈设身、语、意所依[7]。师长、本尊等像应按“资粮田”各尊的次序排列,如果因为尺寸大小不一不便排列的话,可稍作变更。我看过许多人将护法、王魔、厉鬼等像置于佛像之首,以为他们最具神威,这暴露出他们心中没有清净的归依;也有人将金像、银像、铜像等排在首位,而将泥像等放在最后,这表明他们只将佛像视为一种财产。至于唐卡,如果按照新、旧次第来做排列也是不对的。有些人将唐卡当帐子用,在室内团团围起来,这样的做法是极其错误的。有的人睡觉时将脚正对着佛菩萨像,一点也不觉得不安,这也是心中没有归依的明证。有些人将破旧的唐卡和佛像视为房间里的垃圾,而将它们送往擦康,这无异将他自己的福德往外送。所以我们应对佛像等作真的佛菩萨想。
即便我们没有很多的身、语、意所依,但“身所依”中必须要有一座大师像,以便忆念佛陀,一座宗喀巴大师像,以便忆念师长;“语所依”中应有一部《般若波罗蜜摄颂》或《菩提道次第》;“意所依”中至少要有一个塔的“擦擦”[8]。如有铃杵[9]的话,也应供在“意所依”之中。有的人将铃杵视为普通的工具,其实它们是“意”的象征,如果轻视的话,过失是极为严重的。
除开始修法的第一天外,虽然没有必要每天陈设身、语、意所依,但每天在修此科时,我们仍应瞻视佛像及作真实佛菩萨想,不可以为:“我已熟知房间里的佛像,何必再看?”如果我们每天瞻仰的话,就会一次次的在心中留下殊胜的习气。据说朝拜佛像的功德要比朝拜佛的真身大十六倍,《白莲华经》中说:
“吾人虽以扰乱意,观见壁绘如来像,彼等渐见俱胝佛。”
虽然经里本来说的是“供养壁绘如来像”,但口传中,却是这样讲的。假如我们怒气冲冲地观看佛像,也能有这样功德的话,那么当我们以信心来做瞻仰时,自然也能获得同样的利益。
圣舍利弗成为佛陀的“第一双”(上首二弟子)[10]弟子后,永不离佛的真身。据说这是因为他过去世看到佛的绘像深感稀有的结果。圣舍利弗过去世中曾受生为一个邮差,一天晚上,他留宿在一座荒芜的佛殿里。他点燃一盏极亮的油灯,借着灯光,一边休息一边修鞋,抬头看见壁画中的如来像,他自忖道:“要是能当面见到这样神奇的人物该有多好啊!”由于不断地发愿,最后终于让他遇到了释迦佛。
我们现在所见的泥像、铜像等,当我们获得“法流三摩地”[11]时,即是真正的“殊胜化身”;当我们获得初地时,即是真正的“受用身”。所以,对佛像作真身想极其重要。
[1]引自《入中论》。
[2]藏文题为《楼阁经》。
[3]指小乘四果:预流果、一来果、不还果与阿罗汉果。
[4]对达赖喇嘛的尊称。
[5]克珠·丹巴达吉在《般若总义》中解释说:“一心等住于法性,同时能无励力任运利生,此即愿圆满之量。......于百俱胝刹土中示现身庄严,每一身前均有无数有情眷属听法,为之开示一偈颂许即能置于圣道,此因善根之力圆满,即成熟有情之量。......成就自身将来示现化身成佛与真实成佛之处殊胜佛刹,此因善根之力圆满,即净治佛刹之量。”
[6] 藏地通常是用一堆石头。
[7]“所依”有表征之意。佛像为身所依;佛经为语所依;佛塔为意所依。
[8]用模型印造的小泥塔或小泥佛像。
[9]密宗三昧耶物。
[10]舍利弗与目犍连。
[11]大乘资粮道位中所获得的一种三摩地名,《摄大乘论世亲释》中说:“法流,即说在三摩地,处于定中见诸佛故。”菩萨入此三摩地,能忆持所得教授文义不忘。 -
第 14 楼 / 供却加
- 时间: 2021-10-11 17:04第四天 加行法之一(第一、二、三加行)(第二部分)
第二加行:由无谄诳求诸供具、端严陈设
“无谄诳”分两个方面:物无谄诳与动机无谄诳。“物谄诳”,是指以不正当的手段获得的供品。对出家人而言,是指以“五邪命”的方法取得的物品;对在家人而言,是指以经营屠宰业、短斤缺两等极为恶劣的手段获得的物品;我们与其用这样得来的供品供养,还不如不供得好。供养的梵文为“布拶”,本意为令生欢喜。我们供养的目的,本来是为了使佛菩萨欢喜,如果我们奉献上述那种供品的话,怎能令他们生起欢喜呢?但是如果已经成办了这样的供物,为了清净自他的罪恶而做供养,如此供养则是好事。
五邪命为:谄媚奉承、旁敲侧击、赠微博厚、巧取讹索和诈现威仪。
“谄媚奉承”是指为了从施主等那里获得一些布施,故意装出一副笑脸使别人布施钱财等;如果没有这样的动机,而是出于正直的禀性,说了些中听的话,致使别人布施,就不成为邪命。
“旁敲侧击”是指为求供养,间接地向施主等乞讨。例如说:“现在我尚有足够的茶和酥油,但粮食短缺。”或是“您去年惠施的糌粑[1]对我帮助极大。”等;如果没有这种求利的动机,而是禀性正直的说这样的话,则不成“旁敲侧击”。
“赠微博厚”是指向别人布施少许财物,以便取得较大的回报。例如向施主奉献哈达[2]和递茶等,假意款待,内心则希望得到固定的供养和馈赠等大的回报。现在我们出家人常做这样的邪命,还说是“愿者上钩”,如果没有这样的动机,而是禀性正直地对施主殷切款待,也不成邪命。
“巧取讹索”是指在别人不愿意的情况下强做乞讨,以及将他原本打算供养给别人的东西据为已有,或是间接地乞讨。例如说:“某某施主布施的茶和酥油对我帮助很大。”如果没有求利的动机,而是禀性正直地说这样的话,也不成邪命。
“诈现威仪”是指在寮房里随随便便,而在施主等面前装出一副持戒精严、循规蹈矩的样子,以求得到一些布施;如果没有这样的动机,只是为了不让在家居士退失信心而在寮房外装出敦肃的样子,我的胜归依处大宝师长说,这不成为“诈现威仪”。我们这些出家人,像这样置三律仪[3]于不顾,靠经商等置办财物来做供养,过失远比功德为重大。
“动机谄诳”是指在奉献供养时掺杂有不良的动机,例如为求出名,为讲排场等。正如卓贡仁波切所指出的那样:
“即便供三宝,亦欲他人见。”
我们所做的每一次供养,全都流于求名求利等世间八法,稍微好些的,其动机也不外乎是求长寿、无病等等。例如,在供“千僧斋”时:心里想的不是积福,而是出名。如果今天有个贵客要到寮房来,便里外打扫,陈设的供品也比往日为丰富,还献上供灯,点燃供香,让室内散发着甜甜的香气,然后坐等贵客光临;这到底是什么样的动机?我们应该仔细去想一想!这样的供养,很难说是利大还是害大。有一天,格西奔贡嘉[4]听说将有一位施主前来拜会,于是把对三宝的供养陈设得好好的,当他坐下来检查自己的动机时,发现自己这样做只是为了施主的情面,和讲排场而已,于是站起来,在供品上撒上一把灰,说:“比丘不应该做假啊!”又将灰整齐地堆成一堆。帕当巴桑结[5]在定日上部的绕佛道上听说此事后极为高兴的说:“藏地所有的供养中,奔贡嘉的供养是最好的,为什么呢?因为他能在世间八法的脸上撒上一把灰!”这一赞叹不是为奔贡嘉所做的供养,而是为他撒的灰。所以我们供养的动机,别说不可为世间八法,即使是为了独自获得增上生[6]和决定善[7]也是不可以的,应该尽力以菩提心来摄持,这很重要。
至于“端严陈设”,有些人似乎以为不必如此讲究,对供品的形状和排列十分随便,这样的态度是错误的。供品的形状和排列应尽可能的美观,因为端严陈设供品是自己将来成佛时所具相好的因。
献供时,我们应亲手奉献,如果让弟子和仆人等代做的话,自己不能得亲手献供之福。阿底峡尊者年届耄耋之时,不顾双腿打颤,坚持自己供水。别人说:“尊者啊!您累了,我们来帮您供吧!”尊者回答说:“那么在我吃饭的时候,你们是否会说:尊者啊!您累了,我们来帮您吃吧,而把我应得的食物吃掉呢?”以前,印度那些大法王在做大布施时,并不是让大臣等去做,而是建造一座“布施房”以堆放所施的财物,国王坐在里面亲手布施。因此,修习布施的一个重要关键,就是要亲手奉献。
关于供品,如果自己饮食十分充足的话,食物的“荐新”应该选择最好的来供,而不是选那些腐烂的酥糕和枯黄的菜叶。我们大多将好的酥油和糌粑留给自己享用,而将不好的部分指定为“供面”和“供油”;这样做不等于把自己的福德全都扫光了吗?(帕绷喀大师同时指出:因为酥油灯供的是光明而不是酥油,所以在这种情况下,酥油略有变质是可以用的。)
那些离事专修,资财匮乏的人,也不必因为自己没钱供养而感到沮丧。如果有足够的信心,供品随处可得。阿底峡尊者曾说:“藏地所有的水都具足八支[8],因此,在藏地单供净水即可。”又说:“如果印度有这种报春花的话,我会用黄金去买来供养。”
如果我们得不到别的供品,单供净水也能积集很大的福德,八支的每一支都能产生一种功德。按照我大宝师长的说法,如钦·绛贝央(妙音)[9]的《俱舍论释》中所说:
“清凉甘美轻、柔纯无臭味,
饮不伤喉胃,具足八支水。”
供“清凉”水有戒律清净的功德;供“甘美”水有获得胜味[10]的功德;供“轻”水有身心堪能[11]的功德;供“柔”水有心相续调柔的功德;供“纯”水有神智清明的功德;供“无臭味”水有净障的功德;供“不伤胃”水有身不生疾的功德;供“不伤喉”水有语音和雅的功德。
杰珠康巴·格勒嘉措起初住在色拉孜茅篷的时候,没有家具和日常用品,一贫如洗,就连供水的碗都没有。当他需要供水时,就将自己的饭碗好好地用水洗干净,然后用它来供水;当需要用它来吃饭时,他便向三宝“借回”,饭后又将之洗净再供净水。
其它可以供养的东西,如夏季时盛开的鲜花,上等的树木、水果,澄净清凉之水等等,均可用心观想取来而做奉献。我的大宝师长说:我们也可仿效赤·达波彩沛(增寿)的行持,供养前先诵《供养云陀罗尼》加持,供养之后做回向善根等。因此我们手里没有供品没有关系,重要的是要有信心。
在另一方面,也有人认为单单奉献一些水、花等意想的供品就可以了,而将实际的财物设法地积存起来。这种思想将会使他投生在饿鬼等恶趣中!所以,当我们有实物时,应该选择最好的来供。舍事专修的出家人等也许会想:“我没有财物供养也无妨,有道是:出家人当以修行供养为主,所以我只做修行供养就可以了。”从而一点也不做财物的供养,这种想法会使他今后每一生中都无东西可供。
当我们仅有指头大小的食物和半枝供香时,却仍能以虔诚的心将它们用于供养的话,那么我们的福德就会渐渐地增长,最终能奉献极大的供养,就像格西朴穹瓦一样。格西朴穹瓦曾亲口说:“我最初供的是甘松,气味辛辣;后来有四合长香可供,气味甘美;现在供的是沉水香和乳香等,气味香馥。”据说此师每配一次香供养,需花费二十二两黄金。
又有一些人说:“我是有证悟的人,菩提当在修持中求,靠那些外相是不能成佛的。”这表明他们对佛法的理解极为贫乏!那些登地的菩萨尚需化身千百万,以百臂、千臂等经劫供养诸佛,何况你我之辈?认真想一想这个道理,然后我们应该用现在仅有的这个身体,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做供养。
关于献供的具体方法,这里以供水为例,稍作表述:必须先将供杯仔细地擦拭干净,然后将供杯一字排开放在供桌上。应当避免杯与杯之间的间距过远,否则将与师长分离;也应当避免两杯相触,否则就成为钝根;供献时如果发出响声,也将导致疯狂等等。空的盛器放在供桌上会减少我们的福德,所以在排列前,应先将供杯叠成一叠,往最上面的碗里注入少量的水,并诵三种子字[12]加持,随后倒少许水到下面的一个杯中,再放到供桌上。依次重复进行整个过程,直至所有的杯子都排列在供桌上。这样的话,就没有一个杯子是空的。在献供(注水)时,如果单用一只手来做是不恭敬的,应该像为一位大王敬茶那样。注水时,水流的变化应该像麦子一样:两边细、中间粗。如果水太多溢出杯外,将导致破戒;反之,如果水太少,又将使受用减少。所以,水线应低于杯口约一粒麦子的距离。至于酥油灯,应该十分明亮才是,因为这是一种光明的供养。(帕绷喀大师又指出,作为长寿的缘起,供灯燃烧应尽可能地持久。)鲜花等其它供品的供法均照此类推。经[13]中说,每一种供品都有十种功德。
第三加行:身具八法或随宜威仪坐安乐座、从殊胜善心中修归依发心
修法用的座子应后高前低,这里面既有密法的殊胜甚深关要,也可防止因久坐而导致臀部疼痛等问题。在座位下面,我们当用白粉划一个右旋万字。此万字表羯摩金刚,目的是在提醒我们大师佛陀在金刚座成佛的那段历史,此外也有令自己修持坚固之意。真正的羯摩金刚是本尊的标帜,我们不可践越(故而以万字代替)。然后铺设百节草和吉祥草,草与草之间不可缠乱,草尖当指向前,这也是为了忆念大师佛陀在这种草垫上成佛的行传。另外,经典中说:“百节草能增寿”,所以用百节草作座垫有增长寿命之效;“吉祥净且善”,吉祥草为能除障秽之物。在印度,当阿阇黎们遭受秽气侵染时,他们通常花一天时间躺在吉祥草苑中。因此铺设吉祥草有净除障秽的功用。
“身具八法”中的八法,是指在“毗卢七法”之上再加“数息观”,如嘉瓦·温萨巴[14]所说:
“足手腰为三,唇齿舌合四,
头眼肩息四,即毗卢八法。”
我们的双足应结“金刚跏趺”,但在尚未修习密法“圆满次第”的阶段,做“菩萨跏趺”或“半跏趺”[15]等均可;二手结定印,右手在上、左手在下,大拇指相抵,置于脐间;腰应挺直,各脊椎骨应当如铜钱上下重叠一般地保持垂直。(大师又进一步解释说:身直的话脉也直,脉内流动的风也直,这样一来就会提高心的堪能性。[16])
牙齿和嘴唇不要故意闭拢或张开,应保持自然;舌尖抵住上颚,这样做就不会有口干的毛病,也可以防止在入定时滴口水等,有这些要点在里面;头应前倾,下巴内收,略抵喉结;“眼观鼻端”一语,实际上是指能见鼻的两侧即可,这有易断沉没与掉举[17]的关要,有人修定时闭目而住,这样做是不对的。其它宗派的人说,上根者应眼观虚空做“法身观”等,但在本派中不这样做;二肩当保持水平,不可一高一低,此即“毗卢七法”。这里面有极为重要的圆满次第甚深关要,但现在不便明说。这些身关要的重要性,如洛札玛尔巴[18]所说:“仅我玛尔巴译师之坐法,总集藏地一切修法亦难以匹敌。”“毗卢”是指毗卢遮那佛,该佛是清净色蕴的净分所显现的本尊。所以,称此七法为“毗卢七法”,是从这方面来说的。
第八种法为“数息观”。如果心王与不善心所相应的话,要生起殊胜善心是很困难的。例如,当我们极为生气的时候,想简单地依靠念诵“为利一切母亲有情”等文来生起菩提心,那是一点儿也办不到的。因此,在心王与不善心所相应的时候,我们暂时先不忙于生起善心,而应先将心转为无记状态,然后再转为善心就容易多了。譬如,一块白布被污染时难以染色,但用水将它彻底地清洗之后,它就能被染成红、黄等各种颜色,非善非不善的无记心就像无垢的白布一样。
那么,怎样以“数息观”将心转成无记呢?首先,摄心向内观察自己的动机,如果发现它受到贪嗔等烦恼影响的话,(我们便应专注于自己的呼吸:)用鼻孔向外缓缓地呼气,不要出声、也不要用力,心思不要散乱等,并在呼气时心想:“气已呼出。”然后用鼻孔向内吸气,心想:“气已吸进。”以此为一次,心中默数“一”,这样从“二”数到“七”、“九”、“十一”、“十五”或“二十一”等。不用数珠,心不散乱而数呼吸。因为凡夫一心不能二用,所以贪等烦恼将渐渐平息,心将转成无记状态。有人说:呼气时观自心诸烦恼成黑光相外出,吸气时观诸佛菩萨加持成白光相入内,但这种观想仅起到促进作用,我们不一定非要这样来做。
我的大宝师长曾以譬喻来解释,为何转成无记之后,生起善心就变得容易这一问题:冬季天寒时,如果自己仅有的一个座垫被他人占用时,你再怎么声色俱厉地要他站起来,他也照样置若罔闻。反之你无需直接命令他站起来,你只需说那边有一个盛大的表演,并装作自己也要去的样子,那么他就会站起来跑出去,这样你就能马上坐回自己的原位了。同样的,如果我们的心伴有贪等不善心所时,虽然强力排除也难以奏效。但当心专注于呼吸上时,心就会上当受骗,烦恼也将随之平息,然后再生起善心便容易多了。
如果心未与不善心所相应而容易生起善心的话,就不一定需要“数息观”,因此,称“七法或八法”的道理也就在此。
纠正动机
无论是否需要数息观,我们在上座之初都要生起“殊胜善心”[19]。不管做什么样的善事,最初的纠正动机是极其重要的。至尊宗喀巴大师在谈论有关修行要点《问难·纯白增上心》,曾向藏地诸大修行者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修法之始,如“梵语曰”[20]那般重要者为何?对此,至尊洛桑却坚[21]后来在《答问·善慧笑音》一文中答到:
“一切修法初,如同梵语曰,
即善观自心,无上师尊意。”
一切修法之初,纠正动机极为重要,如经中说:
“诸法皆为缘,善住愿根本。”
阿阇黎龙猛也说:
“贪嗔痴三者,所生为不善;
无贪无嗔痴,彼所生为善。”[22]
阿底峡尊者说:
“譬如草木,若根是毒,枝和叶也是毒,若根是药,枝和叶也成为药曰同样的,在贪、嗔、痴的根本上,做什么事都是不善的。”
若以烦恼为动机所做的闻、思、修三者,将引发极大不悦意异熟果;若以贤妙善心为动机,就是做杀生等不善业也能圆满广大资粮。以前,大师佛陀尚在有学道时,曾受生为船长,名为“大志”[23]。有一次率五百人入海、得宝而归。当时有一歹徒,人称“俗人具短枪”,企图谋杀那五百位商人。船长为了保护五百位商人的生命,也为了保护“俗人具短枪”不堕恶趣,他以大悲心将之超度,据说由此提早圆满四万大劫的资粮。杀生业本身虽然不能圆满资粮,但大悲心这个动机却能圆满广大资粮。事实上,动机决定了一切:善或不善;异熟果悦意或不悦意;力大或力小。
以前,印度有二位乞儿,分别来自王种和婆罗门种。一天婆罗门种乞儿去僧团那里乞食,但他去的不是时候,僧伽大众尚未用斋前不施“荐新”,所以什么也没得到。王种乞儿则比较有时间观念,他到的时候,正值他们准备扔掉吃剩的东西,故而得到很多。他问婆罗门种乞儿:“你得到一点吃的吗?”婆罗门种乞儿气恼的说:“如果我掌权的话,我将把所有释迦沙门的头砍下来扔到地上!”那个王种乞儿因为得到许多剩食,故而对僧团生起了信心,他说:“如果我有钱的话,我将每天供养百味食物献给佛陀及其僧团!”
