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有一則《碰瓷大媽演技浮誇》的消息在網上瘋傳,好在車主的行車記錄儀拍下了全過程,不然上哪兒說理去!在中國有一部分人是被逼得沒教養,有些人是根本就沒教養。
陳丹青:我也沒教養,我也在學
我也沒教養。通常所謂“教養”,第一條,總得有禮貌。可是我到現在遇到有些小禮節,還是止不住地沒禮貌----我喜歡逛古董店,最近我到羅馬旅游,找到兩條專賣古董的大街,一家一家進去看。有一家進去後,我就埋頭看小雕塑、小文物,然後向一位很有風度的老先生問價錢。問了幾件,老先生都說不賣,我說:“為什麼不賣呢?”他說:“這是我的店,你進來了,不跟我打招呼,就在那裡看,然後問我賣不賣,我不賣。”我很少臉紅的,當時臉紅到脖子,非常難為情。我小時候常被大人訓斥,訓斥的理由不是頑皮搗蛋、翻牆砸東西,而是沒禮貌,並不是這個人不好,實際上是不懂事。
小時候,年輕時不禮貌、調皮,甚至粗鄙,情有可原,尤其是在那麼一個粗暴荒涼的年代;可是歲數大了,今年(2006年)我虛歲53了,在羅馬,在文藝復興的故國,不經意之間,小時候“文革知青”那種沒教養,那種粗鄙的人格,就露出來,這位老人把我點醒了。非常小的一件事情。可是所謂教養、所謂禮貌,全看小事情。今天,我們的所謂“人文”狀況,出了什麼問題?我們普遍的教養,出了什麼問題?一方面,在我們十年記憶中,中國的國運,從來沒有像現在這麼好。國家強大了,經濟增長全球最高,年輕一代越來越知識化、現代化、國際化。可是也因為這二十幾年的經濟體制轉型,中國又出現前所未有的大問題:大家都同意,我們的人文素質發生很大的問題,大家都不滿意。
“人文”這兩個字,漢語原來是沒有的。這個詞,實際上最早是從“文藝復興”那裡來的。文藝復興以前,漫長的一千多年中世紀,人是上帝的仆人,上帝的罪人……到了文藝復興,所謂“人”,所謂“人的價值”抬起頭來,簡單說,就是世間一切,人最重要。
文藝復興是個物理、天文、哲學等大發明時代,人類忽然跳躍著進步了一次,它泛指所以學科、所有學問,總起來,叫做“人文”,叫做“人文主義”。按理說,中國經過一個多世紀的現代化教育,文藝復興的價值觀和所有學科知識,我們差不多都掌握了,為什麼我們今天還要來提人文教育?提人文素質?素質,也泛指很多內涵,但我寧可用比較都的字,叫做“教養”。我今天講課的題目叫“人文與教養”,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國民的教養,是慢慢養成的;一是推動教養,是歷史慢慢形成的。我特別注意後者:幾十年來,是什麼原因,使我們一些國民失去了教養,而且是起碼的教養?
很多很多有地位的人,教授、官員、社會名流……你仔細去看,他們未必有教養。我本人的沒教養,剛才已經有個例子。現在說個別人的例子,是別人對我沒教養。我有一次在廁所正撒尿,一個儀表堂堂的青年,二十四五歲的樣子,是個研究生,立刻跑過來站在我後面大聲說:“你是不是陳老師?我是從江西來的,你江西插過隊,我要跟你照個相。”我非常尷尬,因為我正在撒尿。他那樣沒禮貌,完全不懂應該在外面等我,不懂得不可以這樣對一個長輩說話。出了廁所,他早已准備好了照相機,把我像人質一樣一把夾住,不由分說就拍照。
這樣情況我不止一次遇到----雖然並不是每次都在撒尿----但一上來就抓緊,拍完就走,然後跟人說,你看!我跟陳老師合影。我們小時候,所有大人都不許我們這樣對待人,可是如今變成大學裡司空見慣的事情。不是對我一個人,所有他們認為有價值的或必須認識一下的,都這樣,行話叫做“混個熟臉”----這就是沒教養。
今天整個人文狀況發生問題,有遠因,有近因,遠因是“五四運動”,近因是文化大革命。造成的後果是我們民族長期傳遞的核心價值觀被中斷了。中斷以後,可以恢復,但傷口留著疤,無法回到原來的樣子。文化斷層比肉體破裂可怕得多,後果也嚴重得多。“五四運動”把整個先秦諸子以來的大統,基本上給否掉了,但中國要現代化,要轉型,不動這大刀子不行。
1919年不可能預見大統,而文化大革命把“五四”傳統也顛覆掉了。那十年,人的問題,社會問題,在最近幾十年慢慢顯示出來,在各種形態、各種人群中,由各種新的原因和舊的病根,處處顯示出來----這是真正嚴峻的問題。但我們要對國家的歷史有個大的體諒。為什麼古老民族在當代遭遇現代化,必須轉型,必須付出代價,甚至必須拋棄傳統?因為那些傳統不再適用新的國家形態,新的人際關系,新的社會結構----所謂“人文”,所謂“教養”,在一個巨變的時代就是這樣作為代價犧牲掉的,直到國家富強到一定程度,我們又回到這個問題,回到“人”的問題,沒法回避。
來源:
@喬克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