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誠1928年7月出生,祖籍廣東汕頭。美國《福布斯》雜志估算其身家淨值達353億美元。作為長江實業與長江和記實業兩家集團的董事局主席,李嘉誠旗下公司在全球雇有31萬員工。
公開資料顯示,2015年1月,《福布斯》雜志公布的香港富豪排名,李嘉誠的淨資產總值高達335億美元,折合約2600億港元,為香港首富。他的香港首富地位保持時間極長,只是在2017年3月公布《胡潤富豪榜》上,他的香港首富位置首次被順豐速運創辦人王衛取代。
李嘉誠堪稱出身書香世代, 1940年因二戰日軍侵華而隨父親從潮州逃到香港,但1941年末香港淪陷,在此之前李嘉誠父親感染肺癆病逝,他也受到傳染。14歲的李嘉誠因而輟學,到鍾表公司當學徒,後來升任到總經理。
香港的高房價一直以來遭到詬病。李嘉誠在臨別記者會上再次提出,“港人買樓自住沒問題”。
二戰結束,日軍投降,英國恢復管治香港,緊接爆發的國共內戰使大量技術勞工與資本遷逃香港,制造業開始在香港騰飛。李嘉誠在1950年創辦長江塑膠廠, 八年後首次涉足地產業。1972年,長江實業集團(長實)成為香港上市公司。
1979年,長實收購和記黃埔集團,李嘉誠的商業王國走向多元。目前傳統業務類型計有地產、電信、能源、港口、各式零售等,其中在香港的業務與大多數香港市民的日常生活關系密切。
踏入1980年代,李嘉誠也涉足政治,參與香港《基本法》起草和籌備1997年香港特區成立工作。李嘉誠與鄧小平以來的歷任中共最高領導人均曾見面,其中,中國媒體指出,江澤民擔任中共總書記與中國國家主席期間,每逢到訪香港,必然入住李家經營的酒店。不過,李嘉誠不常高調評論中共政策。
他在1980年成立李嘉誠基金會,在中國大陸等地活躍從事教育與醫療慈善事業。1981年,李嘉誠牽頭成立廣東汕頭大學,有報道稱此舉得到了鄧小平的祝福與贊賞。
李嘉誠在香港以至於全球華人圈子內被視為成功典范,坊間談論其創富秘訣之書籍多不勝數,甚至曾被電視台拍成勵志劇集。但其“長和系”企業在香港許多行業處於壟斷地位——例如是超級市場和電力供應——也引起一定的民怨,加上香港房地產價格過去20年來持續熾熱飆漲,“地產霸權”一詞逐漸受到談論。
2013年初,長和系企業有份參與運營的香港貨櫃碼頭(集裝箱碼頭)爆發工潮,李嘉誠於年底接受廣東南方報業集團《南方周末》等報刊的聯合專訪,當時他曾說“‘地產霸權’實在是一個笑話”,並形容這是“樹大招風”。
在同一次專訪中,南方報系記者問到他與香港特區時任的梁振英政府關系不佳時,李嘉誠說:“健康社會中政府與企業的關系是息息相關的。關鍵是政府的權力要在法治的基礎上公平公正地落實執行政策,香港不能‘人治’,永遠不能選擇性行使權力。”
“我不是聰明的人。如果政治問題真的沖著自己而來,擔憂也沒用……我自問無論如何努力,仍發現沒有一個人能解決所有問題;如果可以重新開始,我可能會考慮參政。”
李嘉誠1963年與表妹莊月明結為夫婦,先後誕下李澤钜、李澤楷兩子。1990年元旦,莊月明突然病逝。
李澤钜長年輔助父親打理長和系企業,李澤楷則主要在外創業,且主要投資通訊、媒體業務。2000年李澤楷名下企業從英國大東電報局收購香港電訊並組成電訊盈科後,香港主要通訊網絡盡收李家名下。
大舉投資大陸 習上台後逐步撤資
1989年北京爆發學運。“天安門事件”後,外資企業紛紛撤離,李嘉誠則到中國內地積極拿地,為日後獲得超值土地收益打下基礎。
2015年秋,多家中國全國性官方媒體的微信公眾號流傳聲討李嘉誠從中國撤資的文章。據中國媒體梳理,李嘉誠從2011年開始就沒在中國內地拿地,2012年後再未購入香港的土地,2013年後開始拋售內地和香港的資產。
從2013年到2017年,李嘉誠家族賣掉的大陸、香港資產超過1700億港元。這些資金大多被用於收購英國、葡萄牙、奧地利、德國、加拿大的公司。
這番動作完成後,2015年1月,李嘉誠著手將長江實業與和記黃埔進行合並改組,未來新公司注冊地也將遷至開曼群島。李嘉誠稱這次重組是為長子李澤钜接班做准備。
面對中國多家媒體《不要讓李嘉誠跑了》等文章,李嘉誠透過長實集團發表官方聲明,批評有關文章“文理扭曲,語調令人不寒而栗,深感遺憾”。此外,李嘉誠於2015年9月發聲明解釋,這些動作是“對全球地產業務持審慎態度,加上內地房地產方面,部分城市出現供求失衡風險……減少房地產的投資比重,不等於不投資內地。”
中共《人民日報》旗下時常發表鷹派言論的分支《環球時報》當時刊發社評說:“也許李本人習慣了過去輿論對他一邊倒的褒揚,對新的輿論局面一時沒有轉過彎來。從內地看,針對他新的輿論面貌並非是敵視的,只是一個’去神化‘的過程。內地公眾對此已經適應,也許他本人也有必要適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