他俩边走边谈离开了舍卫城,来到一棵树前躺下休息。后来有一辆车经过,车轮将婆罗门乞儿的头辗了下来。
当时舍卫城中的商人首领去世了,此人膝下无子,于是城中一切住户集会,商定当立福德最大者为新首领。他们四处观察,结果发现那个躺在树荫下的王种少年,因为其它树的影子都随着太阳的移动而移动,而那棵树的影子却丝毫未动。于是他得到了商人之王的灌顶,并如他先前承诺的那样,供养佛陀以及僧伽,后因闻法而见谛。经中说:
“诸法意为先,意速意为主,
如由极毒意,或说或做事,
彼能令得苦,如轮断头例,
又如以净信,或说或做事,
彼能令得乐,如荫相随例。”
这样的妙劣动机之果是有目共睹的。所以,不仅是在做善业之初,对于日常的一切事务,我们也应以贤妙的动机来做,这很重要。
现在我们见面问安时,大都说:“您身体好吗?”阿底峡尊者则不然,他会这样问:“生善心否?”
至尊大宗喀巴也说:
“黑白业即妙劣心,意乐妙则地道妙,
意乐劣则地道劣,一切观待意乐故。”
由于动机有别,修善获得乐果的力量大小也有差别。以四人同时念一遍《度母赞》为例:第一个人以“菩提心”为动机,第二个人以“出离心”为动机,第三个人以希求后世为动机,第四个人以希求现世长寿、无病等为动机。他们念诵的数量多寡虽一致,但得果的情况却大不相同:第一个人的念诵为“菩提心”所摄持,因此成为圆满菩提之因和菩萨之行,是大乘法。其他三人的念诵则不然,第二个人的念诵为“出离心”所摄持故,仍是解脱之因和轮回的对治,是中士法。其余二人的念诵则连解脱之因也谈不上,仅是普通的“集”[24]而己。第三个人的念诵虽然不成为解脱和一切智之因,但成为遮退恶趣的方便和下士法。第四个人因为只考虑现世,所以其念诵不成为正法。结果是,除此人所希望的那点现世利益之外,很难有别的。有人曾问阿底峡尊者:“希求现世的快乐和利养、恭敬等而造作诸业,将有什么果报?”答:“果报也只有那样。”“那么后世有什么呢?”“地狱、饿鬼、畜生。”
所以,当我们这些出家人在走向大殿和辩经场时,如果为菩提心所摄持的话,那么就是我们踏出的每一步,也能成为十万两黄金也难以相比的菩萨行。但如果去的目的,是为了想得到钱财及茶等,或是为了执事的情面,那么我们的行动就会成为上述阿底峡尊者所说的那样。
修行者的修行是否成功也有待于此。阿底峡尊者说过:
“我的贡巴仁钦喇嘛说要修行,但如果修的时候这样想:因为修行可以招来整匹的布和整包的茶等许多东西,那么怎么修也是罪曰如果修的时候这样想:我要出离生死海的边际,要播下大菩提的种子,那么,仅仅这一想的福报,就连虚空也容纳不了。”
因此,我们在做闻、思、修与恭敬、供施等善事时,不论大小,如果不纠正动机的话,一切都将无益。
此处最初也应努力纠正动机,又因为这是大乘法的缘故,所以不是随便哪一种善心都可以,而应以“殊胜善心”菩提心来摄持。如果我们已经拥有自然不假造作的菩提心,便无需这样费力地纠正动机。但在需要生起造作的菩提心时,我们单靠念诵“为利一切母亲有情”等词句,是不能转变心意的。因此,我们应当像前几天说过的那样想:“噫!我今幸得此暇满身......,为利一切母亲有情,当获圆满佛位,是故当修菩提道次第引导。”从暇满、利大、难得开始直至发心,依次回忆,这样才能改变心意。
众先德所说的纠正动机法有详有略。有些人以讽诵那些词句为足,当知这样做是一点儿都不能改变自心的。动机的纠正是在心里而不是在嘴上,所以心应当与口中所念词句的意思结合起来,尽力转变自心。
观归依境(编按:见正文前彩色图片)
像这样生起殊胜善心之后,我们应以此为动机,修“归依、发心”。
由于现在是将三种“道次第”合起来讲,而各个“加行法”中,有着各自不同的“归依境”与“资粮田”,所以请勿混淆。按照规矩,现在在法会上,大家共念《南传派加行法》,因为它比较好念。至于个人日常的念诵,则仍应该依照《捷径加行法》[25]来念。
在归依之前,我们应该先观“归依境”。“捷径派”的“归依境”如下:在面前虚空之中,观想有一个八大狮子擎举的广大宝座。所缘境不可太高、也不可过低,因为太高或过低分别有生掉和生沉的危险。因此,最合适之处当观在正对眉心这个位置。
狮座之上,中央与四方各有一小座,共五小座。中央的那个稍高于其它四个,中央座上观开示此法的具恩根本师长,外相为大师释迦牟尼佛,一如念诵仪轨中所说。因为一切道果的证德均依靠师长而生起,所以应观其体性为师长。观师长现释迦佛相,是为显示正法的根源,因为释迦佛是圣教之主。释迦佛右手按地,表战胜“天子魔”[26];钵内的无病药甘露,表战胜“蕴魔”[27];不死甘露,表战胜“死主魔”[28];无漏智慧甘露表战胜“烦恼魔”[29]。当思此表大师已胜四魔及表自己将迅速战胜四魔之意。在大师心间,观“智慧萨埵”金刚持;在金刚持心间,观“三摩地萨埵”蓝色吽字。因为这里的修法与密法相关,所以应观“三重萨埵”。你们可能会想:“我有许多开示道次第的师长,应该观那一位呢?”当观以最能利益自心的师长为主。
右边[30]的座上观至尊弥勒,在小座的周围观“广大行派”众师长围绕;左边的座上观至尊文殊,如前观“甚深见派”众师长围绕;背后小座上观胜者金刚持,如前观“修行加持派”众师长围绕;前方小座上观自己根本师长,现通常所见之相,如果师长有独眼瞎等毛病,则不应观想那些缺陷。师长右手结说法印,左手作定印、手持充满无死甘露的长寿宝瓶。在甚深空性中入定同时说法,唯佛方能,所以此二表师长本身即佛。说法印也可表策励化机听法,定印表策励弟子实修所闻之法。又如至尊大宗喀巴所说:
“有缘修道主要障,坏身阎罗坏心痴。”
修法的主要障碍,是能坏心的愚痴和能坏身的死主阎罗。作为这二种障碍的对治,说法印表以说法战胜愚痴,寿瓶中的无死甘露表战胜死主。像这样有许多依此修习息、增、怀、伏事业的所缘甚深关要。师长周围观结有法缘的众师长围绕,包括教读师。平时当别人问我们有多少师长时,我们多半要用数珠从头开始一个一个地算;但当问及钱包里有多少钱时,我们却能脱口而出,当知此乃不重视道之根本之相。
观想尚住世的众师长坐在锦垫上,已去世的众师长坐在莲月座上。
这五组师长称作“五部师长”。在他们周围,有从本尊乃至护法的资粮田各尊围绕;均安住于上述的大座之上。关于五部师长周围本尊的安置法,我的大宝师长遵循彩却林雍增的规矩:内层为无上续,其外为瑜伽续,其外为行续,其外为事续,共作四层。曲桑杰·耶协嘉措(智海)的规炬,则是将四续部置于四方:前方为无上续,后方为瑜伽续等,仅作一圈。曲桑版资粮田图中,只见到无上续一部,也就是这个道理。
不管修那一种安置法,在本尊之外,次当观想殊胜化身相诸佛围绕,以贤劫千佛、药师八如来和《堕忏》三十五佛等为主。总的来说,佛虽有无数,但因贤劫诸佛与我们比较有缘,又据说七如来所发的愿将于释迦教法之末在此世界上实现,而《堕忏》的三十五佛清净罪堕的力量极为强大,所以是就此来观想的。
诸佛周围有八大上首佛子[31]等众天子相菩萨围绕;在此之外有十二缘觉等缘觉阿罗汉围绕;在此之外有圣十六上座等声闻阿罗汉围绕,现比丘相,安住头陀功德[32],手持乞化钵、锡杖和经函等。与缘觉的不同之处为:众缘觉头上略有顶髻突出等,具有与佛相似的相好。
声闻之外有“堪札嘎巴拉”、“极猛母”等《胜乐续》中所说的众勇士勇女围绕;在此之外有以“三士法主”[33]为首的众出世间护法围绕;在此之外,四方观四大天王,有二种说法:一说观于座上;另一说不观于座上而观于座下云团之上。这是因为,前者是视四大天王为出世间护法来说的,而后者则视其为世间护法。我们不可将王魔、厉鬼等世间非人安置于资粮田中。过去有人曾敬献一幅资粮田画像给彩却林喇嘛雍增仁波切阅览,彩却林大师指出,护法众中绘有一位厉鬼,并说:“可否绘一摩尼宝将之代替?”
“归依境”各尊之前,观想“证法宝”体性现为“教法宝”经函,五彩缤纷的函头标签朝向自己。
观“归依境”的方法有许多种,例如:“普摄摩尼宝”观和“上下重叠”观等,但本派按此处所说的情形观想,因为这一归依境具足三宝之故。
所观的诸尊,既不是像唐卡绘像那样扁平,也不是像泥像那
样暗钝,而是以莹洁光明为体的虹身,且应想成是真身现前、光明照耀。《毗奈耶经》中以三种譬喻来赞叹佛身:如火住身形中;如酥油充满火焰;如灯置金器中。
观想资粮田各尊作相互问答法义状。正如王宫门前车水马龙,有些人被派出去办事,也有些办完事回来的。相同的,从释迦佛到四大天王各尊,为利益有情而作收放种种化身的游戏。如果我们的观力能够胜任,也应观想各尊全身毛孔中充满佛刹等。
想资粮田各尊以大欢喜关注自己。对此杰珠康巴·格勒嘉措言道:总的来说,我们老是不去做诸佛菩萨劝我们应该去做的事,而老是去做不应该做的事,所以我们没有让他们感到高兴的时候,但现在却稍稍有了一点可以使他们欢喜的原因。譬如,某位母亲有个禀性不良的儿子,总是干些不好的勾当,但当他偶尔做件好事时,那位母亲将会感到特别的高兴。同样的,虽然我们平素总是不听话,但现在却能假装修一次“道次第”时,这也使得诸佛菩萨感到特别的喜悦!
[1]西藏传统食品,系用豆麦等粮食浸水炒磨而成的炒面。
[2]西藏用作见面礼的一种丝织物。
[3]别解脱律仪、菩萨律仪与密宗律仪。
[4]生卒年不详,其主要师长为十一世纪的噶当派格西贡巴瓦·旺曲坚赞。
[5]施身法传承的印度祖师。
[6]人天善趣。
[7]此处指小乘涅[8]优质水的八种特点。
[9]十三世纪时西藏著名佛学家,他所作的《俱舍论庄严释》是西藏《俱舍论》研究方面的典范之作。
[10]佛的三十二相之一。《现观庄严论》中说:“非胜现胜味”。
[11]宗喀巴大师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解释说:“又能障碍乐断烦恼、烦恼品摄内身粗重,若勤功用断烦恼时,其身重等不堪能性皆得遗除,身获轻利,名身堪能;如是能障乐断烦恼、烦恼品摄内心粗重,若勤功用断烦恼时,爱乐任运攀缘善境不堪能性皆得遣除,心于所缘运转无滞,名心堪能。”
[12]嗡、啊、吽。
[13]藏文题为《辨业经》。
[14]法名为洛桑顿珠(善慧义成,1505-1566),格鲁派大成就者。由他及其弟子传承的格鲁派密法教授,称作“温萨耳传”。
[15]根据第五世班禅《捷径》中的描述,“半跏趺”的做法是:左脚置于右脚内侧,左脚踵应靠近会阴处,两脚不需上下重叠。
[16]见本章[11]注释。
[17]参阅《菩提道次第广论》第十五卷及本书论奢摩他部分。
[18]法名为却吉洛卓(法慧,1012耀1097),藏传佛教噶举派祖师、密勒日巴之师。
[19]特指菩提心,见本章下文。
[20]所有由梵译藏的佛教典籍,开头均冠以梵文原名,称“梵语曰......”。此处喻为修法之始的第一要事。
[21]第四世班禅。
[22]引自《宝鬘论》。
[23]见于《诸佛大密方便善巧经》,宝积部。
[24]即四谛中的集谛。
[25]指《菩提道次第明晰引导捷径前行念诵次第易行仪轨·有缘颈严》一文,见本书附录。“第四天”、“第五天”、“第六天”三章可视作该念诵仪轨的注解。
[26]有关四魔的讨论,详见《现观庄严论》第四品。克珠·丹巴达吉在《般若总义》中解释说:“此四魔是依障碍证无死位而立......其数为四,系因蕴魔表死之处;烦恼魔表死之因;死主魔表死之性;天子魔表战胜余三之障。”四魔各有粗细两种形式。粗天子魔为自在天;细天子魔为愚痴的最细习气。
[27]粗蕴魔为不净五蕴;细蕴魔为其最细习气。
[28]粗死主魔为受业烦恼控制的命根之坏灭;细死主魔为不可思议变易生死。
[29]粗烦恼魔为三界烦恼及其种子;细烦恼魔为其最细习气。
[30]指主尊释迦佛的右手边,亦即修法者的左手边。
[31]又称八大近侍菩萨:文殊、观自在、金刚手、地藏、除盖障、虚空藏、弥勒与普贤。
[32]十二头陀功德:1、着粪扫衣;2、但穿三衣;3、但穿粗衣;4、一日一餐;5、食他施食;6、过午不食;7、住阿兰若处;8、冢间住;9、树下坐;10、露地坐;11、随处坐;员2、常坐不卧。可参阅觉音之《清净道论》,叶均译。
[33]见本章“南传派归依境”一节。 -
第 15 楼 / 供却加
- 时间: 2021-10-11 17:07第四天 加行法之一(第一、二、三加行)(第三部分)
归依
念诵仪轨中,“我与一切母亲有情,从无始以来乃至现在,虽已领受总轮回、别三恶趣种种痛苦,......”一段,说的是在心中回忆归依二因,归依是否清净即有待于此。归依之因有二:怖畏与信心,前者为忆念轮回总、别之苦而感生恐惧;后者为相信三宝有救苦的能力。大乘不共归依中,则再加上对其他受苦的有情生起悲悯,共计三因。等到下面讲归依正行时,我再详述这些内容。[1]
在自己周围,观想以父母为代表的一切有情围绕,他们的体性为各趣众生,正经受着各趣之苦,外表则为能说、解义的人相,呈黝黑状。诵归依文时,应观想自己带头领诵,一切有情跟着自己同做归依。
在大会念诵时,四句归依合起来一块儿念。但在修“道次第”引导所缘时,为了修持的方便,可分开来各别计数。例如,念“归依师长”的时候,观想五部师长而做归依,并观甘露降注净治。如用念珠计数念一圈的话,那么前五十多遍应修净治不顺品的所缘,后五十多遍应修顺品功德增长所缘。在第一部分,观想降注以白色为主的五色甘露于及光明,灌入自他一切有情的身心,我们无始以来所集的罪堕,特别是捶打师身、违背师语、恼乱师意、不信轻毁等,总依师长所造的一切罪障,均变成烟汁碳水向外流出,内身清净。接着在第二部份观顺品增长:想师长的身、语、意功德,变成以黄色为主的五色甘露及光明,注入自他一切有情,由此寿命、福德及教法功德悉皆增长,特别是获得师长的身、语、意加持。
同样的,在念“归依佛”时,我们观想从密宗四续部本尊和显教诸殊胜化身,降注甘露并净治自他一切有情。依佛所造的罪计有:以恶心出佛身血、对佛像评论优劣、将佛像作抵押、将佛像当作商品来贩卖,及以恶心拆毁(塔等)意所依等等。
其中第一种罪,如提婆达多将一块大石掷向佛陀,致使佛陀出血那样,我们现在虽然不可能犯,但可能会犯其它几种。
“评论优劣”是指对佛像的形像提出批评。以前大瑜伽师献上一尊文殊像请阿底峡尊者观看,并问道:“不知此像是好是坏?如果您觉得好,我将用绒巴迦格瓦供养我的四钱黄金买下它。”尊者回答说:“至尊文殊之身无有不善,但做工中等。”我们也应这样,除了说工有好坏外,不可批评佛的身相。
至于“抵押”和“贩卖佛像”之事则屡见不鲜,我们当谨防此类的事情发生。
修顺品增长时,观想佛的十力[2]、四无畏[3]、十八不共法[4]等,成甘露相注入,其他与前相同。
诵“归依法”时,从以证正法为体的经函降注甘露,净治自他有情。依法所造的罪计有:谤舍正法、贩经如货、不敬佛经、卖经为食等等。这些罪过我们很容易犯,后果也特别严重。
第一“谤舍正法”,例如,以大乘法为由毁谤小乘、或以小乘为由毁谤大乘;以及显、密、四续部、萨迦、格鲁、噶举、宁玛等各以自宗为由而对它派所作的一切毁谤;不以为然地跨越经书和字纸等举动也是谤舍正法之业。某些人喜欢将字纸等置于座垫下,似乎故意要造集恶业。《三摩地王经》等佛经中说,谤舍正法之业后果极为严重,前已详述。
“贩经如货”,是指将经典当作财物来进行贩卖;“不敬佛经”,例如,将经典置于露地上,用牙垢涂抹经书,手指沾上口水来翻书页,将器具放在经书上等,过失极其严重。据说阿底峡尊者到达阿里的时候,同行一位咒师起先不愿来听法,后因听说尊者对一位文书用齿垢涂经难以忍受,而说:“啊呀!不可!不可!”时,这位咒师才生起信心前来听法。我们这些经常和经书打交道的人,应该加倍小心,因为这些过失极其重大。
“卖经为食”,是指受用卖经得来的钱财,这种过失也是极为严重的。以前有一位大成就者,名叫温敦杰冈巴[5],是“香巴七宝”[6]中的第五位大师,修观音法得成就。他的一位在家施主,因为家道中落而出售一套十万颂《般若经》,为忏此罪,施主请来杰冈巴等四位出家人,用卖经得来的钱买来食物供养他们。当天晚上,杰冈巴一下子病得十分严重,他入定观察,见体内有一个白色阿字来回跳跃而引起剧烈疼痛。于是向本尊祈祷,观自在现身说:
“你们这几个人卖经为食,此事极为不妙。因为你的罪障较轻,所以现世即报,而他们几个将别无选择地堕入地狱。你现在应该修造一部金字十万颂《般若经》来忏罪!”
