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樓主 / Amy Yi
- 時間: 2021-7-08 18:43
鄧麗君(1953年1月29日-1995年5月8日),出生於中國台灣省雲林縣褒忠鄉田洋村,祖籍河北省大名縣,中國台灣女歌手,在日本的20世紀70至80年代時,具有代表性的日語女歌手之一。
1967年,推出首張個人專輯,從而開始其歌唱生涯 [1] 。1969年,因演唱台灣首部連續劇《晶晶》的同名主題曲而在台灣成名。20世紀70年代初期,以《千言萬語》、《海韻》等作品打開香港及東南亞唱片市場。1974年,憑借日文歌曲《空港》獲得日本唱片大賞“新人賞”,並由此奠定其在日本的演藝事業基礎 [2] 。1976年,於香港利舞台舉行首次個人演唱會。1980年,當選台灣金鍾獎首位最佳女歌星。80年代初期,先後受邀於林肯中心、洛杉磯音樂中心、拉斯維加斯凱撒皇宮等地舉行演唱會。1983年,舉行華人歌手首次巡回演唱會,此後終止商業演出活動。1984至1986年間,先後以《つぐない》、《愛人》、《時の流れに身をまかせ》三曲三次獲得日本有線大賞和全日本有線放送大賞兩項日本音樂頒獎禮大獎的最高獎項。1987年起,呈半隱居狀態並淡出樂壇。
1995年5月8日,鄧麗君因支氣管哮喘發作於泰國清邁逝世 [3] ;同年香港十大中文金曲頒獎禮追認授予鄧麗君“金針獎” [4] ;全日本有線放送大賞、日本有線大賞、日本唱片大賞分別追認授予鄧麗君“特別功勞賞”。1996年,台灣金曲獎追認授予鄧麗君“特別貢獻獎”。2007年,鄧麗君成為日本古賀政男音樂博物館“大眾音樂殿堂”表彰者。
鄧麗君是中國流行音樂界的裡程碑(甲丁評) [37] 。作為華人音樂歷史中不可替代的巨星,她不僅影響了中國流行音樂的發展,更在文化領域裡影響了華人社會。她是一位歌者,也是一個文化符號(人民網評) [66] 。鄧麗君的音樂是對中華民族音樂的一種新的詮釋,她的歌曲用一種文化形態影響了人們的生活 [67] ;她影響了中國一代歌手和歌曲創作,是打入國際的值得華人驕傲的歌唱家(徐沛東評) [68] 。
鄧麗君是華語流行歌壇第一位具國際影響力的歌手,她的外形也暗合了傳統中國女性婉約溫柔的特質(《燕趙都市報》評) [69] 。她代表著一種自由創作的聲音,流行歌曲開始真正是一種來自非政治性、非傳統性的自由創造(崔健評) [70] 。鄧麗君的音樂代表了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的亞洲流行音樂的較高水平。對於中國內地流行音樂的早期開發,她的音樂無疑起到了發凡啟蒙的作用(金兆鈞評) [71] 。
鄧麗君的音樂結合東西方音樂元素,將民族性與流行性相融合,創造了自己的演唱風格,影響了很多後世的著名歌手。氣聲是鄧麗君的一個重要演唱特征,在此基礎上她形成了獨特細致、變化微妙的顫音和具有個性特點的泣聲。她吸取了中國民間歌曲和戲曲中注重出字、歸韻、收聲的咬字過程,擅於使用倚音、波音、滑音等潤腔技術表現歌曲的不同韻味,形成一種委婉動人、清新明麗、優美流暢、富有民族特色的演唱風格 [72] 。她的嗓音溫婉、圓潤、細膩而不失韌性,音域寬廣 [73] ,演唱時各聲區過渡自然,聲音連貫統一,幾乎聽不出任何換氣痕跡。對不同歌曲的曲調和節奏規律的把握,音色的雕琢,力度的強弱對比,感情的收放等方面,鄧麗君力求做到精益求精、即使是一句小轉彎,她都處理得精細、適當。 [72]
鄧麗君是演藝圈的“傳奇”(李宗盛評) [74] 。她是中國樂壇獨樹一幟、不可磨滅的傑出藝術家(李谷一評) [75] 。鄧麗君的歌聲能讓聽眾產生共鳴,滲入人的心底,讓人有共通的、深入淺出的感覺(左宏元評) [76] 。她的歌很有中國韻味,這種韻味是漢語的特征,也是區別於其它文化的音樂特色(龔琳娜評) [77] 。
鄧麗君留下的對中文歌曲的吐字、發音、行腔以及她對氣息的掌控能力是非常寶貴的資料(田震評) [78] 。她以情帶聲,以聲帶情口語化的演唱風格,自然,親切;可以說鄧麗君是華語樂壇難以逾越的高峰(董文華評) [79] 。對於中國文化的意蘊來講,她已經不是一個歌手,其歌藝成就已超越流行音樂的范疇與層次(於丹評) [77] 。
鄧麗君堅持走民族化的藝術道路,為創立民族化的聲樂藝術做出了貢獻,並在國際歌壇為中華民族爭得了榮譽(王昆評) [80] 。她以柔美動人的歌聲和令人心醉的情歌廣泛吸引了眾多地區的青年人和老年人,如中國、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印度尼西亞、日本、朝鮮、韓國等地(《大英百科全書》評) [81] 。“只要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鄧麗君的歌聲”即是形容她音樂的廣泛流傳性(BBC中文網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