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合肥8月11日電(記者 徐海濤)我國科學家潘建偉等人近期在國際上首次成功實現
百公裡量級的自由空間量子隱形傳態和糾纏分發,為發射全球首顆“量子通訊衛星”奠
定技術基礎。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雜志8月9日重點介紹了該成果。
量子信息因其傳輸高效和絕對安全等特點,被認為可能是下一代IT技術的支撐性研究,
並成為全球物理學研究的前沿與焦點領域。基於我國近10年來在量子糾纏態、糾錯、存
儲等核心領域的系列前沿性突破,中科院於2011年啟動了空間科學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
,力爭在2015年左右發射全球首顆“量子通訊衛星”。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潘建偉、彭承志、陳宇翱等人,與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王
建宇、光電技術研究所黃永梅等組成聯合團隊,於2011年10月在青海湖首次成功實現了
百公裡量級的自由空間量子隱形傳態和糾纏分發。實驗證明,無論是從地面指向衛星的
上行量子隱形傳態,還是衛星指向兩個地面站的下行雙通道量子糾纏分發均可行,為基
於衛星的廣域量子通信和大尺度量子力學原理檢驗奠定了技術基礎。
“在高損耗的地面成功傳輸100公裡,意味著在低損耗的太空傳輸距離將能達到1000公
裡以上,基本上解決了量子通訊衛星的遠距離信息傳輸問題。”研究組成員彭承志介紹
說,量子通訊衛星核心技術的突破,也表明未來構建全球量子通信網絡具備技術可行性。
8月9日,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雜志重點介紹了這一成果,代表其獲得了國際學術
界的普遍認可。《自然》雜志稱其“有望成為遠距離量子通信的裡程碑”、“通向全球
化量子網絡”,歐洲物理學會網站、美國《科學新聞》雜志等也進行了專題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