本尊另外又说了供净障朵玛的方法,命他多修。杰冈巴照办后,身体就好了。
修增长所缘时,应观“灭”、“道”等法成甘露相注入自他一切有情。
诵“归依僧”时,观想从显教僧伽声闻、缘觉、菩萨三类、密宗僧伽空行与护法众降注甘露和净治自他一切有情。依僧伽所集的罪障计有:分裂僧团、劫夺僧财、毁谤僧伽、护法定期朵玛断缺等等。这些依僧伽所集的罪障,纵然经过四力忏悔,仍需领受少分异熟果,否则的话不能清净,例如华月严法师的故事[7]。所以,这些罪比依法与佛所造的恶业更为厉害。由于我们这地方有许多僧伽,而且我们也经常要与僧伽打交道,极易犯这些过失,故应谨慎小心。
“破僧伽轮”只发生在佛在世时,现在不可能有,但与之类似的扰乱僧团之事却时有发生。“圣僧伽”是指已现证空性之人,缁素均可,一人即足;如果是凡夫的话,则至少四名一组的清净比丘方构成僧伽。因此,在是凡夫的情况下,如果某人在下至四人的僧众中挑拨离间,从而形成意见不合的二派,这就构成了“扰乱僧团”。其结果是,不但是这个人,所有参与此事者,都将手牵手地走向地狱。过去有一叫做赛协(明智)的格西,因他是在扰乱僧团后死的,所以格西敦巴说:“我的赛协如果死在三年前,死的就是一个三藏法师,可是他晚死了三年。”说明“他的栓橛[8]就是寺院”和指出赛协现在仍住地狱,似已成为讲“道次第”众师长的口传。据说那个地区被罪恶之火所烧,有人在那里修了十二年也生不起任何证德。某些出家人觉得自己与别人合不来,而称“我们”、“你们”,在僧团中分党结派,贪著自党、嗔恨他派,我想这就是扰乱僧团的根本所在吧!如果僧伽意见不合,诵读闻思和修习静虑就都不会兴盛,这是导致圣教衰败
的罪魁祸首!所以当如经中所说:
“僧和合为乐,和合苦行乐。”[9]
僧团大众当以团结为上。
“劫夺僧财”,是指阻止别人供养僧伽、不向僧伽缴纳先前允诺的税、未经僧伽同意擅用公共财物等,这些事对寺院总管等人来讲,是很容易犯的。某些寺院里派出的对外联络僧,为了向施主表示亲热,故意说不需要那么多供养而使僧伽的供养减少。即便减少一片酥油,也是阻止别人供养。阻止供养者将堕入无间地狱,犯其它几种者将堕入独一地狱,后者如《僧护因缘经》中所说。
当圣僧护从龙界返回时,在大海边见到许多“独一地狱”,这些有情地狱的形状,有的像绳子,有的像锅子,也有像扫帚、臼、柱子、墙和如绳紧束的东西,并发出哀怨声。当僧护问佛这些是造什么业的报应时,佛解释说:“如绳”和“如帚”有情地狱,是因为在迦叶佛教法时,那些人未经允许而擅用属于僧伽公共财物的绳子和扫帚的报应;“如锅”,是因为以前有一位仆人在煎药时,有几个比丘对他说了些不好听的话,他愤而将锅打破之果;“如臼”,是因为以前有个比丘,要一位当司库的沙弥为他舂一些清油,沙弥说他现在不得闲、过会儿再送来,比丘闻言大怒,破口骂道:“我如果手里有臼的话,不要说是清油渣,就连你也扔进去舂了!”故而遭此报应;“如柱”和“如墙”,是因为那些人以前在僧伽的道场里随便吐痰和擦鼻涕之果;“如绳紧束、腰成极细之状”,是因为以前有一位寺院执事,将僧伽的夏季供养削减到冬季供养上去,是削弱供养之报。因此,如果未经同意,就是动用僧伽木材供应中的一根拨火棍,也定将投生于“独一地狱”。
“诽谤僧伽”,是指在公开场合或私下场合,给僧众起绰号、
以恶口伤人。例如,以前有个名叫“摩纳瓦劫毗罗”的婆罗门,因为对迦叶佛的僧众恶口诽谤,而受生为摩羯鱼。下面是这个故事的概况:
很久以前,印度有五百个渔夫,在一条美丽的大河中,下网捕捞鱼、龟等水产。有一次,一条庞大的摩羯鱼不期闯入他们的网中,但五百个渔夫未能将它逮住,因为它很快顺流游走了。于是他们叫来附近的牧人、采药人以及过路人,在五百多人的帮助下方才将其捕获,并将它拖上岸。大家发现,这头鱼长着十八个头和三十六只眼睛。不久有成千上百的人来看热闹,包括外道六师等人。佛陀视不踰时,他决定利用这个机会为大家开示业果,所以在许多比丘僧伽的陪同下来到河边。那些没有信心的人却乘机说:“沙门乔达摩自称从不凑热闹,但现在却来了。”而那些有信心的人则说:“佛陀从不看热闹,他来这里想必是为大家开示稀有的正法。”
大师在徒众中设座安住之后,便加持那头摩羯鱼,使他能回忆前生并开口说话。佛陀问道:“你是摩纳瓦劫毗罗吗?”“我是劫毗罗!”它回答道。“你受到身、口、意恶行的报应了吗?”“是的!”“谁是你的恶知识?”“我的母亲。”“她如今投生在那里?”“在地狱里。”“你受生在那里?”“畜生中。”“当你死后你将投生到那里?”“投生到地狱里。”它说完后哭了起来。佛的弟子们感到十分奇怪;“这头鱼则能忆念前生、又能说人话,它到底是谁呀?”于是大家便请阿难去问佛。
佛解释说,过去迦叶佛时代,在“嘎哩支”王当政时,从外地来了几个能言善辩的婆罗门。其中有位名叫“劫毗罗馨底”的婆罗门,能驳倒其他所有的人,国王便赐给他一块地作为奖赏。婆罗门后来生了一个儿子,因其长着淡黄色的长发,所以起名为“摩纳瓦劫毗罗”。此人经过学习文法等成为一名学者,经常在辩论中获胜。他父亲死后,其母担心他们的财产被别人夺走,便问他道:“你有把握驳倒其他所有的学者吗?”他回答说:“除了那些迦叶佛的沙门之外,其他人都不在话下。”母亲说:“你也要把他们驳倒才行。”摩纳瓦事母极孝,于是遵命外出辩论。在路上遇到一位比丘,比丘问他一个偈颂的意思,摩纳瓦无言以对返回家中。他母亲问道:“驳倒那些沙门了吗?”“母亲,说实话,今天我被驳倒了。”“这样的话,儿子,你应该学点佛教。”“但他们不教在家人呀?”“那你就出家,精通了之后再还俗。”经过母亲的一再劝说,摩纳瓦出了家并精通三藏。他母亲又来问:“能驳倒那些沙门了吗?”“母亲,我只精通教理,他们则教证功德皆备,所以我胜不了他们。”他母亲便出主意说:“儿子,在辩论时,你既要展示你的丰富知识,也要以骂人为武器。那些沙门怕犯戒便会默然,这样大家就会以为他们输了。”
摩纳瓦言听计从,后来在与众比丘辩论的时候,他佯作很不耐烦的样子,说道:“象头!你懂什么是法,什么是非法?”同样的,他又称其他人为“马头”、“骆驼头”、“驴头”、“牛头”、“猴头”、“狮头”和“虎头”等共十八种,所以他在此生受生为有十八个头的摩羯鱼。
诋毁凡夫僧伽也是不可以的,因为四人以上的凡夫僧伽与圣僧伽无别,如前已述。所以,如称他们为老朽,即无异于嘲弄弥勒与文殊。轻视现在和自己一样的僧众,与嘴里念诵“归依僧”是背道而驰的。我的大宝师长说:当僧众在大殿里的座位上面对面就地而座时,应相互以对方为归依境。否则的话,你也许会对全场的僧众评头论足。例如,在你往上首方向看的时候,心里或许会想:“座首的某某老喇嘛为人十分悭吝,坐在他下面的那家伙比他更坏、脾气特别大,再下面的某某......哎呀!在这些人当中,找不到比我更好的人了!”“归依僧”这句话,本意为归依十方一切僧伽,而不是一部分。但如果我们是那样想的话,这句归依文则应改成“归依僧,但不包括某某和某某”。所以,应如杰·贡却岩拉(宝支)所说:
“遇见贤友圣僧时,念为修道护送者。”
无论遇到凡夫僧伽还是圣僧伽,我们都应该把他们看作如同在险地遇到的救生员,对此要有这种认识。
在修顺品增长时,观想菩萨众的菩提心和六度行、声闻、缘觉的十二头陀功德与增上三学、勇士空行的乐空智[10]、护法众的四种事业[11]等,均成甘露相注入自他有情。
计数广修归依时,甘露降净应分三个步骤来做:初“略示”,次“广说”,最后“结义”。例如,归依师长时,先观五部师长同时降甘露光明等为“略示”;随后详观五部的各部作甘露降净为“广说”;最后又观五部师长同时降甘露光明等为“结义”。如果每一种观想用念珠各诵一圈的话,则共计七圈。以下各类照此类推。归依佛中可细分为四续部和显教殊胜化身五种;归依法中可细分为声闻、缘觉、大乘共同道,下续部事、行、瑜伽续和上续部无上瑜伽续五种;归依僧中可细分为菩萨、声闻、缘觉、勇士空行和护法五种。
此外,仪轨中虽未明言,但根据规矩,此处应加诵“归依师长本尊三宝”等,并观甘露降净。观甘露降净是密教轨,观光明降净是显教轨,据说有此区别。甘露降净有三种观法:(一)从光筒中降下;(二)缠绕光明而降;(三)如大雨倾注。
发心
其次诵“归依发心偈”,前二句的“归依”修法如前。“我以所修施等诸资粮”等后二句为“发心”,诵时心想:“我依靠布施等‘舍’所生善根之力,持戒等‘护’所生善根之力以及忍辱等‘修’所生善根之力,为利一切有情当获佛位。”这些发心所缘相下面将会详述[12],这里就不多说了。“归依”好比是归顺于国王的统治,而“发心”就好像是向国王交纳赋税。
此处应修“以果为道发心”之法,具体做法是:观想从师长释迦佛身中,分出第二个与他一样的师长释迦佛,融入自身,于是自己成佛,体性为释迦佛。从自身中放出无数的释迦佛融入众有情,于是一切有情也都成佛,体性也为释迦佛。然后修喜,心想:“我发心将一切有情安置于佛地的愿望终于实现了!”这个
“以果为道发心”修法的功德,与密法中的“胜曼陀罗王”修法相同,功德也近似。除此之外,还具有“根绝轮回”、“净六道处”等义,是含有殊胜深要的修法。
然后修“四无量”,首先反思:“我这样将一切有情置于佛地,充其量不过是一种想像而已,实际上自己并无这样的能力,这到底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其次当想:“原因是,因我贪著自方、嗔恨他方。所以,如果我能安住于对一切有情没有贪嗔的平等舍中该有多好啊!......”这样子来修“四无量”[13]。关于“四无量”的所缘相,下面会详细讲述。仪轨的文句中,每一种“四无量”都各具四无量:“岂不善哉”为“欲无量”;“愿其安住”为“愿无量”;“我令具足”为“增上意乐无量”;“唯愿师长本尊加持能如是行”为“祈祷无量”。口传中有这一说法。
次发“殊胜心”,即“尤其为利益母亲有情故......”等,这与前面所说的“四无量”二种,并不是另做发心之法、而是使发心力量增长的教授。
修“平等舍”时,我们当如父母发生争吵的孩子,心想:
“为了将一切有情安置于没有贪嗔的大平等舍中,我应成佛!”同样的,“慈”是想:“为了将热地狱中的有情安置于清凉的快乐中,直至为了将一切有情安置于圆满菩提的快乐中,我应成佛!”“悲”是想:“为了使有情脱离地狱之苦以及微细所知障之苦,我应成佛!”这些修法中也各自包含有三士道修法。有人或许会想:在未做下士道修心之前,为何先修发心等法呢?当知在此“菩提道次第”中,我们并不是修真正的下士道和中士道,它们只是作为发大乘心的基础来修的,所以从一开始就应以该心摄持,就像登山者计划以登上山顶为目的,然后从山脚开始起步;或如画佛像时,先要划梵线等规定尺寸,然后再着手开始画那样。
两个“速”字中的第一个“速”字,是指较波罗蜜乘为速的、在一生中成佛;第二个“速”字,是指较此更速的、在浊世短暂一生中成佛。前者为下三部的速疾特点,后者为无上部的速疾特点。或者可以解释为:第一个“速”字,是指依靠无上部在浊世短暂的一生中成佛,是无上部总的特点,为萨迦、格鲁、宁玛等各派所共有;后一个“速”字,是指更为迅速的、仅在十二年内成佛。如果我们按照甘丹耳传教授来修,视“师长瑜伽”为道的生命那样重要,并合修“集密”、“胜乐”、“怖畏”三大本尊的话,便可有此成就。仲巴·达浦巴的口传中说:
“除了因为修行者本身的原因修不成外,在宗喀巴大师的耳传教规中,如果能修像以前至尊密勒日巴和嘉瓦窑果仓巴那样苦行的话,成佛当不迟于三年!”
可作此语注解的,如温萨巴父子等许多格鲁派“教授传承”的祖师,他们不需要特别地吃苦,便能在即生抵达佛地。
“文殊口授”派归依境
以上所说为“捷径派”归依境的情况。《文殊口授》“中传派”中,除“资粮田”外,未说“归依境”观法。“南传派”中,除“资粮田”外,提到另一种与前不同的“归依境”,可以肯定是一种不同的耳传口授。
其具体观法是:面前有一朵从地面往上生长的美丽虹云,云中有许多盛开的莲花。中央最大的莲花上观释迦佛。在佛的左右臂处,各观一朵莲花,弥勒、文殊安住其上。此二师背后,深广传承众师长,一位接着一位,成环圈状围绕释迦佛,二派的最后一位师长毗邻而住,观想这些师长也都坐在莲花上。释迦佛前方稍低之处,观结过法缘的众师长。在此不需观修行加持派。上方虚空虹云之中及众师长左右观诸佛;其下观菩萨、声闻、缘觉;再下面观护法。
在结有法缘的众师长下面,观三朵杂色莲华:中央莲花日垫上,观上士法主“速作智慧怙主”;右边莲月之上,观中士法主“毗沙门”;左边莲日之上,观下士法主“事业阎罗”。立此三尊为“三士法主”的原因是:“速作智慧怙主”是一切佛悲心体性“观自在”的化现,若依之为护法,修上士道时极有助于我们迅速生起悲心;中士道时,应以修习三学、特别是以修习戒学为主,而四大天王之一的“毗沙门”过去曾在大师前立誓,保护三藏中的律藏和三学中的戒学,所以若依之为护法,对心中生起这些道是极有帮助的;“法王阎罗”为一切众生开示无常以及善恶业果的差别,所以若依之为护法,修无常、业果等下士道时,这些证德便容易在我们心中生起。护法配合行道之法便是如此。至尊文殊曾授予宗喀巴大师,关于师长本尊等如何与行道配合、以便速疾成佛之法,像这样的深密教授虽然无量无边,但在此不便明言。左右侧众护法和这些“三士法主”应处于同一高度。归依所缘相前面已说,后面还将讲述。
(帕绷喀大师说,在此应该加上吉祥萨迦派的教授,作“归
依祈祷”:“敬礼归依师长本尊,伏请加持我之相续!”)
[1]见“第十二天”一章。于白、黄、红、绿、蓝。
[2]1、处非处智力;2、业异熟智力;3、种种胜解智力;4、种种界智力;5、根胜劣智力;6、遍趣行智力;7、杂染清净智力;8、宿住随念智力;9、死生力;10、漏尽智力。详情可参阅《现观庄严论》与《入中论》
[3]1、说一切智无畏;2、说漏尽无畏;3、说障道无畏;4、说尽苦道无畏。
[4]1、身无失;2、口无失;3、念无失;4、无异想;5、无不定心;6、无不知已舍;7、欲无减;8、精进无减;9、念无减;10、慧无减;11、解脱无减;12、解脱知见无减;13、一切身业随智慧行;14、一切语业随智慧行;15、一切意业随智慧行;16、智慧知过去世无碍;17、智慧知未来世无碍;18、智慧知现在世无碍。
[5]法名却吉僧格(法狮子)。
[6]香巴噶举派早期的七位大师:琼波瑜伽师的上首弟子麦邬敦巴、雅波嘉摩齐、杜敦·仁旺(宝自在)、拉堆·贡却喀(三宝堡)、摩觉巴·仁钦准珠(宝精进)、香贡·却僧(法狮子);摩觉巴的弟子杰冈巴·却吉僧格;杰冈巴的弟子宁敦·却吉喜饶(法慧);宁敦的弟子桑结敦巴(佛师)。
[7]见于《三摩地王经》。
[8]“栓橛”是博朵瓦《喻法集》中关于弃舍世乐九喻中的一喻,意为修行者若贪著现世享受,就会像被栓在橛子上的牛,被绳子拖住打转,最后因绳子缠住而无法转动。
[9]引自《听闻集》。
[10]即密宗特重的乐空无二智。
[11]息、增、怀、诛。
[12]见“第十六天”至“第十九天”四章。
[13]舍无量、慈无量、悲无量与喜无量。 -
第 16 楼 / 供却加
- 时间: 2021-10-18 22:11第五天 加行法之二(第四、五加行) (第一部分)
吉祥圣龙猛曾说:
“金宝盘除粪,斯为是大痴;
为人而造罪,实为极蠢儿。”[1]
(帕绷喀大师首先引用经教,略述纠正动机之法。然后请大家在听法之前,认真地检查自己的动机和威仪。又像前几天一样,大师重述了“所闻之法即是有缘之士能往佛地的大乘法范”及科判等内容。)
第四大科“如何正以教授引导弟子之次第”,分二部分。第一部分为“依止善知识之理”,其加行法共有六种。此处我们按照《捷径明晰引导》的规矩,将“六加行法”放在前面讲,前三种加行昨天已讲完了。
第四加行:观想资粮田
宗喀巴大师说:
“故于听闻不能持文,思维不能解义,修习相续不生,慧力至极微劣之时,依福田力,是要教授!”
由于我们被厚重的业障所压伏,致使听闻而不能记住文句,思维而不能理解文义,修习而相续中不生证悟。在此穷途末路之际,如果我们向殊胜田祈祷和积福、净障的话,这些困难便能迅速得到解决。
宗喀巴大师曾请问至尊文殊道:“为了迅速在相续中生起证悟,应该致力于哪些方法?”文殊回答说:“视师长与本尊无别而做祈祷;努力积福、净障、修近取因所缘相;应将这三件事合起来加以努力!”
