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帝国(
旧俄语:Россійская Имперія;俄语:Российская империя),亦简称为
沙皇俄国、
沙俄、
帝俄或
俄国,是1721年
彼得大帝加冕为
皇帝起至1917年
尼古拉二世退位为止的
俄罗斯,同时也是
俄罗斯历史上最后一个
君主制国家,由
罗曼诺夫王朝统治。全盛时的疆域,北起
北冰洋、南达
黑海南部、西起
波罗的海、东达
阿拉斯加(1867年前),包括了整个
中亚、
波兰及
芬兰,与
挪威、
瑞典王国、
德意志帝国、
奥匈帝国、
罗马尼亚、
奥斯曼帝国、
波斯(今
伊朗)、
阿富汗、
中国(当时为
清朝)、
朝鲜与
日本(前期为
江户幕府、後为
大日本帝国)接壤。根据1897年的人口普查登记,俄罗斯帝国共有1亿2,560万人,至1914年达到1亿6,570万人,仅次于
大清帝国及
大英帝国。
在
罗曼诺夫王朝之前的
留里克王朝的
伊凡四世在1547年便已经开始使用“
沙皇”的称号,因此一些历史学家认为“俄罗斯帝国”真正诞生是沙皇
伊凡三世征服
诺夫哥罗德共和国或
伊凡四世征服
喀山,根据另一个角度来看,长期沙皇制度 (Царство),这是在1547年,伊凡四世加冕后已经帝国的当代俄语单词,而彼得大帝刚刚更换了一个拉丁化的代名词。也许后者是为了让欧洲承认俄罗斯作为一个欧洲的君主制国家。发生在17世纪俄罗斯的扩张,最终导致在17世纪中叶,俄罗斯完全征服西伯利亚之后,俄罗斯的领土到太平洋和
波俄战争(1654—1667年)之后的左岸乌克兰;这个标志着俄罗斯帝国的成立。
俄罗斯帝国的国力在19世纪达到空前鼎盛,是当时的世界
列犟之一,自称第三罗马,但在19世纪後期的欧洲相继进行
工业革命时没有紧随时代的步伐,导致其经济实力在20世纪初期的尼古拉二世时代远不及欧洲几大强国,尽管在此期间推行了几次较为成功的改革(如
亚历山大二世的
农奴制改革)。1914年8月,政局动荡不定的俄罗斯参加
第一次世界大战,不堪的战局直接导致了在1917年爆发
二月革命,尼古拉二世签署退位诏书,俄罗斯帝国灭亡,
俄罗斯共和国和
俄国临时政府成立,但同年就被
布尔什维克派通过
十月革命暴力推翻,被
苏维埃俄国取代,但沙俄的残余势力直到1922年
俄罗斯内战后才被完全消灭。
历史
彼得大帝和俄罗斯帝国
eter_der-Grosse_1838.jpg" target="_blank" title="https://zh.wikipedia.org/wiki/File

eter_der-Grosse_1838.jpg" class="postlink" rel="nofollow">
彼得大帝于1721年正式将沙皇俄国更名为俄罗斯帝国,并成为帝国首任皇帝。他推动
改革并将俄国转变为欧洲强国。
一开始俄国只是一个在
莫斯科附近的小国,其帝国的地位并不被欧洲承认。1682年,年轻的
彼得一世成为
沙皇,一开始他为了保护南方的国界而开始对抗
克里米亚鞑靼人和
奥斯曼帝国。为了赍续与奥斯曼帝国的战争,彼得开始到欧洲寻找盟友并学习西欧的科学技术,拜访了
勃兰登堡、
荷兰、
英国和
神圣罗马帝国等。
为了增加与西欧海洋国家交流和贸易的机会并寻找俄国在
波罗的海的出海口,彼得在1700年与奥斯曼帝国停战,并对当时的北欧强国
瑞典王国宣战。在
芬兰湾的
纳尔瓦,瑞典军证明了俄军完全不是他们的对手。幸运的是,瑞典在这时陷入了波兰王位的争夺当中。在这喘息的时间,彼得建立了一支新式现代化的军隊;当唡支军隊在1709年在波尔塔瓦再度相遇时,俄国军击败了瑞典军,1712年彼得
迁都到了他新造的
圣彼德堡,致力於俄国的西方化。
大北方战争一直持续到了1721年,瑞典签署了《
