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烈酒姐
@來杯烈酒 帖子的啟發,作為“省港旗兵”一份子的阿哲,有義務有責任,給不熟悉但又有興趣了解港幣的通俗叫法,甚至進而收藏實物的童鞋科普一下。
港幣十“蚊”:舊稱“青蟹”,現稱“花蟹”
原來的十元紙幣是綠色的,故有“青蟹”一名;2002年匯豐銀行發行了新版十元紙幣,版面設計非常花巧,市民毀譽參半,稱呼也很快由“青蟹”變成了“花蟹”,也被戲稱為“公仔紙”。
在中銀(香港)進駐之前,香港紙幣的發行機構無外乎就是HSBC匯豐銀行和Chartered Bank渣打銀行,而這兩家銀行在八十年代初都發行過較大10蚊港紙,而後為便於流通,才改用小面積的“青蟹”。
匯豐的港紙10蚊,1983,1985,和1992年。
渣打的港紙10蚊,1981,1993,和1995年。
2007年香港開始發行塑料版本的十元面值“膠幣”,因此“花蟹”又有“紙花蟹”和“膠花蟹(膠蟹)”兩種。另外,十元港幣還以硬幣形式流通於社會。所以名稱最多、變得最快的也往往就是這種面值的貨幣。現在市面上流通主要以“紙花蟹”和硬幣形式為主,“膠花蟹”雖然銀行發行了很多,但是很多市民往往會因為新鮮感收藏起來不用,在市面上見到的並不那麼多;至於“青蟹”版十元則更少見。
圖中上面的為“紙花蟹”,下面的為“膠花蟹”。
港幣二十“蚊”,俗稱“肥蟹”
此名不常用,因現今市面上流通之二十元港幣以藍色為主調印刷。
港幣五十“蚊”,俗稱“傻蟹”
但此名亦不常用,因現在市面上流通的五十元港幣以紫色為主調印刷,也曾聽聞有人稱之“青蟹”。
港幣一百“蚊”,俗稱“紅衫”
因為以紅色印刷為主,又名“紅衫魚”。此名通行於市井坊間,如果有人說某件衫需“一條紅衫魚”,即是說此衫價值港幣一百元。
港幣五百“蚊”,俗稱“啡牛”
在1000元發行之前,500元一度是市面上的最大面值紙幣;且1909年匯豐發行的500元港幣圖案裡有一頭水牛,因此500元被昵稱為“大牛”。
現在市面上流通的五百元紙幣,無論來自三家銀行中的哪一家,均以咖啡色為主調,因此還稱為“啡牛”。
又因為當初500元港幣除了面額大之外,本身紙幣也很大張(約12X18 cm),所以也被戲稱為“棉胎”、“大棉胎”。
港幣一千“蚊”,俗稱“金牛”
現今市面上流通的香港最大面額貨幣,以金黃色為主調印刷。因舊五百名為“大牛”,新一千便沿用“牛”名,冠之以其色“金”以示區別,俗稱“金牛”[。
最後再附上一張比較少見的HSBC匯豐1973年五蚊港紙,以及1990年“紅衫”一舊水,和2005年“金牛”一千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