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正月十五元宵节才吃汤圆,南方人过年也吃汤圆,但是我们绝对不习惯在中秋节那天吃汤圆,中秋节如果没有月饼,那还叫中秋吗?
事实上,在宋朝中秋之所以不吃月饼,是因为那时候还没有月饼。更准确地说,是没有现在这种烤制而成的圆如满月的带馅儿甜食。
宋朝人常吃的面点当中倒是有一种叫做“月饼”的食品,但它跟现在的月饼完全不同。第一,宋朝这种月饼不是圆如满月,而是像月牙一样;第二,宋朝的月饼像馒头和包子一样,是蒸熟的,而现在的月饼基本上都是烤熟的。
除了吃汤圆,宋朝中秋还流行吃三样东西:“豉汤”“蝌蚪粉”和“滴酥鲍螺”。
豉汤,是豆豉的豉,用豆豉做汤,有点儿像日本的味噌汤和韩国的大酱汤。只不过宋朝的豉汤用料很杂,一般用羊骨熬汤,加豆豉调味,里面还会放羊肉和麻花段儿。
蝌蚪粉是一种面食,把面粉和成稀糊,舀到漏勺里,面糊透过漏勺的小孔,啪嗒啪嗒掉进开水锅,变成一群拖着长尾巴的“小蝌蚪”,煮熟,过水,浇上菜汤、米醋和香油,吃起来很爽口。
滴酥鲍螺是一种甜点,用奶油做的甜点。宋朝人从牛奶里提炼出奶油,往盘子上挤,挤成螺旋状的造型,一圈一圈的摞上去,像鲍鱼,像螺蛳,所以叫做滴酥鲍螺。北宋大诗人梅尧(梅尧臣)臣家里有一个丫鬟,最拿手的工夫就是做滴酥鲍螺。
据说她不但能把奶油挤成鲍鱼和螺蛳的样子,还能用奶油写诗,以及做成花朵、瓜果、麒麟、凤凰的样子。放到今天,梅尧臣家这个丫鬟一定是蛋糕店里的裱花高手。
虽然宋人和我们现代人的中秋美食有着天壤之辈,但中秋之夜家人团聚,共享天伦之乐天的传统习俗自古就有。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秋之夜吃得好固然开心,但全家人团聚在一起,才会更有团聚的乐趣啊,你说是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