尼斯塔德条约》,彼得一世终於得到了梦寐以求的在波罗的海的出海口以及与西欧海洋国家交流的窗口。
俄国的扩张和成熟
rofile_portrait_of_Catherine_II_by_Fedor_Rokotov_(1763,_Tretyakov_gallery).jpg" target="_blank" title="https://zh.wikipedia.org/wiki/File

rofile_portrait_of_Catherine_II_by_Fedor_Rokotov_(1763,_Tretyakov_gallery).jpg" class="postlink" rel="nofollow">
1762年至1796年在位的
叶卡捷琳娜二世延续了帝国的对外扩张和现代化进程。作为一名自认的
开明专制君主,她在俄罗斯启蒙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叶卡捷琳娜大帝时代可以说是俄罗斯帝国的第二个关键时期,在她去世的时候俄国成为欧洲的一个大国,帝国在南方和西方得到相当大的新疆土。1768年,与奥斯曼帝国之间的
俄土战争爆发,在1774年以《
凯纳甲湖条约》的签订而结束。根据这个条约,俄国取得了
黑海的出海口,
克里米亚鞑靼人则终止与奥斯曼帝国的附庸国关系,而
叶卡捷琳娜大帝在1783年吞併了克里米亚。1787年,第二次俄土战争爆发,1792年战争结束後,俄国将其势力伸入
巴尔干半岛;虽然奥斯曼帝国没有被俄国完全赶出欧洲,但已不再是俄国的严重威胁了。在西部,俄国则趁著
波兰立陶宛联邦衰败日虚之际,与
普鲁士王国、
奥地利帝国三次瓜分波兰。
拿破崙战争
主条目:
拿破崙战争
身为一个欧洲的主要国家,俄国也无法避免的参与了与
拿破崙法国的战争。1812年6月,拿破崙率领了60万大军侵略俄国,比俄国正规军大唡倍以上,而且装备更加精良。但在拿破崙推进的同时,也同时面临了过度扩张的问题。俄国使用了
焦土战争的策略,而拿破崙又遇上俄国寒冷的冬天,使得拿破崙遭遇了灾难性的惨败:不到3万人能回到他们的祖国。在法国军撤退之际,俄国军则推进到
中欧和
西欧,最後到了
巴黎的城门边。在
反法同盟击败拿破崙後,沙皇
亚历山大一世被视为欧洲的救世主。
向远东扩张
更多信息:
俄罗斯征服西伯利亚
早於17世纪,俄国已积极向
西伯利亚扩张,并与
清朝发生衝突。清俄分别於1689年和1727年签署《
尼布楚条约》和《
恰克图条约》确立边界,但这并未阻止俄国的野心。1858年5月,俄国乘
英法联军与清政府
开战之际,俄国以武力威胁清朝
黑龙江将军奕山签署《
瑷珲条约》,以
黑龙江为边界。1860年签订的《
中俄北京条约》,俄国更把整个
外满洲(包括
库页岛)吞併,并获得
海参崴这个不冻港,以扩展其於西
太平洋的影响。另一方面,俄国亦企图将势力染指库页岛及
千岛群岛,与
日本展开争夺。1875年5月7日,时日本与俄国签订《
库页岛千岛群岛交换条约》,俄国把千岛列岛北部给予日本,换取库页岛的主权。19世纪末期,俄国向清政府租借
大连,成立
关东州。俄国亦藉得到了
东清铁路的建筑权对内满洲进一步牽制。
俄罗斯帝国在
北美洲亦曾经于1648年派遣探索队成功的探索了阿拉斯加,并于1733年佔有
俄属北美,但在1867年10月将其以720万美元(折合2009年的9000万美元)的价格卖给
美国,即今日的
阿拉斯加州。
佔领中亚
俄罗斯最早向
中亚的活动,是
彼得大帝时代,当时已向
希瓦汗国扩张。在
克里米亚战争失败後。在
伊格纳契夫怂恿下,向中亚扩张。由咸海出发。前往
希瓦汗国与
布哈拉汗国。这二国成为附属国。1864年,占领
费尔干纳盆地的
浩罕与
塔什干。1877年,占领土库曼。
改革和革命
