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温哥华的华人餐馆数量在北美城市中是数得着的, 但我相信现在仍有许多移民朋友仍打算涉足其间。关于餐饮行业的讨论网上网下都已有很多,但多数都集中在怎样选店和如何减小经营成本等话题上。
上次沙龙聚会结束后,曾与TreeCa一起聊了聊本地的餐饮服务业。TreeCa在温哥华的服务行业里已做了10几年,根据他多年行内的经验和自己对市场的长期观察,TreeCa提出了华人在餐饮服务行业里的另一种发展模式。我的理解大概是:首先以华人餐饮业者的联合为基础,然后利用大家的长处来共同推出“标准化及科学化管理”的中式饮食,以期最终共同打入本地特定的目标市场,即TreeCa所称的“豪门夜宴与礼仪服务”市场。当然这种模式涉及到许多方面,如市场切入点在哪,中餐的特点如何体现等等都需要详细探讨。但无论怎样,这都为那些打算进入或已进入餐引服务业的朋友们提供了一种思路。或许如果能多些这样的思路,大家在各自的创业之路上才会多些更符合自身实际的选择。
这一两年北美出现了不少新式的中餐馆,标榜走fusion路线,或是中菜西吃,或是中西合壁,像是本地就有Red Door和Wild Rice。后者去年还被本地媒体评为十佳之一。这类餐馆的特色就是量少价高,跑堂的基本是鬼子,Wild Rice的大厨好像还是位洋人。食客当然基本上也是鬼子多过华人。
中式快餐 _BBCODE_WROTE: |
我觉得中式快餐有做头。
|
是啊,西方人尚且敢用中餐来创业,我们华人实在没理由自己打不开局面的,我觉得,有几点很值得业者思考和商榷。
1. 随着加拿大的就业情况好转,许多新移民不再需要先去唐餐馆藏身,令此行业难以补充所需的人员、技术力量。业界该怎么办?
2. 中餐业里,每个店都必须背着很沉重的小而全包袱,这种依靠低值低效率、大大拉低经营利润的群体劳作模式,怎么向科学化管理迈进呢?
3. 中餐业都是各自为战,还以‘正宗’来标榜自己的企业形象,就为了这个‘正宗’的牌匾,令多少勤奋的创业者泥足深陷而不能自拔呢?而所谓的‘正宗’食品里面占多少百分比,是被占这里绝大多数人口的本地人认识的呢?
KFC在中国开始引入中式的食物,说到底就是人们对高脂的西式快餐将带来不健康的认识深入了。我们中式食品里,最多符合饮食健康的蒸、煮的食物,就用它在这里向西式快餐叫板,趁现在四大快餐店的官司未了,是最好的时机。问题是如何协作式低资本来生产和建立起连锁店。
97前 _BBCODE_WROTE: |
在香港住过一段时候
"大家乐"中式速食连锁店是我常去光顾的地方
他们卖中式套餐
生意不错
可惜港人未引进列治文
|
是啊 大家乐 美心 都不错 ,国内也有永和豆浆,新亚大包,怎么这里没有 可能还是人流不够
是时候向西式快餐叫板 _BBCODE_WROTE: |
KFC在中国开始引入中式的食物,说到底就是人们对高脂的西式快餐将带来不健康的认识深入了。我们中式食品里,最多符合饮食健康的蒸、煮的食物,就用它在这里向西式快餐叫板,趁现在四大快餐店的官司未了,是最好的时机。问题是如何协作式低资本来生产和建立起连锁店。
|
说的对,近年美国的科研机构不断报道出来一些中国食物具抗癌作用,本地人很多都很关心和知道,他们却不清楚怎么个做和吃法,这就是创业的最好机遇。在这里,最容易取材的就是小白菜、绿茶两大类。
仅小白菜,我们就可以很简单的做出各种饺子、白菜豆腐汤、凉拌白菜等等,绿茶方面,已经有珍珠奶茶、绿茶雪糕、绿茶煎饼(韩式的),还有绿茶面条、绿茶蛋糕、绿茶汤圆等等很容易开发、也能够用机器产生成系列的产品。这种快餐做起来的话,宣传费用不必太多,本地人能认识到的却不少。
在好些中餐馆工作过,觉得老板他们太排外了,结果什么大小的的活儿也得亲手做,完全没有一种协作降低成本的打算,目睹一些老板贝拖垮。为什么就不想想如何联手在这里立足呢?
中餐馆不是快餐店,那种有很多店的连锁店才有可能发挥你们说的效力。但中餐馆靠的就是“特色”,能立足已经很不错了,怎么可能联手。再说人与人的口味不同,尤其中国人的嘴最难伺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