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一个访谈节目,说到民国时的那一批文人。你们不会对这个夸夸其谈的主持人感兴趣。所以不必提他。
我很感慨那时的人躲空袭时,文人会带着书稿,作曲家会带着乐谱,动乱时人们的精神世界还那么崇高纯净。为了国家为了民族为了未来,牺牲什么都可以,钱财地位都可以不要,但是自己的创作不能丢,精神不能丢。
这里且不谈家人,就只说什么对你最重要?你会在第一时间想到带什么?在困苦的时候,什么可以支撑你渡过难关?我不知道我会带什么?CD player? 听起来很好笑。不知道如今的人精神力量在哪里?
海螺声声 写道: |
这里且不谈家人,就只说什么对你最重要?你会在第一时间想到带什么?在困苦的时候,什么可以支撑你渡过难关?我不知道我会带什么?CD player? 听起来很好笑。不知道如今的人精神力量在哪里?
|
很取决于为什么逃生,以及当时的环境。
如果是逃到荒山野岭,那么人就要实际一点,生存物资是必须的。但是如果只是逃避仇家,大隐隐于市,那么确实平时喜欢什么就都带一点。
海螺声声 写道: |
看了一个访谈节目,说到民国时的那一批文人。你们不会对这个夸夸其谈的主持人感兴趣。所以不必提他。
我很感慨那时的人躲空袭时,文人会带着书稿,作曲家会带着乐谱,动乱时人们的精神世界还那么崇高纯净。为了国家为了民族为了未来,牺牲什么都可以,钱财地位都可以不要,但是自己的创作不能丢,精神不能丢。
这里且不谈家人,就只说什么对你最重要?你会在第一时间想到带什么?在困苦的时候,什么可以支撑你渡过难关?我不知道我会带什么?CD player? 听起来很好笑。不知道如今的人精神力量在哪里?
|
当时, 哪怕是抗战时期, 那时候的大学, 为了邀请一个有点学问的人去教书, 给的路费和薪水足够人一家子生活顺带有佣人的开支.
所以就算是民国兵荒马乱时期, 文人们,尤其是有点名气或者network的文人们, 不愁自己的生活. 而他们的书稿,作品就是未来生活的保障.
我不认为他们是为了精神, 他们实际还是为了生存, 那个时候他们的生存保障比现在大多了.
海螺声声 写道: |
看了一个访谈节目,说到民国时的那一批文人。你们不会对这个夸夸其谈的主持人感兴趣。所以不必提他。
我很感慨那时的人躲空袭时,文人会带着书稿,作曲家会带着乐谱,动乱时人们的精神世界还那么崇高纯净。为了国家为了民族为了未来,牺牲什么都可以,钱财地位都可以不要,但是自己的创作不能丢,精神不能丢。
这里且不谈家人,就只说什么对你最重要?你会在第一时间想到带什么?在困苦的时候,什么可以支撑你渡过难关?我不知道我会带什么?CD player? 听起来很好笑。不知道如今的人精神力量在哪里?
|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没有物质,精神都是扯。真正的大师,躲灾祸时候也未必要带什么书稿,都烂熟于心了,防空洞里可以对天“反刍”,最要紧的还是有吃喝活命。
像刘文典那样的,一部庄子就在他脑子里,那里还要带书;所以敢脚踢蒋介石,跑警报时,狂言呵斥沈从文;钱钟书上海孤岛时期,无聊了只好翻翻词典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