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字形容庄子就是宅家,他生活居住在南华山,最后死在南华山。没有孔子周游列国的旅游经历。
三个字来描绘庄子就是“不成功”,唯一当过的官是漆园小吏,估计他还嫌这个官太大。
孔子虽然在仕途上比较坎坷,没有当过相国级的大官,但周游列国,艰苦探索仕途,几次当过比较大的官,相比之下算成功人士。
这四个字就是庄子不成功的原因:不思进取。
楚威王听说他的“贤”,派人上门带“百金”请他出山当“相”,他一口就把这个连孔子求都求不到的大官拒了。
那时市面上没有很多现在的真金,那时的“金”是现在的铜。难道他嫌楚威王给这么点不够诚意?
现实是残酷的,凭他一个穷人,哪里会嫌钱太少?他只是怵了,性格决定命运,很有道理的呀。
他跟使者说:百金很贵重,相国很尊贵,这让我想起用于祭祀的牛,它住在太庙里,每天吃香喝辣的,身上还披着绫罗绸缎,就等着大日子光荣献身。我还是做在烂泥里耍泼的小肥猪好了。
他这番没志气的话听到的人不多,赞成的更少。中国民族两千年来都是锐意进取,不畏艰难险阻,一往无前。什么伴君如伴虎之类纯粹loser借口。
连大圣人孔子都不同意,也可能是庄子说得太晚,有一次孔子还只能连夜逃窜躲避君王的追杀,成为大圣人历史上的小小污点。
孔子的儒家思想深入人心,读书人都追求学而优则仕,为了功名利禄费寝忘食,甚至赴汤蹈火,成就了无数成功故事。也有不少人迷途知返,由老庄思想中解放出来,成就事业,例如住草庐的孔明,钓鱼和准备钓鱼的蒋介石,袁世凯和栗战书等等。
当然也有少数人不成功而身败名裂,难酬壮志。直至最近还有周薄郭徐令的例子。
庄子还有一个性格特点就是“怼人不留情”。
惠施也是有头面的人物兼好朋友,也有很高的智慧,也经常被他批评到没有面子。
抄一段:
惠施是宋国人,但他最主要的行政地区是魏国,惠施是合纵抗秦的最主要的组织人和支持者。他主张魏、齐和楚合纵结盟起来,对抗秦国。魏文惠王在位时,惠施因为与张仪不和而被驱逐出魏国,他首先到楚国,后来回到家乡宋国,并在那里与庄子成为好友。魏文惠王死后,张仪失宠,惠施回到魏国。作为合纵的组织人,他在当时各个国家里都享有很高的声誉。他因此经常为外交事务被魏王派到其它国家。
惠施的著作没有能够流传下来,因此他的哲学思想只有通过其他人的转述而为后人所知。其中最重要的是他的朋友庄子中的提到的他的思想。其中最主要的有他的“历物十事”。他主张广泛地分析世界上的事物来从中总结出世界的规律,将事物相对面夸大,否定事物本身的稳定性,不承认具体事物的特点。和公孙龙同属诡辩学中的代表人物,是合同异学说的创始人。除《庄子》外,《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书中也有对他作为和言论的记载。
俺有疑问,如果庄子很低调不授业解惑,那他滴学问怎么被其他人所知并流传后世呐?
惠子也就是惠施,身为诸子百家之一名家的代表,也当上了某个小国的相,但对编草鞋的庄子却不敢小觑,甚至担心庄子会抢了他的官。
有次庄子去他当官的国家旅游,他还担心到不得了,谁知庄子连楚国这么大国的相都不想当,更加不会稀罕他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