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家看到一條新聞,兩個緬甸政府軍士兵越界殺害了一名中國公民。中國政府向緬甸提出嚴重交涉,緬甸承諾重視調查。
很多人可能認為中國太熊了,應該出兵進行打擊或者武力威脅。
那我這裡分析一下為什麼不能這麼做。至少現在還不能。
1. 國際形勢。
美國的策略就是通過韓國,日本,沖繩,台灣,東南亞形成第一島鏈,封鎖中國海上交通。東南亞這個位置,國家比較多,利益分散,美國不是那麼容易全搞定。而東南亞各個國家,特別是南中國海的國家,都與中國有利益沖突。倒是老窩,緬甸,柬埔寨之類的沒有直接沖突。搞好關系是有可能分化東南亞國家的。
2. 地理形勢
東南亞的地理形勢是一邊靠南中國海,一邊靠印度洋。馬六甲海峽一帶被新馬印控制。但是緬甸這個方向有廣闊的印度洋出口,而且和中國大陸地理緊連,而且沒有太高的山阻隔,歷史上就是中國遠征軍的出國路線。那麼中國從這個方向就能達到印度洋,進而從海上獲得中東的石油。
zh.wikipedia.org/wiki/...opo_en.jpg
2010年7月8日,中國與緬甸簽署了一份修建石油和天然氣管線的協議,使中國進口的油氣資源通過緬甸運抵中國西南部地區。
3. 國內形勢
現在是國內有一定危機,而且政局更迭。如果用兵,那必然耗費巨資。而且美國等國家馬上就有借口進行封鎖。一旦石油被控制,中國的工廠,汽車全部癱瘓。立刻就會出現民生問題。政府就危險。現在脖子已經被卡住,在沒有解套之前,最好不要亂動。
4. 資源形勢
緬甸本身就有非常豐富的自然資源,包括石油天然氣。但是緬甸是落後的農業國,自然資源沒有開發。中國如果能參與開發,那麼就是就近發現一個陸地交通的資源供給點。這是非常非常有利的。
2001年7月15日至20日,中國土資源部部長田鳳山訪緬,與緬礦業部部長翁敏准將簽署《中緬兩國關於開展地質礦產合作的諒解備忘錄》
那麼,目前最好的方式就是相信這是個體行為,進行交涉,並暗地以此為條件換取緬甸的某些利益。現在首要任務是打破第一島鏈,爭取與俄國的合作,分化日韓,支持中東美國的對手。遠攻近交為上策。
這種利益考量似乎太有理了。但這種利益考量的最大一個特點就是永遠不把人,國民(P民)的生命,權利和利益也作為考量的基礎,而最終也會失去利益考量後的那些所謂利益的。
什麼叫熊樣?就是整天喊我們敵人是米國,結果確是被小國欺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