如果我们自以为是的勤修所缘相、而不以积福净障来成熟相续和以祈祷来获取加持的话,证悟的生起将是极其缓慢的。如果相续成熟的话,我们便能毫无困难的迅速生起证悟。过失成熟,如同脓包成熟容易穿漏;功德成熟,犹如果实成熟自然坠地可以受用。
宗喀巴大师为了教导我们,以身作则在沃喀却隆[2]修顶礼与供养曼荼罗等广大积净之法,从而感得圣五父子[3]现身,出现佛护以《中观根本颂佛护释》梵箧加持的景象。是日,宗喀巴大师生起想看《佛护释》之念,当阅至第十八品时,大师示现通达中观应成派无垢正见之相。大师以前曾读过这部释论多次,但此番因为相续成熟,方显示出通达相。
像这样的先德事例有许多。以我们这一法流的一位祖师——杰·格桑丹增(贤劫持教)为例:有一天,他应邀去塔波仲巴庄园做佛事,于是请杰·格桑克珠(贤劫智成)挑选一部经书准备带去念诵。格桑克珠交给他一部《噶当选集》,当他一看到书中的《修心吟修金刚歌》时,便在心中油然生起了无造作的菩提心。据说当他次日修加行法做祈祷的时候,在念到该金刚歌作者名号“悲悯摄受众生具善师”[4]的地方时,额头出现一种明显的热烘烘的感觉。因此像这样当相续成熟时,即便依靠一种微小的外缘,我们也能很容易的突然生起证悟!(禅宗顿悟者也当指此类行者而言——译者)
格西铎巴也说:
“若能兼修积集资粮,净治罪障,祈祷本尊与师长,并克勤殷重思维,虽觉百年亦不能生者,然诸有为法不安住故,终当生起。”
又如先贤教授口传中所说:“若不积福则如无润之种。”积福、净罪与祈祷之事是极其重要的。在寺院中,出家人除辩论之外,也要在大殿和讲经院里做许多念诵,道理也就在于此。所以我们出家人对此应当努力地去做。积福、净罪和祈祷所依靠的对象是资粮田,因为修资粮田十分重要,所以在此单另分出一科来修。
“资粮田”一词的训诂,为“积集资粮之田地”。正如世人对能有很好收成的良田极为爱惜一样,在此我们也应认真的观想积福、净障及祈祷所依靠的大力之田。我们在世俗田地中播下一升或一握种子,其收成不会超过一斗;但我们在资粮田中,即便播下少许的种子,也会产生无量广大之果。对世俗田地来说,除了特定的下种时间外,其它时节是无法耕种的;而此资粮田则不然,我们能一年四季连续不断地在资粮田中播种善乐的种子。所以,如果我们不在这样的田地中种植福德种子的话,那是件极其可惜的事。宗喀巴大师说:
“如是能生若现若后一切善乐最胜福田,于其四季一切时中,常恒无间堪种一切善乐种子。复应于此,如经说云:耶当以信犁耕耘福田。爷若未能作,至极堪惜。”
又说:
“于最胜田尚不见如庸俗之田,此是我等无贤善相。”[5]
既然观想资粮田如此重要,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来观呢?每种“加行法”中各有一种不同的资粮田观法,所以这里先按《捷径》来讲。
生起资粮田之前,需收摄前面所说的归依境,而仪轨中对此未作说明。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收摄法有三种不同的教授,为便于行者选择,所以未说。这三种教授是:(一)观归依境化黄光融入自己眉间;(二)观归依境化空,盖上无所缘的印记;(三)观归依境升入空中,等到下面观完资粮田后,与所召请的智慧尊一起融入。此外,这些教授在仪轨中隐而未说,也是因为需要师长口传的缘故。
加持地基
观资粮田的第一步是加持地基。在我们念诵“一切地基愿清净”时,不要去想自己正处在像狭小寝室那样的地方,而应该像《净土庄严经》[6]中所说的那样,观想地基极为宽广,如同广阔的平原高低均匀。黄金地基上,以吠琉璃宝绘成网格纹,或观吠琉璃地基上,以黄金绘成网格纹。这种地基的质地十分神奇:压之下陷,举之复原,触之能生乐感。宝树遍布地基各处,种种变化之鸟安栖于树上发出法音,浴池之中金沙铺地,周边有宝山环绕等等。
“砾石”是指水边的砂砾和卵石;“瓦片”是指破碎的陶器
碎片,在印度,人们常将旧的陶瓷器皿扔在户外,致使地上布满了陶片;“险处”是指悬崖绝壁。应观大地之上没有这些弊端存在。[7]
加持供品
其次应当加持供品。即使实际陈设的供品只有七碗净水和一枝香,但在观想中,我们可以想像大供养云充满整个虚空和地基,就像圣普贤的供养云一样[8]。这样的话,我们便能积集如观想那般大量的资粮。如《大方广经》[9]中说:“水供为主水供伞”,观想水供现为伞、盖、幢等之相(帕绷喀大师说熏香、灯、涂香、馔食等也应这样配合起来观想)。如馔食等不便观想者,可以观在光明网中间。
《供养云陀罗尼》有二种效用:一为加持供品之咒;二为奉献供品之咒。据说若诵此咒的话,即便我们实际供养的东西很少,但也会在诸佛菩萨面前降下极大的供养雨。次诵“谛力颂”,在念到“愿如是成就”时,想像的供品便如自己心量的大小而变为现实。
观资粮田
关于正观资粮田的方法,《捷径》中提到二种,一为此“明晰引导”本身的资粮田观想法;一为《供养师长仪轨》资粮田观想法。这里采用《供养师长仪轨》资粮田是有深义的,因为此殊胜教授出自《甘丹变化经函》[10],嘉瓦温萨巴和大成就者却吉多杰(法金刚)[11]等先德均依此“三重萨埵师长瑜伽”即生获得双运之位。
“乐空无别”等颂文之意为:自心乐空无二智所了相现为虚空之相,从虚空中生起资粮田。这样修的目的,旨在视一切相为乐空智的游戏。这里面有许多如何配合“唉旺”之义对乐空智引发定解、以及乐空智所了相如何现为本尊的甚深解说[12],但因为本次法会中有许多听众尚未获得灌顶,而且现在也不是讲密法的时候,所以暂且只说那么多。不管怎样,我们应在面前空中密布普贤供养云的中央观资粮田。
观宝地基中央有一大乳海,乳海之内有一棵七宝所成的满愿树:树根为金;树干为银;树枝为吠琉璃;树叶为水晶;树梗为冰珠;鲜花为红珍珠;果实为石精。或者观根等七支均由七宝所成。此树如同如意摩尼宝,只要意想一下便能满足一切需求。树叶等被风吹动时,能发出演说无常、无我等“四法印”之声。
满愿树中央有一朵硕大无比的鲜花,花上有一个八大狮子擎举的宝座。实际上,这些狮子是诸大菩萨为恭敬佛陀等缘故而化现的。狮子能威镇一切野兽,表佛陀威光映蔽魔罗、世间天神以及外道邪众。如果狮子数量为八,表“八自在”[13],如为四,则表“四无畏”。
宝座之上有十一层莲花,从下往上层层逐渐缩小。最上面那
层莲花共有四瓣,中央莲花蕊上置有日垫,系火晶摩尼宝所成;其上置有月垫,系水晶摩尼宝所成,形状像两个没有柄的圆鼓重叠。莲花出于淤泥而不染,表不染轮回过失的“出离心”;太阳能使一切未成熟的农作物成熟,表“胜义菩提心”[14],能成熟相续;月亮能除毒热,其光鲜白,表“世俗菩提心”[15],能除嗔恚热恼且体性洁白。
以莲、日、月为座垫,表上座者掌握这些“主要道”;莲花表下、中士道;日、月表上士道。
观想主尊
在莲、日、月三层座垫之上,当观《供养师长仪轨》资粮田主尊。至于主尊究竟是谁,则众说纷纭;有人说是宗喀巴大师,有人说是自己的根本师长,也有人说是“杰喇嘛却巴”。实际上,主尊应称为“师长善慧能仁金刚持”。这里的“师长”是指自己的师长;“善慧”是指宗喀巴大师;“能仁”是指大师释迦牟尼;“金刚持”是指胜者金刚持。此四尊体性无别,即是此处所观的资粮田主尊。
那么,这是否意味着将四位有不同相续的人想成和合为一体呢?当然不是,相续不同的四位怎么可能合为一体?他们本来就是同一体性而我们却执意认为是不同的相续,对此我们当依教依理在心中引发成立为同一体性的定解。
虽然这四尊实际上是同一体性,但我们却以为:青蓝色身、手持铃杵、具报身相的“金刚持”完全不同于光头、赤足、具化身相的“释迦牟尼”。但事实上并非如此,佛陀在讲《毗奈耶》和修多罗(显经)时,现殊胜化身相;说怛特罗(密续)时,现金刚持相。例如,佛陀在讲《集密续》时,现为三面六臂金刚持相;讲《胜乐续》时,现为四面十二臂嘿汝嘎相等。虽然配合不同的经续显现成无量不同的身相,而实际上都是同一位释迦牟尼。所以说,“金刚持”和“释迦牟尼”是同一体性而非不同的相续。
释迦牟尼本人已在完成其度化事业之后示现涅院笕栽谑サ赜《然治嘀谴锖统删驼叩纳硐辔谏捣ǎ辉诓氐厍昂肫谥校鸹治翱安肌盵16],“阿阇黎”[17]等身相为众生说法;在藏地后弘期中,佛化现为阿底峡尊者、宗喀巴大师等众多智者成就师之身相为众生说法。因此,宗喀巴大师的体性也就是释迦牟尼。佛陀自己说过,在未来五浊极盛的时代,他——能仁金刚持——将化现为师长相而来。对此诸位可能会想:“那么,现在能饶益我的能仁金刚持的化身究竟是谁呢?”不是别人,就是你的师长!
《等虚空续》说:
“众生皆有五佛性,犹如舞师及图画,
皆称大乐唯一性,一性示现多态舞。”
此颂有多种解释法,有配合“身远离”[18]来讲的,有配合“依止善知识法”来讲的等等。此处若配合“依止善知识法”来讲的话,譬如“跳神”时,一位演员身着“黑帽装”出场,观众们便说“黑帽[19]来了”,而实际上是演员假扮的。那人退场后,换上“法王”[20]的面具重新出场,观众们又说“这是法王”,但实际上仍是那个演员。正如同一个演员穿上不同的服饰便有了不同的称谓;是同一位胜者金刚持化现为释迦牟尼、宗喀巴大师与自己师长之相。所以,他们除了外表不相同外,实为同一体性。获得这样的定解之后,所观资粮田主尊当立名为“师长善慧能仁金刚持”。
不仅如此,我们也应定解师长为总摄一切诸佛智慧为一的体
性,如仪轨颂文中所说:“一切诸佛为体性”。在下面的“依止善知识法”中,我将会对此作出详细的解释。如果我们对此未能妥善理解的话,再怎么修所谓“甚深”的师长瑜伽,也不过是徒有其名而已。《菩提道次第广论》中所说:“著名之《师长瑜伽》教授亦应如前所说而知,仅修一、二座所缘全无所至。”
所谓“三恩”者,显教中是指赐予学处、经教和引导三者;密法中是指授予灌项、密续讲解和教授三者。如果我们从某位师长那里获得此三者全部,即应称该师为“具足三恩”师长。
主尊外表身相为宗喀巴大师。大师现比丘相,身着袈裟,“袈裟”为黄鸭色出家服装。宗喀巴大师右手结说法印,左手结定印、捧持充满甘露之钵。双手的大拇指与食指捏持邬波罗花[21]茎,花瓣在两耳旁开放。右侧花上为智慧剑,剑尖有小团火焰燃烧,左侧花上为《般若八千颂》,能自动发声诵经,或者也可以特别观想自己正在做闻、思、修的某部经论。大师身披郁金花色三法衣,郁金花有浅黄、红黄和红三种颜色,分别为祖衣、上衣[22]和下衣[23]之色,大师头戴黄色尖顶班智达高帽。这里面有许多表义,但因为时间不够,现在无法细讲,请大家自己去阅读一下《喜足天众引导》和《供养师长仪轨引导》这两种书。
宗喀巴大师心间观释迦佛,释迦佛心间观胜者金刚持,金刚持心间观“三摩地萨埵”蓝色吽字。他们不是四件层层迭套的器皿,而是为我们显示出:师长的外相虽然是普通比丘,但内相却是释迦牟尼佛,所以在宗喀巴心间安置释迦佛;密相是胜者金刚持,所以在释迦佛心间安置金刚持。有人认为“师长三重萨埵”就是这三尊,但正确的理解应是:前二尊为“三昧耶萨埵”,胜者金刚持为“智慧萨埵”,心间吽字为“三摩地萨埵”。此“三重萨埵”修法中具有殊胜的密法深要,但在此不便解说。
师长足结金刚跏趺而坐。观修师长五蕴为五如来等,是《集密根本续》中略说而《释续金刚鬘》中广解的“集密身曼荼罗”教授[24]。如果我们想广修的话,就应按“集密身曼荼罗”原样,观各尊为三面六臂。如果观力不及的话,可按照瑜伽续中所说,观为一面二臂。
从头顶到发际之间,观师长色蕴体性“毗卢遮那”;发际至喉间;观师长想蕴体性“无量寿”[25]等。观五蕴五如来在身体中央如主心木状,下面一尊的顶髻刚好碰到上面一尊的莲花座。观四界四佛母[26]与五佛中的四尊相对而坐。观眼等六处,加上筋脉、关节,为“地藏”等八菩萨[27],其中筋脉体性为“弥勒”,置于头顶,“普贤”置于八大关节[28]处。至于观色等五境为五金刚女[29],颂文中虽未明说,但当如“集密身曼荼罗”,观为与各自对应的男性菩萨相互拥抱之相。这里的“罗汉”并不是指声闻、缘觉阿罗汉,而是指大乘阿罗汉,亦即佛陀圣者。
另观(主尊全身)每一毛孔中有一佛刹,有的佛刹中,佛在降魔;有的佛刹中,佛在转法轮等,化现无量十二种事业[30]游戏,此即师长身中映现一切世界之意。在某一观自在密续中说:本尊每一毛孔中有某某佛刹,有某某如来安住其中等等,此说适用于一切诸佛。“二万一千”是多数词,我们不必拘泥其数。观主尊右手等十肢体的体性,为“阎摩敌”等十大明王[31]。
主尊心间共有五尊,其安置法为:“不动”最大,其心间为“释迦佛”;“释迦佛”心间为“金刚持”;“不动”前方与之相对而坐的是“摩摩枳”;“不动”背后向其背而坐的是“文殊”。观想主尊全身放光,从光端放出“护方神”等种种变化。药叉、密迹等众大天神是主尊的足垫。
我们纵然无法清楚地观想这些所缘,但最主要的是应在心中引生这样的定解:师长的蕴、界、处等,实为五部如来父母及其他寂怒本尊。以上为主尊观想法。
观想眷属
观想眷属的方法是:从主尊心间向右方放光,光明由小变大,光端上显现“广行派”众师长;左方为“深见派”众师长;前方为结过法缘的众师长;后方稍高处为“修行加持派”众师长。
“修行加持派”安置法中有许多教授深要。此派中著名的师长有:金刚持、谛洛巴、那若巴、种毗巴、阿底峡等。然而杰·珠康巴主张只需观想深、广二派,因为这二派的加持传承是经师长代代相传,从未中断过;喀铎·洛桑贡穷(善慧小修)则认为,此系“集密”、“胜乐”、“怖畏”三种传承;杰·昂旺强巴(语自在慈)和喇嘛雍增仁波切则主张以“噶当十六明点”[32]和“甘丹耳传”这二种传承为主。
将上述五种传承合起来观想的教授深要,是我师长的口授。这里我将毫无保留的为大家揭示这一殊胜耳传教授[33]:中央除“金刚持”外,从至尊文殊至自己师长之间的诸位师长,均观为文殊相,上下重叠成为一行;其右侧观父续“集密”和“怖畏”师长传承,分二行上下重叠;左侧为母续“胜乐”师长传承和“十六明点”师长传承,也分二行上下重叠,共观五行。杰·喜饶嘉措(慧海)[34]的著作中也有类似的说法。此外尚有其他教授,大家应参考《噶当经函》、噶钦·南喀多杰(虚空金刚)的有关《供养师长仪轨》著作[35]、彩却林雍增仁波切的《供养师长仪轨引导文》、《道次第传承师长传》,以及方才所说的杰·喜饶嘉措的著作等。
新、旧噶当派师长的安置法中,也有一种很特别的教授。以上为观想诸位师长。
然后,在第一层四瓣莲花的前瓣上,观“集密圣派不动三十二尊”;右瓣上,观“金刚怖畏十三尊”;左瓣上,观“总摄轮鲁伊巴派六十二尊”;后瓣上,观“具颅喜金刚九尊”。或者按照教授:右瓣上,观父续之王“集密”;左瓣上,观母续之王“胜乐轮”;前瓣上,观双具父母二续扼要的“金刚怖畏”。无论如何,如果我们心力所及,应观能所依全圆曼荼罗。不然的话,应观能依之全圆主尊眷属。再不行的话,单观主尊亦可。
其次,于第二层莲花上,观以“时轮”为主的无上部各本尊;第三层,观瑜伽续本尊;第四层,观行续本尊;第五层,观事续本尊;第六层,观殊胜化身相佛;第七层,观菩萨;第八层,观缘觉;第九层,观声闻;第十层,观勇士和空行;第十一层,观护法众。
在资粮田诸尊的三处,安置“三金刚”自性三种子字:即头顶上安置身金刚“毗卢”体性的白色“嗡”字等等[36](帕绷喀大师又说,虽然念诵仪轨中未明言,但也应在脐间安置“宝生”体性黄色“娑”字,和在密处安置“不空成就”体性绿色“哈”字)。虽说“三金刚”是佛所独具的特法,但因为资粮田中的声闻,缘觉等,只是化现为声闻等相而体性即佛,所以也可以安置三字。又当了知资粮田诸尊均系师长的变化。此外,也有观资粮田诸尊都是“三重萨埵”的教授。
(帕绷喀大师说,观资粮田诸尊时,应具如下三要:(一)在意想上,应妥善观想;(二)在信解上,应想“此即某某师长或本尊等”;(三)在信心上,应想资粮田为殊胜福田。)
像这样观想完毕后,次当迎请“智慧尊”,但是实际上,并无迎请的必要,因为只要我们生起信解,佛便会出现在我们面前。经中说:
“谁若重信解,能仁住其前。”
我们在辩论时所说的:“没有佛的证量不能缘及的地方”,对理解这一点很有帮助。如果配合密法关要来讲的话,则更容易理解。由于证双运位者身心成为一体,所以他们智慧遍及的地方,身体也一样能遍及。经典中说:
“智于刹那间,周遍所知轮。”
以及:
“智所周遍处,身亦遍所有。”
由于自己面前这个地方,为佛的一切智所周遍,因此佛身也周遍于此。所以,除了因为自己的业障看不见外,我们只要信解观想,资粮田诸尊就一定会出现在我们面前,这和无著观修弥勒[37]以及月官观修观自在的故事是一样的。对于佛来讲,他们是不必花力气降临于某地的,就像天上的月亮映印在有水的器皿中一样,只要我们一观资粮田,他们便自然出现在我们面前。我们看不见他们,就像泉眼和祠堂中有龙、厉鬼等居住而我们却看不见一样。
由于所获加持的大小和积福的多少,视有无“面前真有资粮田”这一信念而定,所以为了消除“面前并没有归依境”这样的疑虑,或为加强信解之故,我们应迎请“智慧尊”。在口诵“唯愿一切有情大依怙”等时,想具足智、悲、力三种功德的资粮田诸尊,个个大显神通降临此处,如《摩竭陀贤女传》中所述[38]。此时观资粮田诸尊心间种子字放光,从十方诸佛心间各请一整体资粮田前来,合并为一个资粮田后,又分化无量,资粮田每一尊身中都有一整体资粮田融入,所以当信解资粮田每一尊均为普摄归依处的体性。我们这样修的话,就不会对资粮田诸尊做优劣的分别,另外也有将来道位与果位的缘起在里边。做“勾”、“入”,“缚”、“喜”则是密宗的修法。
沐浴圣众
资粮田诸尊本身并无需要清净的罪障或污垢等,但为了净治我们自身的罪障,应沐浴资粮田圣众,如经典中说:
“法身虽无垢,恭敬承事故。”
