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電刺激為“斷了線”的脊髓建立新聯系。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同仁醫院功能神經外科今天(19日)正式對外宣布,由孫成彥主任領銜的團隊成功為一名脊髓損傷的截癱患者開展了脊髓電刺激手術,經過兩個多月的後續康復,目前病人已經恢復了部分感覺和運動功能。據文獻檢索,這是國內首次運用電刺激手術治療截癱患者。國外醫學界此前僅有相當少的相關報道。
電刺激為“斷線”脊髓重建聯系
患者小陳今年24歲,5年前在家修繕房屋時不小心從2樓摔下,導致脊髓損傷,部分截癱,出現了雙下腿肌力完全消失、不能動、腰以下感覺消失的症狀。受傷後,小陳在醫院急診接受了L1~L3椎體穩定減壓手術,慢慢有了力量,能扶著拐杖在很短的時間內走上幾步。但是,下肢感覺反應仍然不敏感,皮膚溫度也較其他正常部位要冷,而且出現頑固性褥瘡和性功能障礙,排尿不盡。這讓小陳一度很消沉。
今年1月,由中國醫師協會功能神經外科專委會專家組成員、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同仁醫院功能神經外科主任孫成彥領銜的專家組給患者實施了脊髓電刺激手術。他們嘗試通過給有剩余功能的脊髓神經進行內置電刺激,來恢復脊神經功能。
孫成彥介紹說,電極是植入在需要激活的部位,發生器產生的電脈沖能模擬人的神經電沖動,通過對電壓、電流、頻率等參數調控,對“沉睡”的受損脊髓神經或部分正常脊髓神經進行持續性地激活,從而誘導神經功能的恢復。也就是說,用電刺激為“斷了線”的脊髓建立新聯系。
具體說來,醫生為小陳植入脊髓電刺激系統,包括在患者脊髓硬膜外間隙植入電極,在腹部或臀部皮下植入發放電脈沖的刺激器,以及連接兩者的延伸導線。
手術康復效果佳 小伙走路了
手術後第二天開機,小陳下肢就感覺到了麻木,孫主任及其團隊給患者設置了合適的電壓范圍,並教會患者使用程序控制儀,根據自己感受調節電壓,來刺激脊髓神經和下肢感覺。兩周後,患者的痛覺和溫度感覺有了明顯改善,皮膚溫度也較之前高了很多,褥瘡也出現愈合趨勢,殘余尿量明顯減少,性功能發生明顯改善。
緊接著,小陳開始接受由孫主任及其團隊制定的康復計劃。在不到兩個月時間裡,奇跡發生了。患者的褥瘡完全愈合,逐漸有力氣站起來,能夠堅持步行1000米以上,目前能脫離拐杖。此外,他的感覺功能和性功能改善效果穩定,極大地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質量。
據文獻檢索,這是國內首例利用脊髓電刺激手術讓截癱患者恢復行走的病例,其在國際上也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此前相關報道僅零星出現過1-2次。
孫成彥說,此次手術的成功為提升、改善、逐漸恢復截癱患者社會功能打通了一條新的通道,為此後的運動康復創造了更好的條件。但他坦言,這並不表示通過電刺激手術可以完全治愈截癱。今後,他的團隊將密切關注國內外研究,並著手與國際團隊合作,以期擴大骨髓電刺激在治療上的使用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