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豆 _BBCODE_WROTE: |
甩那个二货五百条街
|
是呀。逸老师这个叫做现实主义文学。那个瘟东笑柄的饶舌叫做2 B铅笔欠掰!
逸立 _BBCODE_WROTE: |
这几天和平时甚少交流的温东小兵同学在一篇讲航母的帖子里有了些许互动。互动的话题涉及燃气轮机,那曾经为之倾注过十数载的玩意儿。
一说起那玩意儿,顿时勾起了自己满满的回忆。
想当年(忆苦思甜的老人每当在回忆往事时常爱用“想当年”仨字来带出那字字血和声声泪),中国的燃机技术尚处在空白阶段。60年代初有曾想引进苏联(实际上是乌克兰曙光)技术,但刚作了些前期的资料预审就被赫鲁晓夫同志给咔嚓了。
之后就是四清,文革······
直到邓矮子在南海画圈圈,国门顿开,老汉也从祖国花朵长大成为共产主义接班人。成人后,由设计输电线和各款发电厂起家。待艺精手熟时,便投身到肆无忌惮的技术引进(WAN DAO CHAO CHE)洪流当中。先将米帝的M6B重型燃机推给南汽,又再将轻型机忽悠来转给了沈阳黎明。这两样可谓瞬间填补了中国轻重机型生产的空白。
诚然,忽悠燃机不比忽悠拐杖。不说那成吨的图纸需要消化转移,光是当时一穷二白的相关标准就得从零开始重新建立。现在回想起来那火炉南京的夏天,蚊子还TMD贼大。就那么没日没夜地呆在办公室搞对标和图纸转换,而且一呆就两三星期足不出户。买一箱方便面丢角落里,饿了就泡一包。开始吃那当年还算新奇的出前一丁还觉得味道挺好的。吃到后来,看见出前一丁这四个字当中的任何一个都有要吐的感觉。
那年头搞设计,不像如今的有各种AUTOCAD,哪像现在这又是SOLIDWORKS又是PRO-E,可以2D,3D各个角度随意转换。那会儿图纸全是纸质的,而且还都是大号。主视、俯视、侧视。燃机的大小零部件成千上万,而且形状怪异。一切的一切就靠自己展开脑海中想象的翅膀去灰呀灰地。画图得整个身子趴图板上。汗水从鼻尖往下滴答。稍不留神滴图纸上就成了男生宿舍床单上的地图,前功尽弃啊。
最最可恨的是,那时学工科的全TM一帮大老爷儿们,偶尔有个工科妞吧,唉!咋说呢,还是别提了。你想,和一帮抠脚挖鼻孔的糙老爷密封在一间没有空调的办公室里没日没夜地连续呆上三个星期半个月。而且那帮人,吃完油炸的方便面没有青菜还不爱喝水,那放出的屁········算了不说了。总而言之结果是令人无比伤心的。
好在老汉之前有过当海员经历的磨砺。你想啊,出海跑远洋,一个航海最短也是十天半月。那年头女人不许下船的。也全是一帮浑身酒气烟味的臭男人。但我和你说哈,那从远海直接捞上来的鱼,那美味,岸上的人是尝不到的。在船上当厨师,特好整。直接清水撒把盐,然后丢入鱼。再就是用晒的鱼干勾在鱼钩上挥舞起来吊海鸥。海鸥那玩意儿,张开翅膀看这挺大。可褪掉毛之后剩下那骨架·······咦?我是不是又跑题了?
好吧,回过头来接着将燃机吧。不过其实该说的能说的都已经说得差不多了。剩下没说的就是不能说的了。总之,自那时起,如今中国在燃机领域,只除了某些像末级动叶邓关键部件仍需要依赖帝修反外,一些特定型号已经能够自主生产,甚至可以作些改进。之后从上海闸北的重油10E开始,上世纪末起燃机联合循环从B技术升级到F再到H,比重超过了许许多多的所谓“世界先进国家”。我说了厉害了我的啥了吗?!
除了燃机,之前在那帖子里提到的核电。虽然不是核电专家,但在当年夭折的台电四核的GE ABWR 引进谈判,以及后续对阿扁毁约的索赔,再就是参与西屋核电的常规岛的设计等,对其多少还是有所了解。因此在广东岭澳阳江(大亚湾是错过了)前期都对祖国有所奉献。虽然不在母国,但自认为自己对母国弯道超车的贡献不少于很多如今CNMB的愤怒青年。所以最后偷懒就用一句废话来将本回忆戛然而止一下吧:
爱国,不是光看你说了什么写了什么。爱国,更要看你干了什么。
|
这是老汉本人经历?太悲催了。我光是想到当年学习机械制图的那一个学期,都觉得往事不堪回首。

GPS2000 _BBCODE_WROTE: |
米缸,吃方便面要加青菜。
|
那······如果没米缸呢?吃方便面还要加青菜吗?
逸立 _BBCODE_WROTE: |
没有。台湾人说那时候大陆人吃不起榨菜
|
我上回在台北桃园机场的长荣贵宾厅吃了一碗面,特意加了茶叶蛋。不过,台湾一碗面真心小碗,我吃了两碗都吃不饱,后来不得不去星航的休息室加吃了一碗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