俄国在历史上长期以来是一个农业国家。长期以来的农奴制妨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因此在19世纪中叶以来,俄罗斯帝国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在皇帝亚历山大三世(1881-1894在位)时期,俄罗斯帝国的经济成就为:「煤炭开採量增长110%、石油开採量增长1468%、炼钢工业增长159%、生铁锻造业增长487%。当时俄罗斯帝国的小麦和粮食产量达到了世界粮食总产量的15%、黑麦产量达到了全世界总产量的55%,俄罗斯帝国的黄金储备量增加了210%。俄罗斯国家财政收入增加了9倍,而同时期英国的生产总值只增长了2.5倍,法国增长了2.6倍」。而在俄罗斯帝国的末代皇帝尼古拉二世的
斯托雷平总理执政的时期(1906-1910)改革之下,粮食收成增加30%。到1913年,农业产值增长2%,居世界第一位;工业产值增加5%,居世界第一位;人口增长1,5%,居欧洲第一位。国民收入总值-164亿卢布,居世界第四;国民生产总值-65亿2100万卢布,居於世界第五。这辉煌的经济成就毁於一战、二月革命、十月革命和俄国内战。至1922年苏联建国时期,新生的苏联面对的是一个民生凋敝、满目疮痍的残破局面。
19世纪后期和20世纪初期对俄国来说是一个关键时期。欧洲的
工业革命使得俄国与
西欧的发展差距不断加大越来越大。虽然俄国人口较任何一个
欧洲发展国家都多,但大部份都是贫穷的
农奴。1904年—1905年
日俄战争的失败是对其政权的一个打击,俄国境内不断发生流血革命,而
第一次世界大战则是导致俄罗斯帝国灭亡的关键,国内无法支应来自
德意志帝国的猛烈攻击,民生物资极其贫乏。1917年3月,首都彼得格勒市民发动反飢饿遊行,直接引发
二月革命。3月15日皇帝
尼古拉二世退位,
让位予其弟
米哈伊尔大公,但遭米哈伊尔拒绝,於是罗曼诺夫王朝灭亡,由
亚历山大·克伦斯基所领导的
俄罗斯共和国所取代。
疆域
疆界
俄国欧洲部份的政治疆界大致和
东欧平原的自然边界一致,但在此之外它还占有
芬兰会议王国以及
波兰会议王国。它的北界达到了
北冰洋以及北冰洋中的诸岛。俄罗斯帝国的乌拉尔山以东部为其亚洲的领地,
西伯利亚以及其南部的草原。俄罗斯帝国的亚州部份和欧洲部份以
乌拉尔山,
乌拉尔河,以及
里海—
高加索山脉为界。南界达到了
黑海东南岸以及
高加索山脉。西部边界在传统意义上从
科拉半岛途径
波罗的海直到
多瑙河河口,包含了俄罗斯所占有波兰的部份。西边邻国有
普鲁士王国,
奥地利帝国,以及
罗马尼亚。
地理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欧洲部份俄罗斯种族分佈图。
主条目:
俄罗斯地理
20世纪初,俄罗斯帝国国土面积达2280万平方公里,佔地球陆地面积的六分之一,当时俄罗斯帝国的领土面积仅次于
大英帝国。虽然沙俄
中亚、
北亚及
远东占全国领土的四分之三,但大部分人居住
乌拉尔山脉以西的
欧洲部分。沙俄国境内拥有一百多个不同的
民族,其中
俄罗斯族佔全国人口的45%。
地区建设
除了几乎整个今
俄罗斯联邦的领土,1917年前的俄罗斯帝国还囊括了
乌克兰的绝大部分(
第聂伯乌克兰和
克里米亚)、
白俄罗斯、
摩尔多瓦(
比萨拉比亚)、
芬兰(
芬兰大公国)、
亚美尼亚、
阿塞拜疆、
格鲁吉亚(包括
萨梅格列罗Mengrelia),
哈萨克斯坦、
吉尔吉斯斯坦、
塔吉克斯坦、
土库曼斯坦和
乌兹别克斯坦(俄属土耳其斯坦)的中亚联盟,
立陶宛、
爱沙尼亚和
拉脱维亚(
波罗的海省区)的绝大部分,
波兰(
波兰-立陶宛联邦)的很大一部分,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