观想浴室的方法有许多种。此处配合无上部修法,观浴室为四方四门。门外有牌坊,室内有四条宝柱承托屋顶,顶下饰有珍珠宝盖,此外没有其它屋顶。室内中央为浴池,水晶地基上铺满金沙,池底中央较周边为高,形如龟背,再者如无上部总轨,观木座或狮座,数量与资粮田诸尊数相等。浴池的三面有三座阶梯,每座有四级,周围有宝台和挂衣服的宝衣架。此外观想将用作供养的新衣和浴瓶等。
如果我们有浴具[39]的话,可在浴盘中注入少量瓶水代替浴池。另用瓶水在镜面上画两条横线和两条竖线,成九格状。然后用瓶水在中央和四方格中各点一点:九格表浴室,五点表五部佛。
在念到“珍珠伞盖具光焰”的句末停顿处时,观资粮田诸尊如鸟飞降,或由梯而下进入浴室。诸尊降临后,从自心间放出无数供养天女,以三个为一组,分别从事沐浴,涂香和献衣的工作,这是根据密宗的规矩来修的。
观想供养天女舀取池中的水为圣众沐浴,由此资粮田诸尊心相续中产生大乐。浴毕擦身时,和开光法一样,观天女用浴巾碰触资粮田诸尊的额、喉、胸间和双肩五个部位,同时念咒。想诸尊身上所有的湿气集中于这五个部位,然后擦干,这和我们洗澡要从头到脚地擦是不一样的。涂香时所供的香,色泽如金、香气优雅,质料不是普通的油脂。随后向无量圣众奉献各色新衣,或寂静装,或忿怒装。特向仲敦巴大师供养猞猁皮袍、外褂蓝布。为表三士道摄于六度之中,衣带缠绕腰部六圈,这样观想有极大的缘起关要。然后也可向资粮田诸尊供养各自的饰物和手帜。
念“悲悯我与众生故”等时,观想资粮田诸尊各返原位,仍像以前一样安住。那些换下来的旧衣服,化为黄光融入自己眉间;或作为各自应得的圣物,分发给六道众生的代表。观浴池下面有六道水渠,池水流入六趣各处,消除各趣有情之苦。因为人最贪,所以观想池水变为众人所需的一切资具。最后想浴室等化空、成无所缘。
[1]引自《亲友书》,汉文有三种译本:《龙树菩萨为禅陀迦王说法要偈》,刘宋求那跋摩译;《劝发诸王要偈龙树菩萨撰》,刘宋僧伽跋摩译;《龙树菩萨劝戒王颂》,唐义净译。
[2]位于拉萨以南的洛卡地区。
[3]即圣龙猛与提婆、佛护、清辩、月称四弟子。
[4]即小孤萨黎。此句出自宗喀巴大师的《道次第传承师长启请·开胜道门》,参见本书附录《有缘颈严》。
[5]引自《菩提道次第广论》。
[6]即汉译《观无量寿佛经》。
[7]仪轨中仅言及砾石,但后二者也时常出现在经典中。
[8]参见《普贤行愿品》。
[9]即《大方广佛华严经》。
[10]据说这部神奇的经典系文殊智慧的化现,只有像温萨巴等格鲁派最优秀的传承主持者才能发现和阅读。
[11]十五世纪晚期至十六世纪早期。
[12]参见宗喀巴大师的《胜集密教王五次第教授善显炬论》,法尊法师译。
[13]1、身自在;2、语自在;3、意自在;4、神变自在;5、处自在;6、周遍自在;7、欲自在;8、功德自在属殊胜悉地。
[14]克珠·丹巴达吉在《般若总义》中解释说“:胜义谛中二相隐没之大乘圣者心王意识,复是无住涅猜饫种卸咧惺粲诩种牵耸ひ宸⑿闹唷![15]《般若总义》中解释说:“为利他而心缘圆满菩提,且与希求自身圆满菩提之欲相应之大乘人心王意识,见行二者中属于行分之大乘道入门智,乃世俗发心之相。”
[16]指静命论师。
[17]莲华生大师。
[18]密宗集密龙猛派生圆次第中某一阶段的修法。
[19]代表刺杀朗达玛的密宗行者角色。
[20]即阎罗法王。
[21]一种蓝色莲花。
[22]又称七条衣,是沙弥和比丘平常穿着的上衣。藏地现在通称法衣。
[23]又称五条衣、僧裙。
[24]详情请参阅克珠杰的《集密生起次第·悉地海》。
[25]心间,观师长识蕴体性“不动”;脐间,观师长受蕴体性“宝生”;密处,观师长行蕴体性“不空成就”。
[26]心间,观师长水大体性“摩摩枳”;脐间,观师长地大体性“佛眼”;喉间,观师长火大体性“白衣母”;顶间,观师长风大体性“度母”。
[27]眼为“地藏”;耳为“金刚手”;鼻为“虚空藏”;舌为“观自在”;身为“除盖障”;意为“文殊”;筋脉为“弥勒”;关节为“普贤”。
[28]双肩、双腕、臀部两侧与双踝。
[29]色为“色金刚女”;声为“声金刚女”;香为“香金刚女”;味为“味金刚女”;触为“触金刚女”。
[30]佛的殊胜化身在世界上示现的十二种事业:1、兜率降世;2、入住母胎;3、圆满诞生;4、少年嬉戏;5、受用妃眷;6、从家出家;7、行苦难行;8、趋金刚座;9、降伏魔军;10、成正等觉;11、转妙法*轮;12、入大涅[31]左手为“无能胜”;口为“马头”;金刚为“除碍”;右肩为“不动”;左肩为“欲王”;右膝为“具蓝杖”;左膝为“大力”;头顶为“顶髻转轮”;二足心为“妙害”。
[32]噶当派早期单传的一种密法教授。
[33]参见本书附录《供养师长仪轨资粮田图解》。
[34]1803~1875。
[35]《供养师长与大印合修法引导笔记》。
[36]喉间安置语金刚“无量寿”体性的红色“啊”字,心间安置意金刚“不动”体性的蓝色“吽”字。
[37]以前无著为见弥勒,观修十二年方才如愿。本尊告以十二年中他随时在其面前,但因障故不能得见。
[38]昔摩揭陀给孤独长者之女“贤女”,远嫁他方一外道王族。但因其信心与祈祷之力,佛陀及其声闻弟子凌空飞来、各显神通,为其说法。“唯愿一切有情大依怙”等一颂即贤女当时所说。
[39]主要包括水壶、镜子、盆子等物。 -
第 17 楼 / 供却加
- 时间: 2021-10-18 22:14第五天 加行法之二(第四、五加行) (第二部分)
第五加行:摄集积净关要——奉献七支及曼荼罗
积福净罪十分重要!格西铎巴说:
“若能兼修积集资粮,净治罪障,祈祷本尊与师长,并克勤殷重思维,虽觉百年亦不能生者,然诸有为法不安住故,终当生起。”
摄集积净关要的七支与曼荼罗修法,在我们修行的自始至终都极为重要,有些人轻视这些修法,认为只有那些不能广修善行的人才修这些法,或只是视为善行的前行而在正行中不需要,但这些想法是错误的。由此七支之门,依靠师长诸佛菩萨最上资粮田修习积福净障之法是最殊胜的,在显密教典中再也找不到比这个更好的修法了。即便在密法中,此七支也是极重要的:四种续部均说应修“七清净”;无上部各“生起次第”[1]中,也都说应由敬礼,供养等七支之门积福净障。文殊怙主大宗喀巴也是因为在沃喀修习积净,才生起殊胜证德的。像这样,如果相续成熟的话,我们便能很快地生起证德。
(帕绷喀大师又详细解释说:登地菩萨们也以勤修积净为主,如初地菩萨变化出一百个身体,到一百个佛刹中奉献供品。同样的,二地、三地等菩萨也依次变化出更多的身体,做更多的供养,直至成佛。他们尚且如此,我们这些人自然就不必说了。)
所以,此七支法行在显、密二者中是积净修法的集大成。其效用有二种:打个比方说,过失成熟,犹如脓包行将穿漏;功德成熟,如同果实即可受用。古德教授中说:“若不积福则如无润之种”,因此我们应该配合修所缘相,由七支之门勤修积净,光修一些相似道全无所至。
“七支”的意思是:比方说,有一辆由七个零件组成的车子,如果少一个零件的话,车子便无法开动;同样的,如果七支中有一支不全,也达不到积净的关要。
礼敬
七支中的第一支为礼敬。礼敬分身、口、意三种,由“所有十方世界中”等颂文依次对此加以说明。各引导文中说,当观自己化身无量,每一身体有无数的头等等。如果这样观想不太容易的话,可以意想自己无始以来所受取的无量身体,均现人相而做礼敬。
“于一尘中尘数佛”等一颂,意为所有佛陀能同时安住于同一粒微尘中。譬如,一百个人同时看一粒麦子,在这一粒麦子中能同时趋入一百个人的眼识;同样的,一切佛陀的智慧能同时趋入同一粒微尘,在一粒微尘中有多少智慧趋入就有多少色身趋入,这是因为诸佛具有双运功德、亦即风心同转所致。
如果是出于对资粮田的恭敬,那么我们即便是竖一下手指也是身礼敬。身礼敬里面有几种不同的顶礼法:“蜷礼”,为五体[2]投地;“展礼”,为全身仆地。
“展礼”系出自《华严经》:“善财童子如树木倒地,全身仆地而做顶礼。”关于顶礼的功德,《辨业经》中说有十种功德,例如:形体美妙、身色如金等[3]。此外,经中说,顶礼所获的福报是:顶礼时身体所压地下尘沙数量的一千倍即将来受生为转轮王之次数。这种“展礼”法也见于密续,且是班钦那若巴的顶礼规矩。普觉·昂旺强巴曾说:如果相信顶礼有这些功德的话,你会希望自己的身体比现在的长得更大一些,手脚更长一些。
两手掌心合拢成扁平状是外道礼拜法,我们不这样做。顶礼时应空心合掌,将大拇指放入掌内,外形如摩尼宝。像这样将双手置于头顶、眉间、喉间和心间,能分别感得佛的顶髻相、白毫相、六十音支佛语和一切智佛意。顶礼具有积福和净罪双重功效,所以能清净顶礼者的身、口、意三门罪障。如果仆下时将手指蜷拢,据说是感生圆蹄畜生之因,所以应将手指伸开,铺在地上而不要握拳,由此成就佛的“手足趾缦网相”。手与额头应碰地。起身时应迅速起立,像狐狸那样灵活,这有迅速超脱轮回的缘起关要。如果不很快起身而仆在地上的话,将感生为蛇等腹行类有情,所以头碰地后即应起身,不要将休息和顶礼混在一起。前后二次顶礼之间,身体应完全伸直,不然的话,背稍有点驼即当感生为畜生等驼背类有情。
为了积福,我们每一次顶礼都要如法地来做,不要为了追求数量而草草了事。在宗喀巴大师开创的教规中,前行不以十万等数量为主,重质不重量。某些声称已完成前行的人,在修十万次顶礼时以最偷懒的方法来做,这样做是不对的。在成佛之前,我们需要不断地积福净障,对于初业行人来说,更要花毕生的精力勤修积净!与正修比起来,积福净障更为重要,如果以为前行已经完成而可以放松休息的话,那是不会有任何成就的。如果我们勤于积福净障,就不一定要为了达到十万这个目标,而将身体搞得很累、心理负担很重。以前有四位闭关者同修前行,当其他三人完成定额时,有一个人还远远落后。在问及已完成多少时,他反问道:“难道你们最关心的只是些数字吗?”当然最理想的,是我们在保持如法顶礼的同时,能有较多的数量。计数的目的只是为了随喜自己的善业。
总的来讲,礼敬之事也可以附带地或偶然地来做。例如,我们在路上遇见身、语、意所依等时,下至恭敬合掌也算是礼敬。对于一位善于修持的人来讲,身体的一切运动都能转化为修法。
供养
第二供养支,即“以诸妙花妙花鬘”等三颂。假设我们有一块极为肥沃的土地而不去耕种,任其荒芜一年的话,我们将会对此备感可惜;但如果我们不在资粮田中积集福德的话,将比这个更可惜一百倍、一千倍!
我们所修之善至少应以希求后世之心来摄持,不然的话,所集的一切善根通常都不能成为正法;唯一例外的是:如果我们对佛积集礼供等福德的话,就算连希求后世之心都没有,也决定成为获得佛位之因!原因是:依靠“佛田”[4]之力能得殊胜之果。譬如,对于良田来说,即便我们不善于耕种,但由于土地肥沃的关系,也照样能结出果实。
“涂香”,即由煎煮各种香料所制成的香膏。“妙华”等为“有上供养”。“最胜庄严”等一句,可加在前文一切偈颂之后。“烧香”为单一的熏香,如纯檀香等;“末香”,即旃檀等香粉;“积”,即香粉堆;另一种说法是:“积”是指装有香粉的布袋,
将之系在华盖上,使香气随风飘散。《普贤行愿品》中所说的七种供养,即“妙花”等七种。
诸佛菩萨以发心和愿力所变化的所有微妙供具,为“无上供养”。虽然我们现在无法来做这样的供养,但还是有别的东西可供:即《慧海请问经》中所说的“受持正法”和“发最上菩提心”二种;加上《大悲白莲华经》中所说的“一心专修所闻法义”,共为三种。根据师长教授,可再补充一种:“善根转变为贡品而奉献之”。我们可以奉献这四种“无上供养”。
从受持教、证正法到只受持一句陀罗尼都是“受持正法”,而“受持正法”乃是无上供养。
“一心专修所闻法义”,是指将所闻、所记的法义立即用于实修,我们应效仿京俄瓦大师阅《毗奈耶》而扔皮革的故事。如果我们想等到黄道吉日等一切条件都具备了再开始修法,恐怕到死也等不到这么一天。从打扫住处开始,我们懂得怎样做后,便马上去实修,这即是“修行供养”。所以,那些学大论的人也应实修所闻的法义、一心专修,千万不要成为像布顿仁波切(宝成)[5]所说的那种人:
“唯求自胜凌辱他,谄诳恶口具坏心,
说诸绮语令他恼,如是辩论地狱因!”
“善根变为供品”,即如“清净戒律大海中”等及“听闻大海阏伽漩”等颂文中所说,观听闻等善根变为供品之相而做奉献。《供养师长仪轨》中也说观想众善根变成花园之相而做奉献,即“实设意化如意海”等颂文中所示。
“发最上菩提心”,即发心后为令诸佛菩萨欢喜而做奉献。以上四种也是“无上供养”,是我们现在所备可以供献的。比这些更为殊胜的供养是没有的,所以我们这些出家人应以奉献“修行供养”为主,只需勤供已有的这些便可,不必因为没有财物供养而去冒“邪命”的险。
此外也应奉献卓隆巴[6]《圣教次第》中所说的那些供养:
“身、塔、现前、非现前、自作、教他、财、广大、非染、修行供养十。”
献曼荼罗
(帕绷喀大师说:《坦途》与《捷径》在此处献曼荼罗,与《妙音口授》不同。《坦途》和《捷径》是先献供养,后献曼荼罗;《口授》是按照向师长等奉献礼品的规矩,先献曼荼罗,后献供养。)
“曼荼罗”译成藏文为“金廓”(译音):“金”意为心要,“廓”意为取,合起来即“取心要”,内含深意。
关于曼荼罗的形状,可以根据所修的事业,采用四方形等样式[7]。
某些人声称,外在的供养比起内在的修持并不显得重要,但在密宗的《事师五十颂》中却教导我们说:
“合掌持花曼荼罗,敬事开演师长尊。”
以前瑜伽自在吉祥贡巴瓦(曾入定七日)出定时,久未供献的曼荼罗上已积满灰尘。那日正好仲仁波切来访,看到这个情况后便问道:“你为什么不供曼荼罗呢?”贡巴瓦回答说:“我一直在专心内修所以忘了。”仲仁波切闻言呵斥道:“你在胡说些什么!阿底峡比你修得要好吧!但他仍然每天三时供曼荼罗。”从此以后,瑜伽师对献曼荼罗特别精进,后来生起了证德。
关于曼荼罗的质料,如果我们富有的话,可用金、银、铜等制成;不然的话,用石板,陶瓷或木头亦可。宗喀巴大师在沃喀时所用的曼荼罗就是石质的。至于放在曼荼罗上的“堆”,最好是用珍宝、谷物和香药,不然的话,用石子和砂子等亦可。如果我们有钱,应选最好的来供,这样能积较大的福德。曼荼罗的尺寸越大越好,最小不可小于自己的茶碗。每年或每月之中,我们至少一定要供一次曼荼罗。
具体做法是:首先用食指醮一点“牛净物”[8]或香水,然后用大拇指按住曼荼罗中央,以食指在周围画个圈。或者反过来作:用大拇指醮一点“牛净物”或香水,然后用食指按住曼荼罗中心,以大拇指在周围画个圈。正供时,左手握籽捏住曼荼罗底边,以右手腕擦曼荼罗表面:向外擦多次时,想像擦去罪障;向内擦三次时,信解获得身,语、意加持。
次按规矩设置各堆。关于曼荼罗东面的认定有二种说法:一说朝供养境的一面为东:一说自己前面为东。供养时,应以朝向资粮田的那面为东;祈祷时,则以面向自己的这面为东,表求赐加持之意,当以后者为上。
卓贡却帕(众生怙主法圣)[9]的规炬是设三十七堆曼荼罗:须弥山王、四洲、八小洲、众宝山等四,七宝、宝藏瓶、嬉女等八,加上日、月、伞、幢。宗喀巴大师教派则修二十三堆。二十三堆曼荼罗和二十五堆曼荼罗的区别是:计不计大自在金刚地基和外铁围山二堆。
供曼荼罗时,我们应按照《俱舍论》中的描述,来观想须弥山王与四洲。因此,我们应当详细了解《俱舍论》中所说的世界形成情况,至少也要知道个大概[10]。
(帕绷喀大师随后简略地介绍了一下:)
须弥山王周围有七大海、七金山及铁围山围绕,中央为四宝所成的“须弥山王”。“东洲”白色、“南洲”蓝色、“西洲”红色、“北洲”黄色。观想这些洲中,“珍宝山”等宝物堆得满满的,这四种好像是各洲特产似的,所以放在各洲堆之上。“满愿牛”的体性是宝,它所出的粪尿全是金子;“自然稻”是一种没有壳等的粮食,晨割夜长、夜割晨长。在二十五堆中,考虑到这些已间接地与各洲一起供了,因此不另外设堆。七宝,即如“瞻部河金善制成”等所说,置于靠近须弥山王堆的四方四隅。“嬉女”等八天女住在须弥山王的层级上,可置于前面八堆之上。在二十五堆中,考虑到这些已包括在须弥山王中一起供了,所以不需另外设堆。“日”、“月”分置右方与左方[11];“众宝伞”在后方;“尊胜幢”在自己前面,这样放置有缘起的关要。或是“日”在西,“月”在东,“伞”在北,“幢”在南,这样放另有一种缘起。天、人所珍爱的一切财物均堆放在须弥山王中央,与曼荼罗一起奉献。
观想曼荼罗中可包含整个世界,曼荼罗没有变大,四洲与天界也没有变小。彩却玲雍增仁波切对此举例说明道:当他住在扎什伦布时,曾在茶碗中的一个小水泡中看到整个人脸。我们也可以像一颗玻璃珠中能映现整个面庞、或针孔中可见整座山等那样来观想。
一千个“三千大千世界”合为一个“无量世界”,一千个“无量世界”合为一个“海”世界;一千个“海”世界合为一个“海相续”世界。
“香涂地基”等一颂,我猜想是“常啼”供养“法圣”菩萨时所诵的偈颂,但尚待核实。这里有“观想佛土”和“观为佛土”二种念法:第一种中的“佛土”作供养境佛资粮田解;第二种为观想为佛土然后奉献之意,因为须弥及四洲等秽土是不堪供养的,所以我们应刹那将须弥及四洲等秽土转变成净土后再做供养。如果我们这样来观想供养的话,便能获得供净土的功德。
达波的曼荼罗偈颂中,说“供伴梵王具律仪”等,意为自己如果是具戒比丘的话,在供曼荼罗时应观梵天为助伴:如果不是的话,应观比丘和梵天为助伴。但因为须弥四洲是有情共业所成,所以我们可以将白业所成的那一份增上果须弥四洲作为供养,不必依靠梵王的帮助。
如果我们观想力较大,可观百千万个四洲等,不能的话,只供一组亦可。如能好好地供曼荼罗的话,我们便能获得供真正须弥四洲等的功德。例如,“法阿育王”的前生中,有一世年幼时,将沙土信解为黄金供在“善观”佛的钵中,于是获得供金的功德,后来能在一夜间建成一千万座舍利塔。所以,供曼荼罗能容易地圆满资粮,也不会犯谄诳等邪命的过失,没有比这个更为殊胜的积福方法了。当知此铜盘中具有如此大的关要!
