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簡稱“促轉會”)2018年成立後,積極盤點政府各部會機關和公共空間的蔣介石、蔣經國銅像,並將其定為“威權象征”,要求各部會機關及地方政府將其“清除”。不過,管區內有最多兩蔣銅像的台防部,卻一直采取消極抵制的態度,清除銅像的進度至今仍然“掛零”。近日台防部甚至發出千字文為蔣介石辯護,此舉也引來促轉會回擊,雙方你來我往,暴露蔡政府的內在矛盾。
根據調查,台防部所轄營區計有159座兩蔣銅像,促轉會依據《促進轉型正義條例》要求各部會以移除等方式處置蔣介石銅像,但蔡英文上任後的三名台防部長,從馮世寬、嚴德發到現任的邱國正,對移除蔣介石銅像的態度都大表“不贊同”,馮世寬轉任台“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簡稱“退輔會”)主委後,也強調與台防部的立場完全一致,就是反對隨便移除、打破蔣介石銅像,導致台防部、退輔會等機關內的蔣介石銅像始終屹立不搖。
看看台國防部近日為蔣介石辯護的千字文,可以了解台防部和退輔會等一幹國軍老將的想法。台防部稱,兩蔣是“國軍步入現代化與國家化的重要領導者,在建軍及國家生存史上具關鍵影響”,借此反對拆除兩蔣銅像。退輔會主委馮世寬日前在接受立法委員質詢時還說,“我們是‘蔣公’等人領導出來的”,指蔣介石指揮過古寧頭等重大戰役,也因此才能讓台灣安定,再次表明反對移除蔣介石銅像的立場。
對於台防部的消極態度,促轉會則針鋒相對,認為兩蔣即使對軍隊有貢獻,也不能將其對“法治”與“人權”的侵害一筆勾銷。促轉會稱,不論是蔣介石或是蔣經國,任內都因為創建戒嚴體制,介入軍事審判,造成許多侵犯人權的政治案件。促轉會認為,必須移除公共空間中兩蔣威權統治的符號,才能實現“轉型正義”。
在拆不拆蔣介石銅像的問題上,台防部、退輔會同促轉會之間的內訌,表面上反映的是台灣內部對兩蔣時期存在不同評價,更深一層來看,則突顯蔡政府的“轉型正義”和兩岸政策存在根本的矛盾,導致其注定碰到瓶頸。
平心而論,兩蔣接力在台灣實行長達38年的戒嚴統治,羅織白色恐怖案件,殘殺“左翼”等進步勢力,禁錮人民的言論自由,的的確確需要受到批判和清算。然而,當前在民進黨主政下,將兩蔣時期描繪成是一片暗無天日、慘絕人寰的時代,而忽略其在經濟建設方面的成就,卻也過度偏離事實,無益於社會對話。
更重要的是,台防部、退輔會認為蔣介石“保衛台灣”有功,若不是有他領導“剿共”、“抗共”,恐怕無法保下台灣。這樣的看法,盡管不被蔡英文政府正面承認,卻是其今日宣稱代表“中華民國台灣”,甚至可以對大陸放話稱“中華民國成立迄今已110年,台灣從未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最根本的基礎。由此來看,促轉會片面將蔣介石塑造成“威權統治”的萬惡元凶,卻刻意不提兩蔣統治是“中華民國”這個招牌得以在台灣存續的關鍵,也有違“還原歷史真相”的初衷。
更令人錯亂的是,蔡英文上台後的所作所為,如訂立《反滲透法》和“國安五法”、關掉立場“親中”的中天電視台、查禁大陸童書、動輒將正常的兩岸民間交流“抹紅”、再到動用網軍將異議聲音和反對黨都打成是“中共同路人”,種種舉動儼然和蔣介石當年為了“反共”,在台灣大搞白色恐怖沒有兩樣。令人不解,如果蔡政府也需要“蔣公”的意識形態來鞏固台灣內部,與大陸對抗,那麼“轉型正義”到底轉了什麼?又何以能夠說服負責“保衛台灣”的台防部應該移除有利鞏固軍心的蔣介石銅像?
說到底,蔡政府的“轉型正義”之所以在民間難以服眾,在政府內部又左支右絀,就是因為其只願看見兩蔣在台灣實行的威權統治和白色恐怖,卻不願看見蔣介石所抱持的“反共”意識形態,才是台灣威權體制和白色恐怖的根源。如果民進黨不能面對和反省“反共”意識形態的遺害,終結兩岸的對立,那麼不管清除了多少兩蔣銅像,轉型正義也難有真正落實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