阿尔达汉省、
阿尔特温省、
厄德尔省、
卡尔斯省和
埃尔祖鲁姆省的东北区域。在1742和1867年之间,
阿拉斯加也是俄罗斯帝国的
殖民地。随着
瑞典在
大北方战争中失败,
哈米纳条约在1809年9月的签订,芬兰作为一个自治大公国被并入了俄罗斯帝国。
沙皇作为一个
立宪君主,通过他的政府和芬兰当地的
参议院来控制芬兰大公国,牢牢地掌握着任免权。
属地
通过《
组织法》的第一段阐述,俄罗斯帝国成为了一个不可分裂的联邦。另外,第26段讲到“在俄罗斯帝国的王冠之下俄罗斯、
波兰、
芬兰大公国联合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而俄国同芬兰的关系也由组织法的第二段调节为了法律条文:“芬兰大公国,作为俄罗斯帝国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其管理内部事务的特殊方针基于特殊的法律条款。”和1910年6月10日法。
[1]
1733至1867年之间帝俄也掌控着俗称的
美洲俄罗斯。在接受了这片土地后(现在的阿拉斯加),俄罗斯帝国成为了一个疆域横跨欧亚美的庞大帝国。它也由此不同于现在的殖民性帝国。当英法在二十世纪没落了之后,俄罗斯帝国仍保留了相当大一部分的领土,就像早先的共产
苏联和现今的
俄罗斯。
此外,当时的帝国还有相当大的势力范围,特别是在
关东的港口和中国
东清铁路的特权,而这两个特权都同在
天津的特权一样被清政府承认。(在这段时间俄罗斯帝国享有的治外法权请参见
俄日关系条目)
1815年,
格奥尔格·安东·雪佛博士
[2]到达了考艾岛并同当地岛屿的首领(
夏威夷王国的国王——
卡美哈梅哈一世的附庸)达成了一个保护协议,但沙皇拒绝批准这笔交易。
[3]
政府及行政
1914年的俄罗斯帝国
根据
欧洲王族家谱年鑑的记载,俄罗斯在1910年时实施的是
君主立宪制的
沙皇政体。这个体系建立於1905年的10月,并且作为过渡期和自成一格的
政体。然而在这天以前,俄罗斯皇帝的权利是
专制而且无限的。在
十月宣言修法和
国家杜马(国会选举)开始後(1906/04/27),专制这个字就被谨慎地保存著,但是权力已转为有限的程度。然而这种政权并没有办法成为有意义的
宪法,因为还缺少了
议会单位。但是无限专制郄给了自我限制专制体系一个空间,无论将会永久专制,或是只按
独裁者的意见统治及行事,都只会增加各党间的衝突而已。那么,目前看来,俄罗斯的政府系统最好定义为专制皇帝下的君主权力有限体制。
沙皇及皇帝
东斯拉夫人就是俄罗斯人,白俄罗斯人,乌克兰人。在古基辅罗斯时期俄罗斯为一欧洲的封建贵族制的小国家,分裂成许多小公国,在公元9~10世纪左右的时候(相当於中国的中晚唐),东斯拉夫人当中的一个名为「罗斯(Русь,名称由来众说纷纭,其中说法之一是得名於罗斯河)」的部落请来了北欧日耳曼僱佣兵,凭藉使用铁器的日耳曼僱佣兵的力量,扫平了其他还在使用青铜器的部落,统一了东斯拉夫。根据古老部落的习俗,最犟大的战士可以封王——於是日耳曼僱佣兵(
瓦良格人)的团长留里克(Рюрик)就成为了罗斯人最早的第一任大公,
留里克去世後,他的部将奥列格成为首领,率领部隊赍续南下,最後定都基辅(就是今日的乌克兰首都),建立了
基辅罗斯,这就是最早的东斯拉夫人国家。俄罗斯人,白俄罗斯人,乌克兰人的关係,类似德国人、奥地利人同族同源的关係。需要说明一下的是:俄国的统治者原本是各地的「王公(князь)」,位於基辅的全罗斯统治者被成为「大公(Великийкнязь)」,沙皇(царь)一词是来自於古拉丁文的caesar,或者古希腊文καῖσαρ的俄文转写цезарь,简化之後变成царь。意思是「
凯撒」。第一位自称沙皇的是