结行中,倾倒曼荼罗堆有二种方法:求加持朝内;除中断向外,我们可酌情采用。
此外当知不以数量为主而以观想为主。如果我们想计数的话,可以在此处供养的时候做,配合《归依发心颂》诵“香涂地基”偈,供养须弥山王,四洲及日、月七堆。吉祥女比丘尼[12]因为供曼荼罗而亲见大悲观自在,宗喀巴大师也因为在沃喀却隆供曼荼罗等发大精进而证得中观正见,所以我们大家也应勤修此法。
[1]无上瑜伽部特别修法二次第中的第一次第。
[2]头、双手、双膝。
[3]其余九种为:1、声音和雅、出语敦肃;2、得众眷属;3、天人敬爱;4、具大威势;5、值遇显贵;6、遇佛及徒;7、获大财富;8、受增上生;9、速证涅[4]《俱舍论》列举了四种田,即布施后能产生较多功德的四种对象:1、有情田;2、饶益田;3、痛苦田;4、功德田。“佛田”属功德田。
[5]1290~1364。
[6]法名洛卓迥乃(慧源,十一世纪人),阿底峡尊者的弟子之一。
[7]息灾为圆形,增益为方形,怀摄为半圆形,降伏为三角形。
[8]黄牛所出粪、尿、酥油、酪和乳等五物总名。
[9]法名为洛卓坚赞(慧幢),萨迦五祖之第五位,汉籍中称为八思巴。
[10]另请参阅格邬仓·洛桑绛央蒙朗的加行法引导《文殊师长密意庄严》。
[11]指修行者本人的右方与左方。
[12]此著名比丘尼成就者系出生于印度某王族,早年因染恶性癞病离家出走,在偏僻的山林里苦修十二年,最后亲见大悲观自在。由她传出的大悲观自在修法,成为吉祥女比丘尼派。 -
第 18 楼 / 供却加
- 时间: 2021-10-25 23:12第六天 加行法之三 (第五、六加行) (第一部分)
月官阿阇黎曾说:
“犹如小象意贪著,深井口边数口草,
非但无获堕深渊,活命世间求乐同。”
譬如有一头象,因为贪著可怕深渊边上的几口草,跑到那里
而不慎跌入深渊:我们也因贪著现世的快乐而造作出种种的不善业,一旦堕入恶趣大深渊中,再想从那里逃出来是很困难的,所以我们应该追求一种长远的目标。而实现这一目标的最胜方法,莫过于修“菩提道次第”,因此,诸位来听法应具有这样的动机:
“为了利益有情之故,我当获得佛位!为此我来听“菩提道次第引导”,然后去做实修。”
(在回顾了前几天已讲完的科判之后,帕绷喀大师接着说:座上修分加行、正行和结行三部分。加行六法中第五加行“奉献七支及曼荼罗”里面的前二支已讲完了,现在接着讲第三支忏罪支。)
忏悔
我们相续中,先前未生的证德不能新生,已生的证德不久即退失,这归咎于我们的罪障在作怪。不仅如此,我们现、后世中遇到的一切不快之事都是罪业所致,要想摆脱这些麻烦,我们就必须忏罪。
若能忏悔,就是像“无间业”[1]和“定受业”[2]这样的大罪也能清净。虽然“一切有部”说不能清净,但如是能净是“应成派”所许。《亲友书》中也说:
“先时虽放逸,后若改勤修,
犹如云翳除,良宵睹明月。
孙陀罗难陀,央具理摩罗,
达舍绮莫迦,翻恶皆成善。”
经中说:
“智罪重亦轻,愚罪轻亦重。”
这也是指不知忏悔法而言的。婆罗门绮莫迦(具乐)曾弑其母;央具理摩罗(指鬘)曾杀一千九百九十九人;达舍(未生冤王)曾弑其父造无间业,但这些人后来都见谛了,这是因为他们能猛力忏悔所致。所以,如果我们忏悔力量大的话,能从根本上清净罪业;力量中等的话,能使罪业变轻;力量小的话,也能使罪业停止增长。但如果不做忏悔,我们所造之罪将每天翻倍,这样一来,即使原先是很小的罪也会变成极大的罪。例如:我们在杀了一只虱子后不忏悔的话,十五天之后,此杀生之罪便是原来的一万六千三百八十四倍[3]!这几乎和杀人的罪差不多了。
我们不想忏罪,对罪业生不起恐惧心,是因为对业果没有信心造成的。如果有的话,那怕是细小的罪我们也会耻于违犯,这就是为什么阿底峡尊者在旅行时,当他发现自己犯了一种小的“恶作”时,便立即命令全队停止前进而做猛力地忏悔。
我们大多数人不相信自己有罪需要忏悔,这是因为对自己犯罪的情况不加思考造成的。如果深究的话,我们可以发现:从今天清晨破晓时分到现在,自己的意、口已犯有多少嗔恚、绮语、粗恶语等;对我们这些出家人来说,除了“他胜”,仔细检查一下“僧残”以下的戒,可以发现所犯的罪堕纷若雨降。不仅如是,若不愿穿圆裙[4],而自称没什么要紧,即成完全的密宗“根本堕”[5],同样的,所犯的菩萨戒“根本堕”也多如雨降。别解脱“他胜”、菩萨“恶作”、菩萨“根本堕”、密宗“粗罪”和密宗“根本堕”罪,后者均比前者重十万倍。如果计算一下的话,从清晨到现在,我们已积集了许多圆满的恶趣因!所以,我们每天都在造十不善业和违犯三律仪制限。
(帕绷喀大师进一步指出:那些造大罪业的人将受生于地狱中;造中等罪业的将受生于饿鬼中;造小罪业的将受生于畜生中)。这里所谓的“大”,不一定是杀人打马等粗显的罪业。以极强的嗔心称弟子为“老狗”等以上的罪,就是大不善业。对殊胜田毁谤等,是由福田门故罪业力大。所以,仅今日一天之中,我们便已造集了圆满的三恶趣因!
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该怎么办呢?一味地害怕呆坐是无济于事的,我们必须在今生未死之前,勤修十万顶礼和十万《百字明》等,在无始轮回罪业清净相未出现之前,努力地忏悔防护。关于净罪相的内容,系出自《准提陀罗尼经》,大家可以去参阅一下《菩提道次第广论》中所引的文字[6]。我们每天晚上临睡前,应配合“金刚萨埵修念”,诵二十一遍《百字明》;及配合念诵《堕忏》[7]做展礼等,努力忏悔。罪堕晨犯夜忏,夜犯晨忏,不与罪堕同行超过一整天。即便不修许多其它的法,专勤于此也未尝不可。若能忏悔现、后世一切痛苦根源——罪业的话,我们便能消除痛苦,证德也会自然地生起。
现世中罹患疾病等,是因为能感病痛的不善业已经成熟,所以想靠做经忏等强行灭除,往往并无效应。但是,做经忏的果会在将来别的时候成熟,所以我们不要因为经忏无效而生起邪见。(在生病等时做经忏),如同豆子已经在田里长成,然后再往田里播撒麦子试图消灭它们一样。果一旦成熟的话,我们便无计可施。因此我们应在受果之前忏罪,就像消灭种子那样。
忏悔能使小罪根本清净,重罪转弱,并使恶趣“定受业”代之以现世罹患大病等。总的说来,罪业无功德可言,但经过忏悔便能清净,也算是它的一种功德吧。所以没有一种罪是不能借忏悔来清净的,由于净罪程度的大小视忏罪的心、行强弱而定,所以我们应以强烈的追悔和防护心等来做。
有些修行者在现世屡遭不幸之事,这是事实,但也是极好的征兆。因为他们那些后世将受的恶业(如感生地狱等),已在现世成熟了。有些修行者经常遗失或丧失财产,这表明他们那些将感生饿鬼的恶业已在现世成熟了;相反,有些做恶者却似乎时来运转,例如得享高寿等等,但这是将前生修善留下的果,提前在现世中消耗殆尽的征兆。所以,他们将来只会堕入单纯领受痛苦之处。仲敦巴法王在后半生中,也示现身患麻疯病之相。所以,大家对这些情况不要有邪见,应对疾病等生起欢喜。
忏悔能清净我们的罪业,嗔恚则能摧毁我们的善根,这二者有极大的利害关系。此外当知,忏悔应具足四种对治力。关于“依止力”的认定,有人认为是忏悔境,本派则以“归依、发心”为依止力:正如在何处跌倒,就需在何处站起来。我们犯罪的对象不出佛和有情二种,所以也要依靠佛和有情来净罪,此即“归依”与“发心”,这二种修法前面已经解释过了。
“破坏力”即追悔心,有了追悔心,防护心也会跟着出现。为了使追悔心具有力量,我们应当明白业果的道理。譬如有三个人都吃了有毒的食物,其中一个人死了,一个人病了,另一人虽然还没有出现症状,但一定会极其懊悔,并多方设法的使毒物排出体外,而且今后再也不想吃这样的东西了。同样的,我与一切有情过去都造集了如毒的罪业,他们有的已经死后投生在恶趣里了,有的则为三毒痼疾所缠,行将堕入恶趣。而我因为也造了罪业,结果将与他们一样,所以应该对此生起追悔和防护之心。
作为“遮止罪恶力”的防护心应极为坚固才行,我们要认真的修,不要听了忏罪功德后,便不加注意,使防护罪恶的心松懈了。关于防护心的具体修法,对粗恶语等十分容易犯的罪业,如果说今后永不再犯,极有可能会成为妄语,可是又不能因此就不加以防护;因为缺乏防护心,将使四力不全。所以,能够完全戒除的罪,我们要下决心完全戒除。否则,就应当下决心在一年、一个月或一天中不犯。若能每天下决心断除,便有逐日能断的关要。像这样熟练之后,我们就能断除以前的恶习!这是我大宝师长所说的巧妙教授。
“遍行对治力”,也就是由追悔之门正做净罪的方法,主要有六种:(一) 诵如来名号;(二) 诵陀罗尼咒;(三) 诵经;(四) 修习空性;(五) 供养;(六) 修造佛像。我们可以根据情况,选择一种来修。不仅如是,凡是为了净罪目的而修的任何善业——包括念诵《六字大明咒》等,都是“遍行对治力”,而不一定要诵“发露、忏悔”这样的文句。所以,对我们出家人来讲,在我们走向辩经院时,如果将所有承受寒冷炎热的苦行视为净罪目的话,那么这些也就会成为净罪的因,但同时也需要具足四力。
上述六种之中,依止名号之类比较容易修。另外,按照先德的规矩,在念诵《堕忏》的同时,自做顶礼。《堕忏》本身明文叙述了全部四力。宗喀巴大师的事业广如虚空,也是因为由《三蕴经》之门勤做积福、净障等功德所致。《堕忏》与顶礼合修来做忏悔,是宗喀巴大师的宗风。洛札大成就者[8]也是以此法门来净障的,后来的所有智者成就师也都致力于此,大成就者洛桑南杰(善慧尊胜)亦称赞此法功效卓著。
就像能滋生高额利息的巨债一旦被免除,负债者极感轻松一
样;我们也应以轻松愉快的心情来修净罪之法。
那些想顶礼计数的人,应认真地思考“礼敬支”中所说的内容,但在“礼敬支”中,身敬礼只需合掌便可,实际的顶礼计数应放在“忏悔支”中做比较好。具体方法是:首先念三遍“变多咒”同时顶礼三次。然后配合《堕忏》继续顶礼。虽然《堕忏》诸尊已观在资粮田中,但此处为了郑重其事,特观从师长[9]心间放出三十四束光明:上下各十,左右各七。光端上有三十四个大象抬举的宝座,均饰以珍珠。因为动物中大象的力气最大,所以观想由大象来抬座有净罪力大的缘起关要。
三十五佛的身色、手帜多不相同[10],为了便于观想,我们可将他们分为五组,每组七尊,每组的身色和手帜分别与五部佛的一部相对应[11],即第一组七尊为“不动”,其余四组分别为“毗卢”、“宝生”、“无量光”和“不空成就”之相。第一组七尊中,有二尊例外:“释迦牟尼佛”仍为师长心间的那一尊;“龙自在王佛”颈部以上为白色,其余部分为蓝色,结“伏龙印”:双手握拳,二中指上竖相抵。这三十四尊佛应观在资粮田前面,略近自己之处。
《堕忏》念诵法中有三种不同的口授:第一种是从头念到尾计为一次;第二种是从大师“释迦牟尼佛”念到“须弥山王佛”算作一次,反覆地念诵这些名号;第三种是依次念诵各如来名号多次,例如一座中诵二十五遍《堕忏》的话,即念诵各如来名号二十五次。这第三种教授比较容易观想,也较容易思维各尊的功德。后二种念诵法中,在诵完如来名号之后,只需念一遍“如是等十方”作为结束即可。
念诵这些如来的名号有许多功德,大家可以去阅读一下《堕忏大疏》[12]等以求定解。如果在三十五佛名号之上,再加诵“如来七兄弟”[13]名号的话,据说在此末法时代较易满我们的愿。因为我们都希望能速得加持和功德,所以应当加诵“如来七兄弟”名号并做顶礼。在《堕忏》原文中,本来并没有这么多“如来”的称谓,但因为不做赞叹直呼其名是不合适的,所以按照宗喀巴大师的规炬,在所有佛名前,我们都应冠以“如来”的尊称。
然后我们可诵《总忏悔文》[14]等,再转入“我由贪嗔痴增上”等正文。此颂表明:造罪的因是三毒;途径是身、口、意三门;体性为不善。“别悔除”意为按照三律仪各自的做法来忏悔,此时我们应回忆平时所造的那些罪业,然后认真忏悔。
随喜
第四支为随喜,由于随喜是菩萨的修法,所以对我们来讲比较难以实践,然而如果我们能好好地随喜的话,那就再没有比这个更为殊胜的积福方法了。
(帕绷喀大师接着讲了“穷人贤善”的故事:以前有个穷人名叫“贤善”,由于他对“净色王”为佛陀及其声闻弟子所做的供养心生随喜,结果他的功德比正做供养的“净色王”还要大。)
正如宗喀巴大师所说:
“不须劬劳积大福,随喜善事最殊胜。”[15]
我们不需劳动身口,只要舒服地坐着“随喜”,便能摄集无量资粮。以前“净色王”曾问佛,在统治王国的同时,修什么法最合适。佛答以修“随喜”、“发菩提心”和“回向”三法。因此,我们也要修没有嫉妒和竞争之心的随喜。
如果一个我们不喜欢的人做了什么善事的话,我们往往会出于嫉妒而说这样的话:“他不过是装装样子罢了,其实对谁都没有好处。”相反的,对我们这些出家人来说,假设隔壁寮房的人献了一次“百供”[16]、而我们能对此至心随喜的话,我们必定能获得如下相应的功德:如果对方的证悟层次比自己低,我们所获的功德便是对方的一倍;如果与对方证悟相同,我们所获功德便与对方相等;即便对方证悟层次比自己高,我们也能获得大约相当于对方一半的功德。试问还有比“随喜”更有利可图的修法吗?
如果我们对佛菩萨等先贤的事业心生随喜,由于心量高低悬殊的关系,我们大约能获得相当于他们十分之一的功德。我们就是穷尽一生力行善事,也难敌初地菩萨一天所积善根的一小部分,佛的善根就更不必说了。但如果我们能对他们的事业心生随喜的话,便能获得大约一半的功德。所以,这是一种只需一动念便能摄集广大资粮的巧妙方法。
在此中部地区(前藏),由于圣教极为兴盛,所以礼供、旋绕、斋戒、修行及学法的人很多。如果我们能对之随喜,将获得极大的善根。根据师长的规矩,此处应对诸佛最初发心等事业,印藏诸大智者成就师的事业,以及包括隔壁邻居诵经以上的一切善业依次随喜。
此外,随喜可以分成二种修法:对自己的善业修随喜;对他人的善业修随喜。第一种又可分成二部分:比量随喜前世之善;现量随喜今生之善。
比量随喜前世之善:首先,我们应该注意到今生中我们已获得善妙所依身,具备了修法的顺缘等事实,随后我们应当不断地思维:“这是因为我前生中能持戒、布施、修忍辱等所致,真是太好了!”总的来说,因为我们前生在成办久远目标方面没有失误,所以才会有现在这样的圆满暇满身。至于将来会受生在哪里?比丘们,你们现在问问自己就可以知道!有位古德曾说:
“前世宝生赐,现在宝人身。
现在比丘宝,勿堕后世崖!”
