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高度周刊
有關房屋的一切,不僅是街頭巷尾熱議話題,更常在辦公室,親朋好友聚會上甚至是夫妻私密時刻被談論,酸甜苦辣鹹,五味雜陳。
生活成本之高,高房價和高租金之殤,工作報酬之不理想,正極度困惱這溫哥華年輕一代,使之無力承受“生活之重”。而救他們於水火的不是別人,正是他們的生養父母。與年輕人捉襟見肘的窘境相反,父母一輩大多是戰後嬰兒潮一代,卻是史上最富有的一群人,幫助子女買房如今已被視為常規動作,自然助推了高燒的大溫房市。
在西方社會,人們都知道平日生活中的第一大談資是天氣,這是個非常容易讓人拉近距離的話題。可很多人猜不到,對於生活在加拿大西海岸大溫哥華地區的人們而言,第二大談資竟是房地產。有關房屋的一切,不僅是街頭巷尾熱議話題,更常在辦公室,親朋好友聚會上甚至是夫妻私密時刻被談論,酸甜苦辣鹹,五味雜陳。
溫哥華房價之高,冠絕北美,甚至在世界范圍內也屬不正常的。當我們這裡的人們一面沾沾自喜於“全球最宜居城市”之美名,一面對於高房價怨聲載道之時,早有觀察家們一針見血地指出,與其說溫哥華已然晉身紐約、倫敦、巴黎等世界一線城市,還不如准確地說是它的房價。
在大溫,“房屋可負擔性”有如一塊好使的抹布,被各種人想怎麼用就怎麼用,到頭來我們會發現,這一名詞對於普通百姓而言,即便買房用來棲身,也更多意味著被疏離,被遠走他鄉。
若是年輕人,剛出來工作薪水不高,而恰逢活在北美什麼都貴的城市,想存錢買房或從銀行順利貸款則比登天還難,他們的生存狀況可以用一句話來形容:活著不易,買房更難。當然這有個前提條件,就是自食其力,不做啃老族。
說到大溫高房價推手,我們理解的有海外投資客、新移民富豪、市場弄潮兒等乃至地下經濟,很少提到本地人在這一波波暴漲大潮中所起的作用。
根據加拿大人口普查2011年的數據(2016年相關數據還未公布),大溫總人口約為240萬人,生活在909,500各類型住宅裡,其中約591,600為自有住房,其餘317,800為出租屋。再有,約為41%的大溫家庭屬於無貸款壓力,這一數字達到24萬戶。
數據顯示,45歲以下無房貸壓力的大溫人只占到17%,45歲以上則為53%,45-53歲人當中,完全擁有住房比例為30%,到了75歲以上年齡段則高達83%。
以房屋淨資產計算,無房貸家庭每戶的房產平均為$771,257。擁有最貴房產的人群當屬嬰兒潮中55-64歲的,每戶的物業價值達到$818,000。75歲以上人群每戶房產平均數則為$706,000。
從2011年到2017年8月底,大溫房價漲幅為64%,也就是說無房貸家庭的物業平均升值至127萬,全大溫地區房屋淨值產數達到了3550億之多。占據這一龐大資產一半多的屬於嬰兒潮一代(55-74歲),使得他們毫無懸念摘得“史上最富有一代”桂冠。大溫75歲以上耆英擁有的物業財產則占總數的20%。
如果我們將嬰兒潮一代與耆英們擁有的淨資產做加法,他們幾乎坐擁超過2210億的物業財富,在大溫地產市場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積極參與者角色。記得看到一則西溫高檔樓盤介紹,每套平均價格高達300萬,但開發商卻毫不擔憂它的銷售情況,原來買家中不乏本地賣了豪宅揣著巨款上樓的長者夫妻。而據筆者了解,溫市中心幾個高端樓盤項目中3臥房或面積寬敞的2臥房公寓的主人中,長者比例都不算小,這無疑佐證了“他們同樣是高房價推手”的一種不太為人所知的看法。
2011年人口普查顯示,大溫嬰兒潮一代家庭數大致為25萬個,其中約14.4萬家庭擁有的房屋皆為零房貸,他們20-34歲的子女數達到57萬,因各種原因仍住在家裡的人數多至22萬。這一部分人以及外邊租房者恰好構成溫哥華房市中的剛需主力軍。
生活在大溫的20-34歲年輕人攢首付房款非常難,甚至是支付房租也非易事,因此催生了無數“不離家”的啃老族。若想獨立出去,或多或少得依靠父母幫助解決首付款。根據RateHub數據揭示,有42%的大溫年輕人買房靠父母和祖父母,另有45%的首次置業者買房時支付的20%首付得到父母資助。
針對這一史上前所未有的現象,Rennie Group負責市場情報的副總裁Andy Ramlo認為,大溫父母的慷慨雖然圓了兒女的置業夢想,卻也從客觀上對推高房價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有了父母的幫忙,”Andy Ramlo指出,“子女看房的價碼標准大幅提高,這對於樓市的影響不容小覷。”
比如,一對年輕夫妻如果年收入大約在7.5萬加幣,首付5%,房貸利率如果為4.64%的話,基本可以買35萬的房產,環顧今年大溫所有在這一范圍內的房產交易,僅有8千套,占銷售總數的18%。
但如果這對夫婦的雙方父母幫助解決25%的首付,貸款數額將從33萬減到23.5萬,可以大幅緩解貸款壓力,再或者有了父母給的20%首付,即 9.5萬,就可以考慮購買44.5萬元房產。今年大溫約有13,590個交易就在這個范圍值內,占到交易比例的30%。可見,月供數額不變,但購買力卻大幅提升。大家都爭相往高房價區間擠,就容易促成市場行為的隨行就市,再加上供給的不足,想讓房價降下來談何容易?
時下,就連加拿大房地產協會都在建議父母幫助子女買房,甚至還有地產公司建議聯邦政府允許想幫助子女買房的父母從注冊退休儲蓄賬戶(RRSP)借款,這一建議被卑詩商學院教授Thomas Davidoff批為不合理,他認為這只會助長房價上漲之風。
溫哥華很多年輕人在高房價面前,還是不情願地選擇了“啃老”置業,而父母的被啃老雖是出於“血濃於水”的你情我願,但絕不可超出能力范圍。在此《高度》還是奉勸大溫父母留夠“養老錢”,以備漫長歲月之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