伊凡雷帝。这个称呼不仅仅是一个巩固中央集权的象徵,更是一个国家、民族概念和民族心的体现。这个说法的来源理论基础是「莫斯科-第三罗马」。自始至终,罗马帝国(第一罗马),
拜占庭帝国(第二罗马)都是地跨过欧亚非的多民族大帝国,而凝聚帝国国民意志、让国民认同自己是同胞是一份子的精神理念,就是「我们都是罗马人」的共同信仰。无论语言、肤色和出身,只有有著共同的宗教信仰和民族认同感,愿意为这个国家这个民族贡献自己的一份力的,就是罗马人,就可以享有平等同样的权利。在拜占庭帝国,无论是希腊人,亚塞拜然人,埃及人还是埃塞俄比亚人,只要有著共同的东正教信仰,接纳这个大民族共同的文化和价值观,就是「罗马人」。1453年拜占庭帝国灭亡之後,拜占庭帝国的末代皇帝
君士坦丁十一世的姪女、索菲娅·帕列奥罗格(Софья Палеолог)公主辗转到了莫斯科嫁给了当时的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伊凡雷帝的祖父),从而带去了象徵拜占庭帝国荣耀的
双头鹰国徽。之後在她的影响下伊凡三世赍承了罗马人的理念,开始宣扬「莫斯科-第三罗马」「
第三罗马」是一个精神价值观概念。简单而言,是赍承罗马帝国包容多民族的原则海纳百川吸收各个不同民族的人共存。只要是同样的
东正教信仰、效忠沙皇忠於和祖国、自认为是俄罗斯大民族的一份子,就被承认为社会中的同胞。而这个人本身的肤色、语言、出身是完全没有影响的。就像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时期,所有人都被称为「罗马人」,而语言则可以使用拉丁文、希腊文、埃及文、波斯文等。这个就是「第三罗马」概念的精髓--包容不同,统一信仰。这与当时犟调民族纯粹性的国家和血统性传位王朝的欧洲截然不同。俄国有190多个民族,俄罗斯人的概念不是一个血统的概念,而是一个精神、文化和信仰的概念。与国籍和民族概念不分的法国和单纯以血统定民族的德国、日本不同,俄国人的概念不只是民族血统上的俄罗斯人,更是接受了俄国文化和语言、有著俄国人这样自我认知的大民族概念。如陀思妥耶夫斯基:「凝聚俄罗斯民族的不是血液,而是信仰」。彼得大帝在1721年时改称自己为
皇帝,并且宣布自己为
全俄罗斯的皇帝。之後的统治者也一直延用这个名称,在日俄战争之後俄罗斯帝国进行了民主改革有了自己的
国家杜马和国会,但此时沙皇一直到1917年
二月革命被沙皇制度被推翻为止。支後俄罗斯西化民主派的俄国临时政府
克伦斯基上台,皇帝的权力在十月宣言之前被唡项规定所限制,其目的是为了保护现有的体制。教宗
保罗一世认为,皇帝和其配偶都必须是
东正教教会的成员之一,而且必须要遵守
赍承权法(Pauline Laws)的规定。但是到了1905年10月17日,情况就改变了,皇帝自愿限制他的立法权力。他认为在没有经过
国家杜马(一个自由选举产生的
国民议会)的同意下,任何提案皆无法通过成为
法律。虽然在1906年4月28日时出现了与上述道德责任相关的法律,并且和组织法一起扩增,但同时皇帝仍然握有解散杜玛的权利,并且他也行使了这项权利。
英制议会
根据1906年2月20日制定的法律,帝国议会和帝国杜马合併成为帝国立法机关,并且皇帝的立法权从这个时候开始只有和唡议院合作才能正常运作。
帝国议会,或称为英制议会,因为上述的原因而重组,并且产生了196个席位,其中有98个由皇帝题名,剩下的98人则是由选举产生,而且
总理也是其成员之一。关於这些当选
议员,其中有3人是东正教的
僧侣神父,另外3人是负责掌管教区或世俗职务的
白神父,剩下的18人是贵族,6人是大学或科学学院的成员,以及6人来自
商会,6人来自
工业局,18人来自有
地方自治局的政府,其馀16人则无,并且有6位来自
波兰。然而当立法单位和杜马合作後,该组织的提案郄确很少被实行。
杜马选举制度