所以,检查一下自己现在的行为,即可知道我们后世将生在何处,没有必要去找有神通的人占卜、打卦。现量随喜今生之善:即通过回忆自己平素亲身所做的那些念诵、布施、供斋、闻思,在大殿及辩经院中所做的苦行,以及持戒不犯等等而生起欢喜心,此时应远离骄慢,如果起慢心,反将使我们的善根减小。
如果你喜欢记帐的话,应当时常算算自己的善业。我们大都喜欢计算自己有多少钱物等,但钱再多,充其量也不过能带来现世的少许快乐罢了;而如果善根增长,便能给予你从人天妙身直到佛位的无穷快乐。相对的,因为罪业能把你带到离地面许多由旬之下的“金刚地狱”等地方,所以也应该算算这笔帐(帕绷喀大师接着谈了以前格西奔用黑白石子计算善恶业的故事)。所以,我们宁可现在自己给自己算一笔帐,也不要将来在阎罗面前算总帐时无话可说。
第二,对他人的善业修随喜。我们可以随喜仇敌的善业、亲友的善业、非仇非亲者的善业;也可以随喜五种补特伽罗[17]的善业;或是通过阅读大德的传记,对他们的事业至心随喜。
随喜他人的善业能生起新的福德,随喜自己的善业能使自己已有的福德增长,杰·贡唐巴[18]说:
“若欲安睡积大福,便应修习随喜法。”
由于我们生活在藏地这个佛法兴盛的地方,所以我们在行、住、坐、卧间,都可以因为听到他人的善事而修习随喜。
在菩萨随喜的因中,必然有利他之心。譬如,做父亲的有责任要解决全家的温饱问题,但当他的长子有办法自己解决这些问题的话,那个父亲将会对他感到特别的高兴。所以,菩萨的随喜法与一般的稍有不同。
劝转法*轮
第五支为劝转法*轮。大师成佛后,在最初的七天七夜中未转法*轮。后来,如经中说:
“因诸异生信梵天,故由彼请转法*轮。”[19]
经过梵天的启请,佛才为“最初五弟子”说四谛法*轮。佛对“五弟子”说了三次四谛,共计十二异门,此为转“教法*轮”;经由转“教法*轮”,“阿若侨陈如”首先证得阿罗汉果,其他四人证得预流果,此为在化机心中转或证得“证法*轮”。“证法*轮”的获得依赖于“教法*轮”,而“教法*轮”又依赖于劝请,所以就有了“劝转法*轮”这一支。
(此处,帕绷喀大师引用《俱舍论》中“于中唯见道,说名为法*轮”等文,做了一段插叙。)
劝转法*轮时,如果我们有曼荼罗的话,可以在曼荼罗上设置九堆,观为千辐金轮而做奉献。然后劝请,信解自己成为大梵天王,放出无数相同的梵天,到十方佛刹诸佛面前敬献金轮。不行的话,可观与资粮田诸尊相同之数;再不行的话,就只观一个。
[1]共有五种:1、杀母;2、杀父;3、杀阿罗汉;4、破僧伽轮;5、恶心出佛身血。凡造此种业者死后即堕无间地狱,故名。
[2]业分决定受与不决定受两种。决定受业,是指做了之后必将受果的业,依照受果的时间,分:1、现法受;2、顺生受;3、顺后受。不决定受业则受果与否不定。参见《菩提道次第广论》卷五。
[3]原文为一万八千一百八十四倍,这与2的14次方所得出的结果不同。
[4]比丘十三资具之一。长五肘,宽二肘,穿于下衣之内部。
[5]密宗根本堕第二条:“藐视佛制学处”。
[6]《菩提道次第广论》卷五。《准提陀罗尼》中所说的净罪相为:1、若于梦中梦吐恶食;2、饮乳酪等,及吐乳酪等;3、见出日、月;4、游行虚空;5、制伏猛火及诸水牛、黑人;6、见比丘、比丘尼僧众;7、登出乳树、象、牛王、狮子座及微妙宫;8、听闻说法。
[7]其正式名称为《大乘三蕴经》,该经摘自《邬波离请问经》,宝积部。所谓“三蕴”是指:1、惭悔;2、随喜;3、回向。
[8]即南喀坚赞。
[9]资粮田主尊。
[10]参见《菩萨堕忏释》,龙猛造。
[11]五部佛自“不动”始,身色分别为:蓝、白、黄、红、绿;手帜(手中所执法器、标帜)分别为:杵、轮、宝、莲、剑。
[12]《菩萨堕忏大疏·见者获益》,雍增·耶协坚赞造。
[13]即“药师七佛”:1、善名普宣吉祥王佛:2、宝月莲华善严智威音王佛;3、妙金无垢宝光禁行成就佛;4、无忧最胜吉祥佛;5、法音海声佛;6、法海胜慧游戏神通王佛;7、药师琉璃光王佛。(译自藏文,与旧译稍异)
[14]圣马鸣造。
[15]引自《证道歌》。
[16]灯、花、香、水等每种供品数量均为一百的大供养。
[17]1、佛;2、菩萨;3、缘觉阿罗汉;4、有学与无学声闻;5、凡夫。·
[18]法名为贡却丹贝准美(宝教灯,1762~1823)。
[19]引自《广大游戏经》。 -
第 19 楼 / 供却加
- 时间: 2021-10-25 23:18第六天 加行法之三 (第五、六加行) (第二部分)
请不入涅槃
第六支为请不入涅槃。经中说:“佛不入涅槃”,总的来讲,佛是不会入涅槃的,正法也不会消亡,但因为殊胜化身要示现涅槃相,所以我们仍需劝请他们不入涅槃。
不做这样的劝请是极大的错误!就像佛陀临涅槃时,曾对阿难说:由于如来久习“四无畏”和“四神足”,并获得如同金刚般坚固的身躯,所以如果佛同意的话,他能住世一劫或一劫以上。但因为阿难被魔所加持,没有及时理解佛陀的意思去做劝请,导致佛陀于八十岁时示涅槃相。所以劝请不要错过时机是极为重要的。
此处可在曼荼罗上设置五堆,观想为金刚座[1]。然后奉献与资粮田诸尊数相同的宝座,融入资粮田座中。如果观想困难的话,只献一个宝座也可以。
“劝转法*轮”和“请不入涅槃”两支中,都应信解师长同意你所做的请求。
回向
第七支为回向。最后的“回向”十分重要,这与“纠正动机”二件事,在噶当修心典籍中,称之为“初后修二事”[2]。
“回向”与“发愿”的区别为:“发愿”能包括“回向”[3],回向需要有可回向之物。
回向有六个方面:(一) 以何回向?善根;(二) 为何回向?为令善根永不竭尽;(三) 回向何所?无上菩提;(四) 回向何事?为利益一切有情;(五) 以何方法?《现观庄严论》中说:“有方便无相”,以三轮无所缘等方便、智慧双运之心回向,破除对所回向物的实执;(六) 回向体性,即希求善根永不竭尽而将善根转为圆满菩提之思(心所)。
发愿的力量是很大的,例如:我们现在能够听到正法,那是因为大师佛陀的愿力所致;舍利弗能成为“智慧第一”,也是因为他以前发愿的力量。
善业如马,发愿如辔。正如金、银等材料是造成佛像、还是造成器皿,全依赖于工匠的做法一般:善业的结果是好、是坏,也依赖于回向发愿。例如:过去有个人,具有大力善根,本来能受生为“六事”[4]婆罗门,但因为临终前看见一头漂亮的大象而生起贪爱,从而受生为帝释的座骑——大象“善住”。我也是因为年轻时,只顾发“最上大宝圣教未普及”等等这样的愿,致使现在没完没了地讲经说法,那时候没有发愿在寂静的山林中一心专修,真是太可惜了!
我们千万不要为了现世快乐的目的而发愿回向。
如果我们不做回向的话,善根就会被嗔恚所摧毁。《入行论》中说:
“千劫所修集,布施供佛等,
一切诸善行,一嗔恚能坏。”
嗔恚能摧毁千劫善根。《入行论》中说:
“若有嗔恚诸佛子,百劫所修施戒福,
一刹那顷能顿坏,故无他罪胜不忍。”
说是能坏百劫所积善根。所坏善根的多寡有百劫和千劫之分,是因为能嗔之人和所嗔之境二者的证悟高低有别:如果是非菩萨嗔恚菩萨的话,即坏千劫中所积善根;如果是大力菩萨嗔恚力弱菩萨的话,即坏百劫中所积善根。
避免善根被嗔恚摧毁的方法,如《慧海请问经》中所说:
“犹如滴水落海中,海水未竭彼无尽,
如是回向菩提善,未获菩提亦无穷。”
我们所拥有的善根,就像一滴水,如果将它回向,让它与犹如大海般的佛菩萨善根混和在一起的话,那么我们的善根在未获菩提以前都将永不竭尽(帕绷喀大师又举了二个邮差将糌粑混在一起的例子[6]。)虽然现在流通的经中没有上述这段文字,但佛所说的经有很多,想必另有一部经也称为《慧海请问经》。
至于如何回向,经中说:“令与一切有情共”,及《现观庄严论》中说:“殊胜遍回向,不颠倒体性”等,破除实执为殊胜回向。
将善根回向圆满菩提,虽然也可以像一般人所理解的那样,心想:“为了利他,愿此善根成为获得圆满菩提之因。”但另有一种修法更为切要,即令我们的善根“与一切有情共”,也就是将我们的善根融合于诸佛广大利他事业的无尽善根之中,或是作为诸佛菩萨利他事业的助缘,奉献给诸佛菩萨,由此愿我们的善根,成为将一切众生安置于圆满菩提的因。
《经庄严论》中说:
“诸坚固回向[7],具足希求思。”
如前所说,回向是一种令善根无尽的思心所。关于“回向见证者”,我们应请求师长与佛菩萨作为我们的回向见证人,就像向朋友求援一样。“集密”修法中,在收摄曼荼罗之前先做发愿,也是请做见证之意。所以,尽管我们的善根很微弱,但如果将之回向为圆满菩提因的话,我们的善根在未获菩提前就永远不会竭尽。
回向善根有三种方法:(一) 回向自他相续中佛教增长;(二) 回向一切生中善知识摄受;(三) 回向获得圆满菩提,这三大回向可任选其一。例如,“恒河沙数菩萨愿”[8]为受持正法之愿,回向圣教增长。因为正法由教圣教和证圣教二者构成,所以,这种愿即是回向善根成为教、证二者增长之因;“敬礼供养悔露罪”[9]等为回向获得圆满菩提;由于因——受持正法与果——获得圆满菩提二者均依赖于善知识摄受方能实现,所以也可回向师长摄受,如“无上大师之圣教”[10]等。所以,这三种我们可任选其一来回向。
“少分善”有谦逊、戒除骄傲之意;“尽我所积”意为所造集的一切善业;“一切回向大菩提”意为将这些善根均回向获得圆满菩提。
为因回向与为果回向没有区别,就像乞讨因位的青稞与乞讨果位的糌粑没有区别一样。但在不知道怎样来做回向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念诵“文殊勇士如实知”[11]等来回向,三世诸佛都称这是最殊胜的发愿并这样来做,因为这二个偈颂中,包括了无数像文殊和普贤等那样的大菩萨做回向的菩萨愿内容。此外,我们应该以助伴“无所缘见”来摄持。
七支作为三毒的对治情况如下:“礼敬”对治我慢;“供养”对治悭吝;“忏悔”对治三毒;“随喜”对治嫉妒;“劝转法轮”对治谤法;“请不入涅槃”对治轻毁师长;“回向”对治嗔恚。
七支也可以包括在积、净、增三事中:前四支半为积福;忏悔为净罪;随喜的一部分和回向为增长善根。
殊胜怙主达波大宝师长的口授中,说七支各有所感之果:“敬礼”能成就佛的顶髻,如前已述;“供养”能成就受用虚空藏[12];“忏悔”能断尽二障;“随喜”能成就见皆合意之身;“劝转法轮”能成就梵音之语;“请不入涅槃”能成就“寿持明”[13]或获得金刚身;“回向”能成就佛的总体功德。这些说法不见于其
它书中。
祈祷曼荼罗
其次供“祈祷曼荼罗”,共有二派:一派将之归于上面的第五加行中;另一派则说是属于下面的第六加行,前一种说法是师长的规矩传承。
正如对国王有要事相求,我们应该先献上厚礼一样;因为我们将向资粮田请求极为重要的三件事,所以也应该先供曼荼罗。三大事并不是指长寿、无病等自利的要求,而是指这样三件事:(一) 断除不敬善知识等颠倒心;(二) 生起一切不颠倒心;(三) 息灭外、内障碍。如果与密法合起来讲的话,祈祷文可改为:“从不恭敬善知识起,乃至明、增、得三微细二相所有一切颠倒心,加持速灭。”我想本加行法中,也可加入这些密法的内容。据说,一切与修法有关的内容,无不包括在这三件事中。
关于“障碍”,修法的外障碍:包括国王不如法治国、战争等;内障碍,包括患病等;秘密障碍,为不信受正法、顽固不化等。按照规矩,在每件事后,我们都应加诵“启请加持”。
第六加行:如教授启请决定令与自心和合
如前已述,我们心中能生起证德的最好方法,是视师长与本尊无别而做祈祷。因为我们心中证悟的生起,依赖于佛菩萨的加持,而加持又依赖于祈祷。
(帕绷喀大师指出:虽然有许多不同的祈祷文,但因为“无等向导大师薄伽梵”[14]等具有极大的加持力,所以如果不念诵此文的话,将是件十分可惜的事。祈祷广行派和深见派二派之首的大师佛陀时,分别称大师为“无等向导”和“无等善说”,这是配合深、广道分别赞佛为“悲圆满”和“智圆满”来说的,因为释迦佛曾赞叹“缘起说”为无等善说等等。)
正如有要事请求大官,需要面子大的人代请一样,我们观想前方现平日所见之相的根本师长,分出一模一样的一个化身,安住在自己顶上,像领经师一样,与自己一起向佛菩萨祈请。“吉祥根本大宝师长尊:......伏请赐予身语意悉地。”此颂念第一遍时,想师长分身降临自己头顶;念第二遍时,观从师长身中降甘露净罪,并分身融入自己。
《文殊口授》加行法中各颂第四句没有念二遍的规炬,《坦途》、《捷径》加行法中各颂末句均诵二遍。第一遍:祈祷根本师长时,信解净治心中生起深、广二道的不顺品;祈祷广大行派师长和甚深见派师长时,信解分别净治心中生起广大道和甚深道的不顺品。第二遍:信解从各位师长身中分身融入自己,由此生起甚深、广大相应的证德。
由于宗喀巴大师原著《道次第传承师长启请·开胜道门》中“瑜伽自在吉祥贡巴瓦......”等噶当“道次第派”,紧接在广行派师长之后,有人或许以为他们是广行派,其实不然。札果堪钦的祈祷文,在“具有甚深广大正法故”等后面,紧接着说“成就大自在者尸罗燃”等,似乎二派是合在一起的;其实也并非如此。按照教授,正确的念诵方法应该是:由于到阿底峡尊者这一代深、广传承合流,所以广行派传承念到阿底峡尊者为止,不包括以后的噶当派;深见派传承也念到阿底峡尊者和仲敦巴父子为止。然后按弟子年龄长幼排列:贡巴瓦最老,所以先念噶当“道次第派”传承,诵至南喀坚赞(虚空幢);其次为“教典派”传承,从博多瓦念到却嘉桑波(法依贤);其次为“教授派”传承,从京俄·楚臣拔(尸罗燃)念到南喀坚赞(虚空幢)。从这里开始,三种传承合流,所以只念宗喀巴大师一尊的祈祷文,选用“缘悲颂”是因为它加持力特别。因此,在资粮田中,围绕弥勒、文殊的见、行派传承师长也都到阿底峡尊者和仲敦巴为止。围绕贡巴瓦的内邬素巴等七位“道次第派”师长,均应观想在见、行二派之前,如寺院中的班级聚会。“道次第派”的左侧或右侧,观“教典派”师长,博朵瓦周围有九师围绕;“道次第派”的右侧或左侧,观“教授派”师长,京俄瓦周围有七师围绕;在这三派之前,观宗喀巴大师,大师左右二侧,依次排列新噶当派众师长。[15]
此传承师长祈祷文言简意赅,每四句中概要地介绍了各位师长的生平。如果我们了解诸师生平的话,在此应加以回忆,并生起随喜和随学之念。在诵末句第二遍时,想自己也获得了各位师长生平所成就的教、证功德。按照规矩,最后应加上“愿于吉祥师长行”[16]等一颂。
祈祷结束后,假如我们不准备另外做“道次第速修”[17]等,在此可以念诵《功德之基》[18]作为代替;如果另做的话,就不必念诵此文,接着收摄资粮田便可。
收摄资粮田
观想“师长金刚持”心间放光,照亮资粮田其他各尊。接着如镜面上呵气后收摄状,从四大天王开始,从下往上依次(化光)收入四瓣莲花上的四本尊[19],四本尊(也化光)收入金刚持心间。然后,深见派众师长收入“文殊”;广行派众师长收入“弥勒”;加持派众师长收入“金刚持”;结过法缘众师长收入“现通常所见相的根本师长”。此时,我们应对此五尊观想明了,心想:“我是有缘能亲见佛菩萨之人!”
