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同家里还酿了青梅酒,据说味道十分正宗。/胡同
自酿果酒,可以但没必要
无论男女老少,中国人对酿果酒的迷恋,可谓由来已久。
关于酿酒的发明者,有人认为是被《战国策》记载为“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的夏朝人仪狄;有人坚持是同属夏朝、被《说文解字》记载为“杜康始作秫酒”的杜康。
这些传说的真伪已无从考究,但大致表明酿酒工艺在夏朝之前、也就是4000多年前已流行开来。按常理推断,一门工艺发展需要时间累积,因此
酿酒进入中国人血液的时间,远远多于4000年。
被刻在石壁上的酿酒画面。/《中国酒经》
而果酒,在整个酿酒史中从未缺席。
元朝书籍《蒲桃酒赋》记载了一个故事:
一位山民的家乡盛产葡萄,当地人很想用来酿葡萄酒,无奈秘方早已失传,即便酿出酒来,味道也很奇怪。
某天,山民为了躲避强盗,在大山里藏了数月。返回家后,他发现堆积在缸中的葡萄出汁了,还伴随着一股浓郁的酒香。他用手指沾了点汁放嘴里,味道竟如琼浆玉液般醇美,不由得大呼:
“葡萄酒终于回来了!”
中国人从古至今,
对果酒的爱已刻进骨子里,也从未放弃钻研酿造技术。
如此看来,现代社会里的我们“天生”会酿果酒,好像也不是什么奇怪的事。
中国人沉迷酿酒,是认真的。
但“祖传”的爱好,就一定值得提倡吗?
2014年,湖南,张先生喝了自酿的葡萄酒,险些双目失明。
当时他与三五好友在家吃饭,用自酿葡萄酒招待大家。闷下一大口后,张先生立刻感到心跳加速、视力模糊、全身发抖。经诊断,他因所喝葡萄酒甲醛超标,引起中毒。医院表示,急诊科之前也接诊过多起同类事件。
甲醇,俗称工业酒精,对人的神经系统和血管伤害很大。甲醇中毒者会感到头痛、恶心、失明等,严重的会导致死亡。
有关部门分析多种自酿果酒后发现,样品中都含有不同浓度的甲醇,产生来源主要是原料。一方面,
果皮中的果胶在果胶酶或热能的作用下,会分解出甲醇;另一方面,
使用不锈钢、塑料瓶酿造果酒,导致细菌进入发生霉变,也会产生大量甲醇。
目前,
大多家庭酿果酒时,缺乏去除甲醇的步骤,中毒风险很大。
水果表皮若没洗干净,也会将细菌带入酿酒器中。/《海街日记》剧照
此外,水果发酵,即将糖分转化为酒精的过程,会
产生大量二氧化碳气体。气体在密闭容器中挤压,
容易发生爆炸。
2018年,湖南,王女士被自酿葡萄酒的瓶子炸伤,双手被飞溅的玻璃割伤,导致多处神经血管肌腱受损。
这些惨痛的案例告诉我们,自酿果酒时,水果别装太满,给产生的气体留点空间;发酵期间瓶盖也别拧太紧,可以只用铝箔纸覆盖瓶口。
在酿酒教程下方,有网友分享了酿酒瓶炸裂的惨痛经历。/网络截图
如果你经常喝酒,还是建议去超市买吧,毕竟省事,更关键的是,足够安全。
被宠幸的,不止果酒
不少家庭酒柜里的常驻嘉宾,除了果酒,还有
药酒。
这种“药酒”不是中医体系的剂型之一,属性更倾向于滋补酒,
功效不明确、原料也比较随意,天上飞的鸟、地上爬的蛇、土里长的人参、动物的内脏,甚至路边捡到的“宝石”,都能用来酿“药酒”。
2018年,台湾一名郑先生以10万新台币(约2.4万人民币)买了一瓶蛇酒,打算拿来补补身体。酒喝完后,他便把“蛇”捞出来炖汤,却发现这“蛇”炖不烂、扯不烂,甩到桌子上还会发出响亮的“啪啪”声。
原来,这是一条塑料蛇。郑先生所谓的“补身体”,补的纯粹是心理安慰。
别笑,是真事!当年还被电视台报道过。/新闻截图
郑先生算是幸运的,他虽然喝了一份寂寞,但毕竟没对身体造成什么损伤。
许多被称为“能治百病”的自酿药酒,可是喝出不少问题,严重的甚至还会危及生命。
首先,
酒精本身就对身体有害。
医学期刊《柳叶刀》在一份涉及60万人的报告中称,适量饮酒虽能降低非致命心肌梗塞的风险,但同时导致
中风、动脉瘤、心脏衰竭等风险增加。饮酒是一件得不偿失的事情,哪怕这酒里浸泡着“唐僧肉”。
酿酒工艺虽在中国流传了几千年,但成书于西汉时期的《黄帝内经》,早就通过“以酒为浆,以妄为常”告诫人们饮酒伤身;在中医的药剂类目中,“药酒”自成一目的原因,是酒能提取、溶解那些水难以溶解的物质,随着酒精的刺激性和伤害性愈发受重视,现代中医也很少给患者开内服的药酒了。
种种言论,都表明
药酒的副作用的触发率高于疗效,更何况是不知“药材”有没有毒、有没有自带细菌的“自酿药酒”。
“饮酒伤身”这句话说多少年了,怎么还有人觉得“喝酒有益身心健康”?
其次,
酿酒的“药材”,不一定有益健康。
没受过医学教育的人,往往难以分辨“药材”是否有害。比如人参,我们总认为它具备补气、提神等功效。
然而,目前对人参的研究主要是提取分离其中的“生物活性成分”,包括人参皂苷,以及多糖、黄酮等,这些研究证据都
不足以支持人参的健康功效。
丁香医生表示,人参中含有“类激素”物质,短期服用没问题,
长期或大量服用会出现失眠、月经失调、心率增加、头疼等症状。从安全原则出发,不建议吃人参。
酒精和人参混着喝呢?可能啥事没有,也可能要进医院,得看老天爷心情。
另外,谁能告诉我,这些“奇珍异酒”,又有什么功效?
从色彩缤纷的网红果酒,到形形色色的各类药酒,中国人在自家酿造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小酿有情调,大酿有风险。这一点,爷爷奶奶辈可能不懂,但咱们可要帮着判断、帮着把关呀。哪怕把他们带到馆子里小酌一杯,都好过胡乱在家自制这酒那酒。
下次看到长辈酿酒,你或许可以这样劝他们:
“正规厂家都有一套严格的酿造标准,可安全了,咱们家有条件执行这些工序吗?”
参考资料
[1] 《中国酒经》第一章酿酒的起源,第四章古代葡萄酒、药酒及滋补酒
[2] 千亿级的果酒市场,只靠年轻人能喝出下一个茅台吗?|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
[3] 鸿茅药酒不能喝,你以为别的药酒就没事了?|果壳网
[4] 自酿果酒问题多,喝后可能眼睛失明,喝果酒最好买正规工厂产品|食品行业眼
[5] 灵芝和人参的功效如何?值得买来吃吗?|丁香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