帝国杜马或是英制杜马(杜马帝国)组成了俄罗斯的
下议院,共有442个席位,并且拥有极度複杂的选举方式。这些会员的工作是争取佔了其中压倒性多数的有钱人家支持,尤其是
地主阶级,并且代表俄罗斯人民发声。除了
中亚之外的每一个省,都会推举出几个成员,并且他们大多来自大城市。然而这还不表示他们能成为正式议员,他们还必须通过由
农民、
公民和
地主阶级的决选才能正式出任。然而当代表团代表较弱势的业主出席时,那些富有的业主们将会亲自上阵,公民(都会人士)则是依照课税财产被分成唡类,并且被选为
省代表团的成员,农民则是由
小行政区的代表团所代表。工人阶级则是以特别的方法对待,如果不是每个工厂任用50个员工,则是选出一个或以上的代表参加代表团。
在代表团里他们进行了秘密的过半数获胜选举,优胜者可以代表其参加杜马英制议会。自从这些人形成了
保守势力(下议院和公民),改革派的人得已拥有从各阶层政府推选出一个人参加代表团的权力。因此如果杜马拥有一些激进份子,那是因为他们享有了七个大城市的特殊专营权,分别是
圣彼得堡、
莫斯科、
基辅、
敖德萨、
里加和
波兰的
华沙和
罗鹚。然而地方会直接选出杜马的成员,虽说他们的选举是依照
应税财产而有所区别的,并且如此一来会给有钱人家一些优势,以及选出相同数量的代表。
内阁
根据1905年10月18日起的法律规定 ,用作支持沙皇的最高议会被建立,并在
政府首脑的名义下,设立了俄罗斯首相。俄国政府由其所有的政府部门和它们的部长组成,各部长并列在下:
神圣宗教会议
主条目:
神圣宗教会议
总部设在圣彼得堡
枢密院广场的参议院和神圣教会
最神圣的主教会议(1721年成立)是俄罗斯东正教教会的最高政府机关。这是一个由世俗
检察官主持,代表着沙皇,以及
莫斯科,
圣彼得堡,
基辅三个大城市和
格鲁吉亚的大主教,另外还有轮流任职的主教。
参议院
于
彼得一世改革期间建立的俄罗斯参议院(PravitelstvuyushchiSenat, i.e. directing or governingsenate)的成员全部由沙皇任命。它完备的职能由其下属的几个部门执行:它是拥有否决权的最高机构,是帝国的会计部,也是政治犯的最高法庭,而且它还有一个部门起着同
英国纹章院类似的功效。不仅如此,参议院对帝国各部门之间发生的争论,特别是中央代表和地方选举产生的机构之间的矛盾,也拥有裁判权;而由于沙皇赋予了参议院和
美国最高法院相同的职能,所以参议院可直接否决违背宪法的议案。另外,它还负责颁布新的法律。
行政区划
更多信息:
俄罗斯帝国行政区划
1914年俄罗斯的行政区划
莫斯科的总督府 (1778–82)
对于管理而言,俄罗斯被分成了(截至1914)81个省(
guberniyas),20个州(oblasts), 和1个(
自治区)。俄罗斯帝国的
附庸国和
保护国,比如
布哈拉酋长国,
希瓦汗国和1914年后的
图瓦(乌梁海)等则在俄罗斯的亚洲部分占了11个省,17个州和一个自治区(
萨哈林)。而除俄罗斯本土外,还有另外8个在芬兰,10个在波兰。俄罗斯的欧洲部分因此拥有了59个省和一个州(顿河州),而战争部长对顿河州拥有管辖权;其他的也都有自己的省长和副省长,后者主要是管理当地政府。此外还设有总督区,通常由若干个省份组成,总督通常包括更广泛的权利,总督一般自己命令其管辖范围内军队和武装力量。1906年,俄罗斯帝国已经在芬兰、华沙、
维尔纽斯、基辅、莫斯科和里加设有秘书长。较大的城市(圣彼得堡、莫斯科、
敖德萨、
塞瓦斯托波尔、
刻赤、
尼古拉耶夫、
罗斯托夫)拥有独立于省的属于自己的管理系统;在这些城市中
警察局长相当于省长。
经济
100卢布,1910年
采矿业和重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