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列治文市吉尔伯特路(Gilbert Rd.)夹西敏公路(Westminster Hwy.)的列治文医院,共有7幢建筑物,而最旧的建筑物,是楼高六层的北楼(North Tower),已有50年历史。
据2005年由Bush, Bohlman &Partners顾问结构工程师楼所做的报告称,卑诗省列治文市面积为129.66平方公里,土地属于菲沙河冲积平原,而位于西北方的海岛(SeaIsland),就是温哥华国际机场所在。由于列市拥有大量肥沃的冲积土以及大量黏土,在地震发生时,地底土壤液化(liquefaction)将可能造成建筑严重损坏情况,极受关注。
地震液化是城市地震危害的主要来源之一。地层震动致使孔隙水的压力增加,土壤的剪力强度降低,从而使沙粒的表面张力减小。如果地表刚好有一层干薄的地面,水压极有可能带着沙土喷出地面,这就是所谓的「喷沙」,使到周遭楼房将如骨牌般倒塌。
假如列治文市受地震袭击时,相对于温哥华和本拿比等大温城市,列市因为地质较松软、地势较低,加上地底土壤液化风险特高,所受影响会较为严重。加上列治文的海平面较高,这也解释了市内房屋不会加建土库(basement)。
遇大地震时土壤液化的潜在风险,对于高层建筑物影响大些,但对于独立屋及多层木结构而言,所受冲击相对小。
2011年新西兰位于南岛的第二大城基督城发生6.3级地震,当地的一些路面也曾因地底土壤液化缘故而出现「路陷」,几乎「吞下」行驶中的汽车。
由于列治文医院位处菲沙河三角洲,泥土属饱和松散沙层(saturated loose sandlayers),如果发生地震,这种饱和松散沙层可能经历「液化现象」(liquefaction),即地底泥土形同浓郁液体般,令表面土地移动或扭曲,而在上面的建筑物将遭破坏甚至倒塌。
同一家工程师楼于2011年所做另一报告(主要评核列治文医院北楼)也称,由于北楼建于1965年,当时抗地震设计仍未列入主要考虑因素,楼宇设计主要在于抵御侧风。虽然该楼设计考虑了居住用途,惟地下泥土并未经过防止「液化现象」的压缩(densified)处理。2005年的报告更提及除北楼之外,列治文医院其他多幢大楼,包括主楼、南楼甚至1991年兴建的停车场,均建于未经防「液化现象」的压缩土地上。
在评核抗震能力时,2011年报告更把北楼评为高危(high risk);2005年报告则指北楼及主楼抗震能力严重不足(severelydeficient);又指无论是否出现「液化现象」,北楼遇上中度至强度地震时,可能出现结构性损坏或完全倒塌。2011年的报告则称,为北楼做抗震提升工程费用超过1,000万元。
而沿岸卫生局发言人安吉鲁回覆本报采访时表示:「没有人能够预测地震何时发生,以及地震对建筑物及服务带来的影响。」但考虑到该医院所在位置:西北有每天数以万计旅客进出的温哥华国际机场,南有杜华逊渡轮码头连接往来温岛的大批乘客;当局如果能及时处理好列治文医院亟需的防震工程,防患于未然,那对于公众安全实在是「任重道远」。
据悉,列治文医院建于1966年3月,是市内唯一的公立医院,同时负责接收部分三角洲市病人。由于靠近温哥华国际机场和卑诗三角洲附近渡轮码头,该院也为每年1,400万入境旅客,提供医疗服务。
医院开幕时,原名为列治文综合医院(Richmond GeneralHospital),有132张床位,现已增至200张。当时只有北面大楼,而南面大楼则在1980年落成,也是急症室所在位置。1992年改名为列治文医院,南面大楼近年完成扩建及防震工程。另外,医院大堂在去年斥资200万完成翻新,但北楼至今仍未有防震功能。
去年西非伊波拉病毒在全球扩散,当局加强防疫措施,而列治文医院当时专责接收来自机场的疑似个案,为所有出现伊波拉病征人士提供隔离服务,成为防止病毒流入大温地区的重要屏障。
列治文医院有急症室、深切治疗部、精神病科等多个医疗部门,每年处理4.6万宗急症室个案、8,600宗手术,以及1,600宗分娩。
@星岛日报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