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將貿易戰塑造成對抗美國霸權的正義之戰。《華爾街日報》報導,外交部發言人林劍在2025年初X平台分享毛澤東1953年朝鮮戰爭講話,強調「不退讓」。《人民日報》稱美國關稅「無法動搖中國」,預測2025年經濟成長率維持4.8%。2025年初社交媒體顯示,超過70%的網民支持對美強硬立場,凝聚民意支持政府政策。
過度煽動愛國情緒可能帶來風險。若未來妥協,民眾期望落差或引發不滿。但2024年網絡監控預算達220億美元,較2020年成長30%,高效審查系統確保輿論穩定。2022年「白紙運動」抗議雖迫使政策調整,但政府快速平息,顯示強大控制力。
美國面臨民意挑戰。2025年4月消費者信心指數降至65.2,創2023年來最低。2026年中期選舉臨近,經濟低迷恐導致共和黨選民反彈。蓋洛普民調顯示,僅42%民眾支持川普關稅政策,民意分歧加劇中國的意識形態優勢。
中國通過國際宣傳強化影響力。2024年對「一帶一路」國家投資增加15%,鞏固非美盟友支持,2024年東盟國家對中國的貿易依存度達22%,削弱美國關稅的國際影響力,提升全球話語權。
中國集中式政治體制使其能採取长普E唄裕扌韞寺嵌唐諉褚狻!痘秩氈ā分賦觶敖2024年監控與審查支出佔预算6.1%,強化共產黨統治穩定性。2022年「白紙運動」顯示其平息抗議的能力,2024年國內異議聲音管控效率提升20%,確保貿易戰政策連貫。
美國民主體制使川普受選民與國會牽制。NRI報告顯示,國會對中國強硬,2024年通過《對華競爭法案》追加制裁,國會否決率達65%的貿易相關法案,顯示內部分歧。若川普單方面降關稅,可能引發反彈,限制談判靈活性。
中國拒絕與美國就關稅對話,美國貿易代表格裡爾(Katherine Tai)則與日本、韓國、菲律賓等國談判小規模協議。2025年5月2日美日談判因日本7月參院選舉考量,進展有限。中國的決策效率與長期戰策略更具優勢。
中國快速調整政策的能力增強應對力。2024年對新能源產業補貼的快速部署,使其在全球電動車市場佔有挛g40%,有效對沖關稅影響。美國則因內部協調緩慢,標題:2024年貿易政策調整
中美高關稅衝擊金融市場,2025年4月標普500指數下跌3.8%,反映投資者擔憂。NRI預測,若動盪加劇,川普可能在2025年8月前調整關稅。中國憑2024年內需佔GDP 55%與3.2萬億美元外匯儲備,短期內承受更大壓力,2024年外匯儲備波動率僅2%,顯示金融穩定。
中國強硬姿態源於長期戰信心,習近平的「耐痛門檻提升」策略結合財政與宣傳,保持談判主動。川普若無法在中期選舉前展現成果,可能妥協降低關稅。2024年美國財政部報告顯示,關稅導致進口成本上升7%,推高通膨壓力,削弱川普談判籌碼。
長期僵持或促妥協。NRI認為,川普或以小規模協議塑造「美國勝出」形象,如與日本達成農產品進口協議,2024年美日農產品貿易額達180億美元,顯示潛在妥協空間。但中國2025年初外交部強調堅持對等原則,短期內全面和解可能性低。人民幣2024年兌美元貶值5%,提升出口競爭力,削弱美國關稅效果。
金融市場波動是關鍵變數。若2025年夏季全球股市進一步下跌,川普可能加速談判。中國則利用2024年對東盟出口成長12%的優勢,分散關稅風險,鞏固長期戰勝算。
在中美貿易戰的關稅競賽中,中國憑藉財政靈活性、愛國動員與政治體制優勢,展現更強耐力。2024年數據顯示其對美依賴降低、內需穩固,配合高效宣傳與監控,短期內能抵禦壓力。美國受選舉壓力、通膨風險與國會掣肘,挑戰較大。長期對抗可能導致雙輸,金融市場動盪或促妥協。未來數月,雙方如何平衡內外壓力,將決定戰局走向。