然后弥勒、文殊二尊化光融入主尊,金刚持则作为智慧萨埵融入。中央现通常所见相的根本师长如果化光的话,将有损于缘起关要,所以不论根本师长是否住世,均不化光,而如麦粒嵌入酥油般,融入主尊心间金刚持。狮座与满愿树融入主尊莲座。主尊化光融入自己顶上师长,主尊的莲座也随之融入顶上师长的莲座。
观顶上师长为大师释迦牟尼相,视其为总摄一切归依处体性,略供七支及曼荼罗。然后,就像在同一个地方猛力钉橛一样,我们向师长独尊祈祷,做“安橛启请”。我们不要频繁地改换祈祷的对象,以为这样会得到什么好处,祈祷境太多反而成不了事。此处由总摄三宝与归依处之门祈祷师长。这一“四身体性”祈祷文系出自《甘丹变化经函》,所以有很大的加持力。此颂每一句的字数均应一致,不要念成长短不一的样子(藏文举例略)。在学“修心——自他相换”的时候,因为“圣观自在”是大悲本尊,所以此处我们可以改念成:“具足四身体性师长尊,师长观自在前我启请”。依次类推,我们在修“正见”时,可改念成“师长妙吉祥前我启请”。
以上所说的加行部分,从最初的依止善知识法到最后的止观之间均适用。在正修各种所缘类时,师长安住于自己顶上不做收摄。如果所缘境不清晰的话,应重新向师长献曼荼罗和祈祷。
丁二、如何修正行
从这里开始,我们应当修正行。首先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菩提道次第广论》、《菩提道次第略论》、《坦途》,《捷径》等来修心。
在修习各种所缘类前,先做生起当前这一类证德的祈祷,并观想从师长身中降五色甘露流,清除妨碍生起当前这一类所缘的障碍,而在心中生起当前这一类所缘的道。
“安橛启请”——末句“能仁金刚持前我启请”——以上的加行法,均适用于下面所说的一切所缘类。随后按照《坦途》中所说的祈祷,即:“我与一切母亲有情,在轮回中长时受生、领受种种猛利大苦”等等。修上士道时,应略去“在轮回中长时受生”数语[20]。
然后开始修正行。所谓“修”者,是指将我们的心与某一所缘相结合,令心惯熟于此。例如,将不信善知识之心转而与信心相结合,令心惯熟于信心等。所以,修的目的是为了控制自心。确切地说,是为了将自心从烦恼的控制下摆脱出来,而与所缘相结合。这里面有二种修法:“观察修”和“止住修”。
所谓“观察修”,是指广泛的应用教、理,喻、因等进行思维而修。为了便于大家理解,我换个角度来讲:其实我们平时就一直在做“观察修”,但是修的内容却错了,因为我们修的是三毒!以嗔恚为例,如果我们不首先去想某某仇人的话,嗔恚是生不起来的。但一旦想到某某仇人时,我们通常会不断地想下去:“此人去年曾对我说过什么样的话,做过什么样的事,又怎样地侮辱我,最后那人又以什么样的眼神看我。”像这样,我们会越想越生气,脸也变红了,拳头也捏得出了汗。这时候,如果那个仇人出现在眼前的话,我们会毫无疑问的一拳打在那人的头上!这就是能生起嗔恚的“观察修”。贪欲等其它烦恼也一样。
我们在辩论时的思维,如果不是单纯只为了想击败对手,而能平心静气地围绕某一论题,从各方面进行观察分析的话,就是这里所说的“观察修”。
我们都是“大修行者”,但与真正的大修行者不同,我们只对烦恼三毒做“观察修”,所以成就地狱等的速度比别人快,将很快就到达一切山谷红如映红宝的险恶世界[21]。因此我们应以观察暇满是什么?为什么说暇满难得?暇满是如何利大等等,来代替对无益之事的观察修。
在对每一科获得定解之后,我们就应专修暇满、利大、难得等各科。如将碱与盐随便混放在一起,不按先后次第地随意挑选所缘来修,以为只要修的是正法就没有过失,这种修法是错误的。万一养成恶习的话,将对我们形成极大的障碍:因为这是种导致沉没、掉举的有过修法,所以会使我们一生的善行都染上过失。
如果养成这种恶习,我们将永远无法肯定地说:“我在修这个所缘”,所以应当避免开这种恶习。以“死无常”为例,我们可以使用与“死无常”有关的教、理、喻、因,再加上别的相关内容来修,最简单的,如“听说今天村里某个人去世了”等等。
此外,我们当以师长所说的教授为基础,在此之上再增添其它有关内容,甚至“擦康[22]”内的一纸散页,都可以作为补充来修。如果我们从多方面对所缘加以思维,便较容易生起证悟,就像前面所说的从多方面思维而生起嗔恚一样[23]。
所以,奢摩他之前的一切修法是“观察修”,奢摩他成就之后的心一境性等是“止住修”。
(帕绷喀大师最后提到,有些人称“止住修”为孤萨黎[24]修法,“观察修”为班智达修法;又说“观察修”能损害“止住修”等等,那都是不合理的。)
[1]饰有交杵图案的法座。
[2]出自《修心七义论》。
[3]“回向”却不能包括“发愿”。
[4]婆罗门种姓应尽的六项职责:1、诵习吠陀;2、教授吠陀;3、祭祀;4、为他祭祀;5、供养;6、纳受供养。
[5]出自《菩提道次第广论》结尾回向文,另请参见附录《有缘颈严》。
[6]《加行法有缘颈严甚深引导教授师长口授·降利乐雨》中记载帕绷喀大师的话说“:以前有两个人结伴同行,其中一人有一口袋白面糌耙,另一人仅有少许黑豆糌耙粉,他们决定将糌耙混合起来一起分享。某日,白面糌粑的主人说‘:现在你那份糌粑快吃完了吧!’另一人答道:‘不会吧,让我们来看一看。’打开一看,结果发现在白面糌粑之中仍有零星的黑豆糌耙粉,那人说:‘瞧,我那份还没有吃完!’于是白面糌耙的主人只好继续让那人分享他的白面糌粑;同样的,我们所做的善业少如黑豆糌粑粉,但如果将之与类似白面糌耙的广大总体善业混合起来、作为圆满菩提之因的话,那么在未获菩提之前,我们的善业将永不竭尽!”
[7]梵文与藏译本原文为“发愿”,因有时可与“回向”通用,所以帕绷喀大师在此改作“回向”。
[8]出自《证道歌》。全文为“:恒河沙数菩萨愿,受持正法愿内摄,如是说故诸善根,悉皆回向弘佛教。”
[9]出自《普贤行愿品》。全文为:“敬礼供养悔露罪,随喜劝转请住世,尽我所积少分善,一切回向大菩提。”
[10]出处不详。全文为:“无上大师之圣教,如今值遇乃师恩,是故回向愿众生,悉为善士听摄受。”
[11]出自《普贤行愿品》。
[12]财富受用永无竭尽的成就。
[13]长生不死的成就。
[14]指宗喀巴大师所著的《道次第传承师长启请·开胜道门》一文。
[15]参见本书附录《供养师长仪轨资粮田图解》。
[16]处不详。全文为:“愿于吉祥师长行,不生刹那之邪见,于彼事业起信敬,师长加持速趣入!”
[17]《加行法有缘颈严甚深引导教授师长口授·降利乐雨》中记载帕绷喀大师的话说:“速修之意,是指在未发起道次第证德的情况下,心里依次忆念各所缘,如同登上山顶指点河山。”
[18]出自《道次第传承师长启请·开胜道门》。
[19]即“金刚怖畏”“、集密”“、总摄轮“、”喜金刚“四尊。
[20]因为菩萨不应畏惧在轮回中长时受生利益有情故。
[21]指地狱。
[22]参见第三天[11]注释:藏地用于存放废弃不用的佛教法物的建筑。
[23]另请参见本书附录《菩提道次第体验引导修法教授》。
[24]孤萨黎意为“具善”,是指遮离一切外事、一心内修之人;班智达意为“学者”,是指博学多闻之人。 -
第 20 楼 / 供却加
- 时间: 2021-11-03 21:16第七天 依止善知识 —— 道之根本 (第一部分)
(嘉杰·帕绷喀仁波切引用寂天大菩萨的话,作为第七天开示的开场白:)
“依此人身舟,能渡大苦海。
此舟难再获,愚者莫贪睡!”[1]
我们现在所获得的清净人身,如同能够横渡轮回大海的舟船,所以不要贪著未死之前的那些短暂的快乐,而应去追求一种能利益今后一切生的远大目标。不然的话,今后恐难再得这种像舟船一样能救渡我们出大苦海的人身。因此,我们现在应该利用这个机会去实现这一远大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必须了解怎样去实现它的方法,所以先纠正听法动机来闻法:
“为了利益一切母亲有情,我应获得正等觉位,为此我来听受三士道次第甚深引导,然后去认真地实修。”
(帕绷喀大师接着列举了以前讲述过的那些科判。)
第四大科,“如何正以教授引导弟子之次第”有二部分:一是“道之根本依止知识之理”;二是“既依止已如何修心之次第”。今天,我将从依止知识法开始讲起。
讲“加行法”本来包含复讲在内需要讲四次,我现在无法这样来讲,但从依止知识法开始的正行引导,仍然需要重复四次。你们日后若传法,也必需遵照这一规矩。
世俗上那些用眼睛看就可以学会的职业,如木工、雕塑佛像的工匠等,初学时犹需依靠师傅的教授,更何况是能实现利益今生来世这一远大目标的成佛之道?我们想要了解此中的情况,岂有不依靠善知识之理!
有些人以为只要自己看看经书就行了,可以不需要师长。这种想法是不对的,我们必须要依止一位具足德相的善知识。譬如,在我们准备动身去印度等地之前,必须先请教某位向导,这位向导不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充任的,他应该曾经去过那里,有这种经验的人方可引导我们;同样的,为我们开示菩提道的善知识,也必须能为我们指引成佛的道路才行。如果随便依止而碰上恶友的话,那将走入歧途。所以最初的依止知识法极为重要,宗喀巴大师称之为“道之根本”,是具有深刻含义的。
最初依止知识法分四个方面:(戊一) 依止知识利益;(戊二) 不依止与不如法依止之过患;(戊三) 意乐依止法;(戊四) 加行依止法。
戊一、依止知识利益
我们必须先思维依止的利益和不依止的过患,只有这样我们才会生起强有力的依止欲。关于依止知识的利益,我依据师长的口传,根据《捷径》来讲,共分八节:
己一、近得佛位
依照我的依怙主——达波大宝师长的口传,此节又分二小节来作引导:(一) 实修师长所示教诫故近得佛位;(二) 供养恭敬师长故近得佛位。
(一)实修师长所示教诫故近得佛位
总而言之,使修行者能向佛位接近者,乃是依止善知识所产生的功德。某些人在一生当中,便能获得依靠其它法需要修无数大劫才能获得的那些地道,即是他们如理依止善知识的结果。无上密宗的速疾特点,也是因为以“师长瑜伽”为道之生命而得到体现的,例如杰·密勒日巴等祖师的行传。
(随后帕绷喀大师引述“大恩刹那能赐给”及“大悲刹那能赐给”[2]等颂文,并解释说:如果我们如理依止师长的话,仰赖师长的恩德和悲心,能于刹那间赐予我们大乐界法身位。所谓“刹那”,这里是指浊世短暂的一生。人的寿命,相对于下界地狱和上界天的寿量来讲,短暂如一刹那般。为了说明这个问题,大师又讲了无著上生兜率天的故事[3]。不仅如此,相对于轮回的前后边际来讲,人的一生也短暂如一刹那。)
如果不如理依止师长的话,就算我们修像无上密宗等那样高深的法,也是生不起丝毫地道证德的。反之,如能妥善了知依止法的话,即便需要多劫才能修成的双运位,我们也能很快地得到。如《道次第甘露藏》中说:
“多劫海中难勤修,仍极难得大双运,
然说若依师长力,浊世短寿亦易成。”
就是在显教中,如果依止师长方面做得特别出色,也能迅速地完成修道。(帕绷喀大师接着讲了常啼菩萨的行传,而后又继续说)当我们见到佛时,多半会以“我见到高于师长的佛”而感到满足。但常啼却不是这样,他虽然已亲见无量诸佛,却仍不满足,继续寻访师长。他的这种做法深得要领:如果遇不到与自己有前世因缘的师长,任何人都无法对自己有大的利益。当时,虽然常啼有帝释赠予的珍宝可以供养,但为了圆满大力资粮的缘故,仍以割肉、洒血等方式来敬事法圣大师[4]。起初,常啼在亲见诸佛时,已得“法流三摩地”。为大乘“大资粮道行者”[5]。当他遇见法圣为之说法后,顿登八地获“无生法忍”[6]。他能这样迅速地完成修道,是因为他的依师法无与伦比。否则在不净七地[7]中,通常需要圆满无数大劫的资粮方能获得八地。
所以说,趣向佛位是快还是慢,取决于我们的依师法是如理还是不如理。我们能依止师长的话,即使师长只开示一项教授,而我们只修那么一项教授,也一样能如其所修而接近佛位。当然,依止一位开示全圆道的师长,要比依止一位仅能引导下士道的师长,进步快得多。如果弟子这方面能刻苦耐劳、是可造之器,又遇到能开示全圆道师长,成佛便如随手即可塑造之物,毫不困难。帕荡巴说:
“师随所欲皆可导,信敬为酬定日瓦。”[8]
又如龙猛所说:
“若人堕自须弥顶,虽不愿堕亦必堕;
若得师恩利益教,不欲解脱亦解脱。”[9]
当某人从高山顶上往下堕落时,纵然不愿意下堕也无法返回原处;同样的,如果我们能如理依师而得到师长引导的话,纵然不想解脱也必将得到解脱。反之,如果我们不依止师长,那是无法获得丝毫修道进步的。
(二)供养恭敬师长故近得佛位
为了成佛,我们必须积集无量资粮,而最容易积集这样广大资粮的方法,莫过于供养师长。在许多密续和论典中,都说供养师长一毛孔的功德,要胜过供养十方一切佛菩萨,例如说:
“师长一毛孔,胜过十方佛,
及菩萨福德,是故供师长,
诸佛菩萨见。”[10]
萨迦班智达也说:
“于千劫中修显教,布施头足手财福,
此师长道刹那摄,故应侍奉修喜悦。”[11]
千劫中布施头、手、足等所致的广大资粮,我们只需做一件能取悦师长的小事便能积集。资粮圆满愈快,距离佛位也就愈近。就供养的对象来说,畜生、人、声闻、缘觉、菩萨、一切佛、诸位师长,后者均比前者来得力大。以前格西堆陇巴[12]曾说:“邀请堆陇一切僧众赴宴供养,不如施食于洛巴[13]的狗福德大。”据说他总是将零碎的食物积攒起来,包括碗内剩下的酥油汁,留给他师长洛巴的狗吃。密续中说:
“较供三世一切佛,供师一毛孔为胜。”[14]
这里所谓的“毛孔”不是真的指师长身上的毛孔,而是指师长的座骑、家犬和仆役等。
己二、令诸佛欢喜
此节中有二种思维法:(一) 满诸佛愿故令生欢喜;(二) 住师长身受供养故令生欢喜。
(一)满诸佛愿故令生欢喜
十方诸佛虽然都乐意为我们说法,但不要说是受用身,即便是业净凡夫可见的殊胜化身,我们连亲见的缘分都没有,更别说要见诸佛真身现前为我们说法了。因此,诸佛必须显现符合我们缘份之身才能为我们说法。为此,十方诸佛为了我的缘故,变化成师长前来,就像现在各大寺派遣代表一样。我们若能如理依止师长的话,诸佛将洞察这一切并感到喜悦。这一情况如《甘露藏》中所说:
“如理依止善士时,此时速疾离三有,
犹如母见子受益,无余佛陀至心喜。”
诸佛就像悲悯独子的母亲一样,他们的一切所做,全是为了将我们从轮回和恶趣的痛苦中解救出来。所以,当我们能如理依止一切幸福安乐的根本——师长——时,诸佛见到自己的愿望已经实现,因而感到喜悦。
(二) 住师长身受供养故令生欢喜
如果我们未能如理依师,那么再怎么供佛,他们也是不会高兴的。反之,若能如理依止的话,如《文殊口授》[15]中所说:
“诸具此义者,我当住彼身,
受余行者供,由彼令欢喜,
能净其业障。”
诸佛不请自来,住在师长身中,高兴地接受我们所献的供养。所以,供养诸佛菩萨,只有献供的功德而无欢喜纳受的功德;供养师长,则有献供和欢喜二种功德。
己三、魔与恶友不能加害
经中说:如理依止善知识者能增长大福德。由于行者的福德增长,所以魔与恶友不能为害。《广大游戏经》中说:
“具福之人满众愿,摧魔速获大菩提。”
另一部经中说:
“于诸具福人,天或魔类众,不能作中断。”
己四、一切烦恼恶行自然遮止
依止善知识,我们便能正确了解何者应舍、何者应取,从而依法行事。不仅如此,那些坐在善知识跟前以及与师长生活在一起的人,也能自然而然地消灭恶行。《华严经》中说:“若诸菩萨为善知识所摄持者,诸业烦恼难以取胜。”《甘露藏》中也说:
“于彼恒敬依止者,诸惑恶行自然灭。”
己五、地道诸德辗转增长
以前,仲敦巴与阿麦·绛曲仁钦(觉宝)[16]二人认真地服侍觉窝,他们与一心专修的大瑜伽师贡巴瓦比较,看谁的证悟大,结果他们二人的证悟高于大瑜伽师。由此可见,如理依止师长是生起地道功德的最重要因素。
仲敦巴曾问阿底峡尊者:他在遇到尊者之前所修之法是否入道。尊者以神通观察后说道:“只有你为师长赛尊[17]所做的那些服侍,才算入道。”
你们中的一些人或许认为,以上所说只适用于坐在法座上说法的师长,例如授比丘戒的亲教师或授灌顶的金刚阿阇黎等。其实不然,对于在自己寮房中,与自己同吃、同作、同坐的教书老师,我们也应如理依止。
有一次,当阿底峡尊者生病而大便失禁时,仲敦巴不顾污秽,亲自用手舀取捧出室外。依此之力,他突然生起他心通,能知道大鹏鸟飞十八天所经的地区,包括蚂蚁在内一切有情的细微心理变化,而且现在名扬十方,被称为“噶当教法的大祖师”。阿底峡尊者在印、藏二地的事业广如虚空,也是完全得力于如理依止师长。所以当知,大德事业的广大与否,也取决于此。
洽域瓦·迅努沃(童光)依止京俄瓦十分如法,依教奉行。所以,当他有一天外出倾倒垃圾,返回登上第三级楼梯时,突然生起了“法流三摩地”。萨迦班智达最初向杰尊·札巴坚赞(名称幢)[18]请求讲述“师长瑜伽”修法时,札巴坚赞拒绝了,他说:“你只对我做叔父想而不做师长想。”后来札巴坚赞生病时,由于萨班认真地做了护理工作,札巴坚赞才将“师长瑜伽”赐给他。从那以后,萨班不再单纯地视他为叔父,而生起了真佛想,结果成为精通五明的班智达。赤钦·丹巴饶杰也是如此,当他经师患病时,赤钦悲痛欲绝,由于他妥善地做了护理工作,因而通达中观正见。普觉·昂旺强巴有一天费了很大周折,才将一包很重的干牛粪送到杰·珠康巴的住处,珠康巴赐给他一颅杯做过加持的陈年“内供”[19],昂旺强巴饮用后心相续受到了加持,从那之后,他时常生起不可抑制的厌离心。因此当知,地道证悟将依赖于此而得到极大的增长。《道次第甘露藏》中说:
“地道证德即生长。”
己六、一切生中不缺离善知识
博朵瓦在《蓝色小册》中说:
“故当多方观法缘,观后依止应敬师,
后不缺师为法性,诸业功不浪施故。”
我们若能如理依止善知识,此“造作等流果”将保证我们在今后一切生中不缺善知识。我们现在如能对某位普通凡夫善知识生起真佛想而如理依止的话,以后当能值遇像弥勒、文殊那样的师长,并从之听法。《甘露藏》中说:
“今生如理取悦师,其等流果于诸生,
值遇殊胜善知识,得闻圆满无误法。”
[1]引自《入行论》第七品。
[2]第一句见于许多密法仪轨的礼敬偈中,第二句出自《供养师长仪轨》。
[3]无著观修十二年亲见弥勒后,弥勒将他携往兜率天传法,虽然他只在天上停留不到一个上午的时间,但人间已过五十年。
[4]常啼先以出卖自身的肉来购买给法圣师长的供养,后以洒血来抑制说法场地飞扬的尘土。
[5]大乘资粮道分小、中、大三阶段。
[6]意为永断烦恼障解脱轮回。
[7]菩萨前七地中未断烦恼障,故称不净。
[8]引自《至尊荡巴桑杰教诫定日百颂》,定日瓦指定日地方的民众。
[9]引自《五次第论》。
[10]《捷径》称此颂出自《桑布札续》,其它释论均说不见于甘珠尔中。
[11]出处未详。
[12]法名为仁钦宁波(宝藏,1032~1116)。
[13]指堆陇巴的师长京俄瓦·楚臣跋。
[14]出处未详。
[15]《二次第真实性修法口授》,印度阿阇黎佛智造。
[16]1015~1077,噶当四瑜伽师之一。
[17]仲敦巴的第一位师长,仲敦巴自十九岁开始依止他,共十二年。
[18]1147~1216。
[19]密宗修法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